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茅海跨海通道

港珠澳大橋西拓的重要通道

黃茅海跨海通道起於廣東省珠海市高欄港區,東連港珠澳大橋,西連新台高速並與西部沿海高速相交,止於江門市台山市斗山鎮。路線全長約31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設計使用壽命100年。批複工期4年,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2020年6月6日,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開工。

基本概況


黃茅海通道東連港珠澳大橋,西接西部沿海高速,向西呈發散狀輻射開平、台山、恩平、陽春等地。建成通車后,將與已通車的港珠澳大橋、虎門大橋黃埔大橋,建設中的虎門二橋深中通道,以及正在進行前期籌建的蓮花山過江通道等,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跨江通道,預計澳門至江門廣海灣縮短里程18公里,珠海高欄港經濟區至江門廣海灣縮短里程30公里。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程,項目起點位於珠海市高欄港區,東連港珠澳大橋,西連新台高速並與西部沿海高速相交,終點位於台山市斗山鎮。全長約31公里項目,全線採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
黃茅海跨海通道
黃茅海跨海通道

項目進展


2019年1月17-18日,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在珠海市組織召開黃茅海跨海通道工可評審會,黃茅海跨海通道工可順利通過評審。
2019年7月,黃茅海跨海通道首次發布環評公告。
黃茅海大橋建設管理處已成立,負責組織、協調、實施黃茅海項目前期工作。
2020年6月6日上午11時,在江門台山市黃茅海海上,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打下第一根鋼管樁,項目正式開工。
2020年12月16日,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舉行了土建施工合同段簽約儀式,並在江門側海上施工平台召開今冬明春旱季大幹動員會。隨後,項目主塔首個直徑3.3米、長28米、重達60噸的鋼護筒被大型振動錘穩穩打入海中,開啟了主體工程全面施工的新征程。
2021年3月19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布消息,黃茅海跨海通道高欄港大橋主墩樁基開鑽,這是繼去年12月主體工程啟動后取得的又一進展。
黃茅海跨海通道
黃茅海跨海通道

意義作用


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對完善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的功能、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將改變粵西沿海地區與灣區核心區域通道單一的現狀,實現大灣區經濟發展向粵西和沿海地區輻射,打造新的增長極;對有效促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集聚,強化珠海橫琴自貿區、高欄港和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的聯動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工程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我省高速公路網布局,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功能,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珠海橫琴自貿區、高欄港和江門大廣海灣聯動發展。屆時從澳門至江門廣海灣將縮短里程18公里,珠海到台山將變為跨海直達,車程由1小時縮減為30分鐘以內。

建設歷程


2019年7月,黃茅海跨海通道首次發布環評公告。
2019年8月6日,黃茅海跨海通道工程勘察設計合同在廣州簽約,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的第一項跨海通道工程已進入了勘察設計階段,為項目2020年開工建設奠定基礎。
2020年2月,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獲廣東省發改委批複立項。
2020年5月9日,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被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受理並進行公示。
2020年6月6日,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打下第一根鋼管樁,代表著該項目正式開工,比原計劃時間提前半年。

橋樑設計


工程概況

黃茅海跨海通道總用地面積為陸地1765.7畝,海域78.9765公頃。該項目共設置17座橋樑,總長24430米。其中技術複雜特大橋2座,大中橋15座,通道3道,隧道2座,互通立交4處,服務區1處。全線建設收費站共3座,包括赤溪東、赤溪西收費站,鶴港二期代建高欄港收費站。項目投資1298482.11萬元。
項目以跨海橋樑方式跨越崖門口黃茅海水域,設置通航孔橋兩座,分別為高欄港大橋——主跨700米斜拉橋、黃茅海大橋——主跨2×720米三塔斜拉橋。
黃茅海大橋為世界最大公路三塔斜拉橋,主跨跨徑達2*720米,橋樑全長2200米。主墩基礎採用群樁基礎,直徑達3米,樁長達110米,東塔31根、中塔40根、西塔31根,共102根,由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和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承建。

線路走向

項目起點在珠海市平沙社區與鶴港高速順接,與高欄港高速互通,向西經過擬建濕地公園南側,跨越崖門口黃茅海水域,依次跨越崖門出海航道東航道、西航道,至台山赤溪鎮福良村,終點於台山斗山鎮與西部沿海高速相交,對接新台高速

建築設計


橋樑形式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設700米級超大斜拉橋2座。其中高欄港大橋擬採用鋼箱梁雙塔單跨斜拉橋設計,跨徑700米;黃茅海大橋擬採用鋼箱梁三塔雙跨斜拉橋設計,跨徑720米,建成后將成為世界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

造型設計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的跨海橋樑部分優選了從起點到終點的弧形線位方案;主橋塔柱則結合中國美學和西方極簡文化,以及“圓”“柱”景觀造型元素,創新採用纖腰型獨柱式形式,外形簡潔、動感柔美,與黃茅海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的地標性建築。
黃茅海跨海通道
黃茅海跨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