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逐(拼音:zhú)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追逐野獸,下部的“止”代表追逐者,本義即追趕。追趕有時是為了將人或動物趕走,於是又引申為驅逐。由一跑一追又可引申為競爭之義。追趕時一個在跑,一個在追,由此引申為按先後次序逐一進行。

基本釋義


● ● 強迫離開:~客令。放~。驅~。
● ● 依照先後次序,一一挨著:~步。~個。~漸。~年。~一。
● ● 追趕:~鹿(喻爭奪天下)。角(jué)~(爭相取勝)。追~。笑~顏開。漢字釋義

詳細釋義


〈動〉
● ●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人(腳)在豕等動物後面追逐的樣子。「止」小篆改從辵( chuò)。本義:追趕)
● ● 同本義 (含有使追趕對象離開或消滅的意思) [chase;pursue]
逐,追也。——《說文》
喪馬勿逐。——《易·暌》
良馬逐。——《易·大畜》
乘白龜兮逐文魚。——《楚辭•河伯》
遂逐齊師。——《左傳•左公十年》
孺卿逐捕。——《漢書•李廣蘇建傳》
簡子怒,驅車逐之。—— 馬中錫
中山狼傳》
噪而相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急逐弗失。——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 ● 又如:逐逐(追逐;急於得利);逐駕(追隨尊駕;跟隨君主左右);逐勝(乘勝追擊敵人);逐射(騎馬追射以賭輸贏);逐利(追逐利潤);逐兔(追逐兔子。比喻爭奪帝位)
● ● 驅逐 [expel;drive out;chase]
文公逐 衛侯而立 叔武。——《公羊傳》
去年為爾逐黃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唐· 馮著《燕銜泥》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李斯《諫逐客書》
● ● 又如:逐夫(被拼斥、放逐的人);逐客(驅逐由外國來本國遊說或做官的人;指被朝廷貶謫外放的人;趕走來訪的客人)
● ● 放逐;流放 [exile]
信非吾罪而棄逐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辭•九章·哀郢》
后先生蓋千祀兮,余逐而浮湘。——柳宗元《吊屈原賦》
● ● 又如:逐遷(放逐貶謫)
● ● 競爭 [compete]
遂於計謀。——《韓非子•五蠹》
● ● 又如:逐兔(比喻爭天下);逐勢(競逐權勢);逐走(賽跑);逐爭(爭奪)
● ● 追求 [seek]
任君逐利輕匯海,莫把風濤似妾輕。——唐· 劉得仁《賈婦怨》
逐利之情。——清·黃宗羲《原君》
● ● 又如:逐奇(追求新奇);逐文(追求辭藻文采);逐名趨勢(追求名聲和權勢);逐利(求取好處)
● ● 流蕩 [roam about]
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荀子》
● ● 隨,跟隨 [follow]
逐流牽荇葉,沿岸摘蘆苗。——唐· 儲光羲《江南曲
涼逐之生。——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 ● 又如:逐便(乘便,順便);逐時(隨時);逐隊(隨眾而行);逐群(隨群)
〈副〉
依次,按順序 [one by one;in order]。如:逐步;逐個;逐年;逐日;逐一(一個一個地,逐個);逐句(按句子次序,一句一句地);逐字(一字一字地)
形容詞強盛,繁盛。《管子·地員》:“其山之淺,有蘢與斥,群木安逐,條長數大。”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二】【辵部】直六切(zhú)
追也。從辵,從豚省。
【註釋】徐鍇註:“豚走而豕追之,會意。”追也,從辵,豖省聲。
段註:按鉉本作從豚省,鍇本、《韻會》作豕省,二字正豖省聲三字之誤也。直六切,三部。
廣韻
直六切,入屋定 ‖逐聲覺2部(zhú)
逐,追也。驅也。從也。疾也。強也。走也。直六切。十二。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逐·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7
古文:?
zhú ㄓㄨˊ《唐韻》《正韻》直六切。《集韻》《韻會》仲六切,並音軸。《說文》:追也。《左傳·隱九年》:祝?逐之。又《隱十一年》:子都拔戟以逐之。
又《廣韻》:驅也。《正韻》:斥也,放也。《史記·李斯傳》: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又《管仲傳》:三仕三見逐。
又《玉篇》:競也。《左傳·昭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後漢·趙壹傳》:捷懾逐物,日富月昌。
又《正韻》:逐逐,篤實也。又馳貌。《易·頤卦》:其欲逐逐。
又日逐,地名。《前漢·宣帝紀》:迎日逐,破車師。
dí ㄉ〡ˊ 又《集韻》《韻會》並亭歷切,音迪。《易》:其欲逐逐。蘇林:音迪。
tún ㄊㄨㄣˊ 又《字彙補》同門切。與豚同。《山海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
zhòu ㄓㄡˋ又《集韻》直祐切,音胄。奔也。《山海經》:夸父與日逐。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逐漸、追逐、驅逐、角逐、放逐、逐年、逐日、逐一、逐步、逐件

