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型通脹

匯率所致國內物價上漲的現象

輸入型通貨膨脹是指由於國外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引起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現象(匯率所致)。輸入型通貨膨脹與開放經濟有密切的關係,開放的程度越大,發生的概率越大。我國現在就是這類型。我國的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存在著較為固定的聯繫時,這種情形才會發生。

定義


發生的機制是:以美元定價的產品的價格發生大規模上漲,隨之進口價格上漲。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逐步削弱美元在其主要產品的定價地位。當美元大規模貶值導致其貨幣的信任危機時,它的定價地位自然會難以維持。所以大規模輸入型通貨膨脹是很難實現的。但是如果是小規模的就會實現了,因為大家都會存在著幻覺,小幅貶值的時候,並不會動搖美元地位。美國就可以利用這種幻覺來輸出通脹
事實上美國也一直在這麼做的,他們是不會允許美元發生大幅貶值的。
輸入型通脹又稱入口通脹。
在國內信貸或貨幣供應保持不變,且供求大體均衡的前提下,輸入性通貨膨脹主要在三種情況下發生:①如果本國經濟發展對某種進口原料(如石油)具有較高依賴性,則當進口原材料用本幣標明的價格大幅度上漲時,用該進口原材料生產的本國產品價格將上升,並通過投入—產出關係,推進本國物價總水平上漲。例如,1973年日本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猛漲而引起國內通貨膨脹。②當一國經濟對外開放處於初始階段時,國內各地區的開放程度存在明顯梯度差別。由於開放度較高地區的外資、合資企業工資水平相對較高,並對該地區本國企業產生示範效應,該地區的工資成本便會普遍提高,進而導致物價上漲,隨後,物價上漲壓力又會向開放度較低的地區傳遞,
從而導致全國性的物價水平上漲。上述現象在發展中的大國表現得較為典型。 ③輸入性通貨膨脹也可能來自需求方面。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其初級產品價格通常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實行對外開放后,一般都會出現外國對本國產品需求猛增的現象,從而拉動本國初級產品價格上漲,通過各種渠道,初級產品價格上漲會引致製成品價格上漲,從而誘發全面的通貨膨脹。在本國各類商品價格向國際價格靠齊的過程中,本國價格上漲幅度可能會高於國際平均水平。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也是從國外輸入的。
輸入性通貨膨脹對國內經濟影響的嚴重程度取決於下列三個因素:①國際市場價格與國內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②國內參與國際交換的部門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比重;③國內經濟政策調整的速度和成本。

傳導途徑


通常,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傳導途徑主要有三個:

國外商品

該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當國外出現通貨膨脹、價格上漲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導致該國對外商品出口的增加,從而增加該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又會減少本國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消費,而轉為增加對本國商品的消費,由此,一增一減,最終引起整個社會總需求的增加。

貨幣供給

該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當國外存在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時,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使得該國的對外貿易將出現大量順差,而大量貿易順差的存在,又會使該國的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在固定匯率制下,大量的外匯儲備將導致國內貨幣供給大大增加,從而引起國內利率降低、投資增加,並最終導致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

成本傳導

該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由於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輸入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的價格上漲,並最終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