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

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

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dus platyrhynchus)是馴鹿的亞種之一,上體背部披毛褐色,有光澤;冬季皮毛比夏季顏色較淡,會出現淺灰色或黃白色。沉重的鹿角,在7月至9月會脫落,棲息於高地苔原、成熟的針葉林區。一般聚3到5個的小群。以各種植物為食,主要是石蕊、苔蘚地衣、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樹皮和幼樹苗。發情期在10月。雌鹿懷孕約7個月,6月生下的小鹿。哺乳期約3個月,分佈於挪威的斯瓦爾巴特群島。

外形特徵


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
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
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眼窩凹陷,有顏面腺;有足腺;無膽囊。胃4室,反芻。牙齒32~34枚。腿細長,善奔跑。雌雄鹿都有鹿角。鹿角扁平,有點像麋鹿的角,長角分枝繁複,有時超過30叉,角的生長與脫落受腦下垂體和睾丸激素的影響。過了繁殖季節,角便自下面毛口處脫落,第二年又從額骨上面的1對梗節上面的毛口處生出,初長出的角叫茸,外麵包著皮膚,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隨著角的長大,供血即逐漸減少,外皮遂乾枯脫落。1~2歲生出的初角幾乎是直的,以後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後定型。有角種類的雌鹿如無角亦不具獠牙狀上犬齒。雄鹿大於雌鹿。毛色冬深夏淺,幼鹿有白色斑點。尾巴極短。
該亞種是一個小型的馴鹿亞種。雄鹿明顯大於雌鹿,有較大的鹿角。雄鹿的體重約65千克,春季和秋季達90千克,而雌鹿的體重約53千克,春秋季達70千克。雄鹿的長度是160厘米,雌鹿約150厘米長。斯瓦爾巴德馴鹿腿較短,頭圓。上體背部披毛褐色,有光澤;在冬季比在夏季皮毛顏色較淡,肚皮經常出現淺灰色或黃白色。雄性沉重的鹿角,在7月和脫落,有延至八月至九月期間。女性的鹿角從6月份開始脫落,通常可以保留整整一年。

棲息環境


棲息於高地苔原、成熟針葉林區、荒漠、灌叢和沼澤。

生活習性


斯瓦爾巴德馴鹿具有多樣化的飲食,會吃幾乎所有類型的植被,除了少數例外(如北極白石楠)。在冬季馴鹿吃山脊、山坡、高原和其他地區的苔花。在夏季出現在有茂密的植被,一般是山谷平地。在每年的這個時候,馴鹿花大部分的時間進食,在此期間,積累大量的脂肪量。這種脂肪在冬天植被稀少的時候就可以便於度過艱難的寒冬。
斯瓦爾巴德馴鹿一般聚3到5個的小群,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的季節性氣候條件下。動物表現出經常久停不動的行為,從而降低自己的能源需求,它們具有發達的能量儲備能力(包括脂肪和肌肉組織),以備在冬季食物匱乏時調解。它們在寒冷的冬天也有很好的絕緣皮毛,並有能力在冬季極端氣候條件下期間,可以通過的雪或冰面下找到足夠的食物。是典型的草食性動物,以各種植物為食,主要是石蕊、苔蘚、地衣、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樹皮和幼樹苗。

分佈範圍


分佈於挪威特羅姆瑟地區的斯瓦爾巴特群島(Svalbard)。

繁殖方式


斯瓦爾巴馴鹿在10月聚集。發情期在10月。雌鹿懷孕約7個月,6月生下的小鹿。哺乳期約3個月,小鹿在這段時間內迅速成長。小鹿在出生時約3千克重,但在第一個夏天,每月可以長七至八千克。預期壽命是十年左右,但分析表明,有些個體能活到18歲。繁殖率由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氣候條件決定,變數很大。例如,在夏天生出一頭小鹿,成熟的雌鹿的比例在10%到90%之間變化。

種群現狀


斯瓦爾巴德馴鹿大量被捕殺是1860年至1925年,數量明顯減少。到了1925年和1983年間,狩獵被禁止,才使種群得以保護和恢復,倖存的馴鹿蔓延到佔據其前的範圍。人口普查整個群島,總流動數量規模不知道,但群島的大部分的島嶼,從一些特定的領域和長期監測的信息,斯瓦爾巴德馴鹿的數量沒有跡象顯示減少,在1979年至2004年,該區域約有400和1100之間的數量。同樣的變化已經被記錄在案是斯瓦爾巴特群島的另一個山谷地區的- Reindalen的一部分。配額為基礎的狩獵每年限制在指定的區域,這被認為對在該地區的馴鹿種群只有輕微的影響。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