相關成語

夸父逐日、喜逐顏開、捨本逐末、逐機應變、隨波逐流

文字源流


逐
甲骨文的“逐”字,寫作圖1-3及圖A、B,其上或是“豕”(圖1),或是“犬”(圖2、3),或是“兔”(圖B),或是“鹿”(圖A),均為被追趕的對象,即各種動物。其下為“止”,其古字形像腳,代指“追趕的人”。有的字形在左部加“彳”(圖2),“彳”也是表示行動的符號。甲骨文的“逐”字所描繪的是古代的一幅打獵圖。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此字(逐)或從豕,或從犬,或從兔,或從鹿,從止,象獸走壙(kuàng,野外)而人追之,故不限何獸。”“逐”字反映了先民們為了生存,追捕野獸的情形。從甲骨文的“逐”字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們所措捕的對象主要是野豬、兔子、野狗及鹿等動物。“逐”字上決沒有猛獸的象形字。
金文(圖4)和小篆的“逐”字只保留了從“豕”的“逐”字(偶有從犬的逐字,如圖5),以“豕”代表所追捕的各種野獸,其意義仍然是追捕野獸。小篆(圖8)在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整合規範,將金文的下部歸併為“辵”,而“豕”放在了右邊。隸書(圖9,10)和楷書的形體將“辵”寫成了“辶”旁。
“逐”的本義所表示的是野獸奔跑在前,人在後拚命追趕,看上去像是人獸在競賽一樣,所以“逐”引申出“競賽、比賽”的意思。如《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其中的“競”“逐”“爭”對用,皆為“競賽”的意思。追趕必定要緊跟其後,因此有“逐一”“逐字逐句”“逐日逐月”等表示先後次第的說法。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逐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豕”的末筆捺改點。“辶”第二筆楷體是㇋(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辶”從左、下包圍“豕”,頂部“豕”“辶”齊平。“豕”短橫從豎中線左側起筆,㇁(彎鉤)從豎中線起筆;三撇撇尖都撇至左半格;右邊撇、點與㇁(彎鉤)相接與橫中線。“辶”,㇋(橫折折撇)的橫段寫在橫中線。

書法欣賞

草書書 8張
草書書
行書書法 6張
行書書法
楷書書法 5張
楷書書法
隸書書法 3張
隸書書法
篆書書法 2張
篆書書法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dǐuk
董同龢系統jok
周法高系統diəwk
李方桂系統drjəkw
西漢
東漢
jok
jok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屋沃燭覺jwok
北魏後期北齊juk
齊梁陳北周隋juk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ȡʰi̯uk
擬音/王力系統ȡǐuk
擬音/董同龢系統ȡʰjuk
擬音/周法高系統ɖiuk
擬音/李方桂系統juk
擬音/陳新雄系統ȡʰǐok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入聲一屋合口呼三等全濁直六切ȡʰjuk
集韻去聲四十九宥開口呼三等全濁直枯 (祐)切ȡiəu
入聲一屋合口呼三等全濁仲六切ȡiuk
入聲二十三錫開口呼四等全濁亭歷切dɛk
韻略入聲仲六切
增韻入聲直六切
中原音韻入聲作平聲魚模合口呼全清tʂiu
入聲作平聲尤侯齊齒呼全清tʂiəu
中州音韻入聲作平聲魚模長如切
入聲作平聲尤侯直由切
洪武正韻入聲一屋全濁直六切dʒ‘y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