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

中國詩人

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

1971年開始詩歌創作,1980年5月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代表作品有《從這裡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紀念碑》等。

大事件

1949

出生

1949年生於北京。

1978-12

創立《今天》雜誌

1978年12月與芒克、北島、嚴力等人在北京創刊《今天》雜誌。

創立《今天》雜誌
1980

成為朦朧詩的代表詩人

1980年後,以《祖國啊,祖國》《紀念碑》等成為朦朧詩的代表詩人。

1980-05

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

1980年5月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68年高中畢業后留城,因家庭問題受到迫害、輾轉寄宿於學校和同學家中,長期的寄人籬下的生活,造成他敏感孤傲的個性。

教育經歷

1968年高中畢業。

工作經歷

1970年開始與“白洋淀詩群”交往,不久后被分配到北京膠丸廠工作。

寫作經歷

1971年開始詩歌創作,先是受白朗寧夫人和梅熱拉依提斯作品影響,興趣後來轉向艾略特的新古典主義、神話儀式學派的理論。
1978年12月與芒克、北島、嚴力等人在北京創刊《今天》雜誌,后成為《今天》的重要詩人。
1980年5月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
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這一時期江河產生過較大影響的作品是《紀念碑》《祖國啊,祖國》,組詩《太陽和他的反光》。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以《祖國啊,祖國》《紀念碑》《星星變奏曲》等成為朦朧詩的代表詩人。
1989年出版的《愛情朦朧詩選》也收錄了許多他的代表作,如《假如》《靜靜的椅子》。
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與顧城、北島、舒婷和楊煉一起並稱為“五大朦朧詩人”。

個人作品


《沒有寫完的詩》《紀念碑》《太陽和它的反光》《從這裡開始》
《星星變奏曲》

創作特點


江河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的詩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沉雄悲慨的政治抒情詩,如《紀念碑》《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等,這些詩體現了詩人面對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而產生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另一類是“現代史詩”,以《太陽和他的反光》為代表,在寧靜客觀的敘述中,詩人把神話人物及其行為都作為審美對象和自然的一部分,以此探尋漢民族的審美特質;最後一類是抒情小詩,例如《四月》《接觸》《母親和我》《交談》《星星變奏曲》等,以細膩的藝術感覺傳達詩人的藝術才情。從這些作品所顯示的藝術風格看,主要有波浪般的激昂洶湧和追求靜穆高遠和的兩類境界情致。
早期的創作充盈悲愴的理想精神。他的詩顯示了介入“歷史”的強烈慾望,同時也表現了鮮明的社會政治視角:試圖通過對民族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探尋,來獲得對現實問題和歷史的認知。自由體的長詩(或組詩),是基本體式。在意象構成、展開方式和語調上,可以看到來自惠特曼、艾青等的詩歌經驗。他在詩中灌入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獲得榮譽


作品名稱獎項名稱
《讓我們一起奔騰吧》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蘇教版必修一
《星星變奏曲》被選入人教版中學九年級語文課本

社會活動


1978年冬,參加《今天》雜誌的活動。
1988年旅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