童慶炳文集
童慶炳文集
《童慶炳文集》是在童慶炳先生過世后髮型的童慶炳文學著作的合集。
目錄
12月26日上午,童慶炳先生學術思想座談會暨《童慶炳文集》首發式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會堂隆重舉行。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利,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張江,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錢中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曹衛東等,應邀出席會議並致辭。童慶炳先生的生前好友,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及童門弟子一百餘人參加了座談會,並就童先生的教育理念、治學風格、為人品格等作了探討和追憶。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文學院和童慶炳先生之子童小溪,代表童慶炳先生向與會嘉賓贈送了文集145套。
童慶炳先生於今年6月14日在北京去世,12月26日為童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日。此次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聯合主辦,遵照先生遺願,在其誕辰日舉行《童慶炳文集》首發式。斯人已去,風範長存,與會者齊聚一堂,就童先生的學術思想舉行座談,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
著作等身文集傳世
童慶炳先生是中國文藝理論界的領軍人物,生前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是文學院文藝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師大文藝學研究中心的創建者。他一生筆耕不輟、孜孜以求,對於學術始終保持著開拓進取、自我超越的精神,引領著文學理論研究的潮流,在學術領域享有崇高聲望。他的文論思想自1980年代起,經歷了審美詩學、心理詩學、文體詩學、比較詩學和文化詩學的系統建構,極大地推進了當代文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童慶炳文集》(10卷)由童先生生前親自整理編定,是先生生前學術思想的系統總結,該套文集輯錄了他從事文學理論研究57年來最為精華的文論作品。北京師範大學校黨委副書記劉利在致辭中稱,這套厚重的十卷本《童慶炳文集》,是先生一生學術成果的凝聚和學術成就的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認為,這十卷本的《童慶炳文集》,代表著童先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和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體現了童先生最精華的學術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錢中文認為,《童慶炳文集》體現了新時期以來我國文藝理論從反思、探索到走向創新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理論自覺性。遼寧大學的王向峰教授在談到童先生的治學之路時說,童先生的學養構成主要有三個支點:分別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指導、古代文論資源的保證、文學創作經驗的融入,這在文集中都有非常具體的體現。
四有教師桃李天下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北師大期間,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四有”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童慶炳先生就是這樣的“四有”老師,是育人有方、桃李天下的師者楷模。童先生自1958年留校任教至今,在教師崗位辛勤耕耘了近六十載,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生命都獻給了教育事業。先生曾言,學生是他培養出來的最主要“作品”,教書育人是他一生最感幸福和驕傲的事業。時至今日,中國文藝理論界活躍著的大批知名學者,如羅鋼、王一川、陶東風等人,以及當代文壇的不少當紅作家,包括莫言、余華、畢淑敏在內,都堪稱是童先生引以為豪的“傑作”。童先生曾把上課比作是“人生的節日”,對於上課始終保有著一種恭敬感和神聖感。也因為此,他才贏得了無數學生的愛戴。童先生早期弟子王一川,在發言中用了六個字來形容童先生的師者品格:敬、讓、寬、扶、提、戰,認為童先生是一位以德為先的師者。南開大學教授王志耕,詳細追憶了1997年秋季上課的情景,並對當年的聽課筆記《<文心雕龍>課筆記》作了再現回顧,並指出自己在三個方面受到童先生的教益:一是上課的態度,二是對待學生態度,三是引導學生平等地去論爭等。北京師範大學孫津教授指出,童先生與每一個同學之間就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係,在童先生這裡學習到了如何對待學術、對待學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唐曉敏重點談到了童先生對於語文教育的關注,認為童先生在語文教育界的影響很大,值得進一步研究。
以德為先仁者風範
童慶炳先生是寬厚平和、虛懷若谷的仁者。2014年,童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上發表一篇題為《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的文章,認為做一個好老師的前提,是必須熱愛自己的學生,並且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童先生不僅是一個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更是一個德行天下的仁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杜書瀛在座談中說:看到許多學生寫的悼念童先生的文章,很感動,學生們懷念他,需要他,他是一位優秀的老師,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人。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對童先生的品格風範有著這樣的評價:童先生是一個誠摯的人、純真的人,他熱愛教學工作,為人謙虛、認真、執著,是一個真正的君子,是一個高尚的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錢中文也認為,童先生是真正踐行了北師大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著名教育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曹衛東認為,童先生身上最為可貴的精神,體現於他的作為一個學者的自覺性,他自覺的作為一個有機的學者,始終和時代、社會以及文化傳統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一方面體現在童先生是以一個“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的身份來面對時代和社會,另一方面體現於他對於學者和同仁,始終保持著對話者的平等姿態。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吳思敬認為,童先生在今天物慾橫流的世俗社會中,有一種精神榜樣的意義,他的光輝人格主要表現在:拒絕誘惑、甘於寂寞,保持一種心靈的自由;甘為人梯,對待學生極力扶持;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
童慶炳先生學術思想座談會暨《童慶炳文集》首發式近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童慶炳(1936—2015)是中國文藝理論界的領軍人物,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重點學科帶頭人。他的文論思想經歷了審美詩學、心理詩學、文體詩學、比較詩學和文化詩學的系統建構,極大地推進了當代文論的發展。《童慶炳文集》(10卷)由童慶炳生前親自整理編定,是對自己學術思想的系統總結。
童慶炳2015年6月14日在京去世。首發式當日,童慶炳生前好友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百餘人齊聚一堂,就童慶炳的學術思想、教育理念、治學風格、為人品格等進行座談。座談會上,童慶炳的學生們追憶了恩師對待學術、對待學生的方方面面,認為他始終保持心靈的自由,甘為人梯,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