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鎮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轄鎮
池上鎮,隸屬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地處博山區東南部,淄河上游,魯山之陰,東與臨朐縣為鄰,南與沂源縣為鄰,西與博山區源泉鎮為鄰,北與淄川區為鄰,行政區域面積155.99平方千米。
漢代時期隸屬泰山郡青州顏文姜八卦池府;唐代屬山東東路淄川縣顏神店;元代劃歸益都路益都縣顏神鎮;明至清初隸屬益都顏神之孝婦鄉,后屬青州府所轄;1958年,更名池上公社;1984年,改為池上鄉;1995年池上鄉與李家鄉合併為池上鎮;截至2018年末,池上鎮有戶籍人口20992人;截至2020年6月,池上鎮下轄4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池村。
徠2011年,池上鎮財政總收入1084萬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57元,比上年增長17%,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45萬元,增值稅59萬元,企業所得稅123萬元,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比上年增長23%;各項貸款餘額6.8億元,比上年增長17%;2018年,池上鎮工業企業39個,規模以上企業3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池上鎮
唐代時期屬山東東路淄川縣顏神店。
元代時期劃歸益都路益都縣顏神鎮。
明朝至徠清朝初期隸屬益都顏神之孝婦鄉,后屬青州府所轄。
1958年,更名池上公社。
1984年,改為池上鄉。
1995年池上鄉與李家鄉合併為池上鎮。
池上鎮地處博山區東南部,淄河上游,魯山之陰,東與臨朐縣為鄰,南與沂源縣為鄰,西與博山區源泉鎮為鄰,北與淄川區為鄰,距博山區政府37千米,行政區域面積155.99平方千米。
池上鎮境內大部為丘陵山地,地勢略為東高西低、北高南低,一般在海拔200—300米,最高點位於魯山,海拔1108.3米。
池上鎮境內水資源豐富,淄河上游趙莊河李家河常年流淌,境內山泉眾多。
池上鎮
截至2020年6月,池上鎮下轄4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池村。
村 | 上小峰村 | 中小峰村 | 下小峰村 | 甘泉村 |
李家塊村 | 鹿疃村 | 王疃村 | 西池村 | |
東池村 | 上郝峪村 | 中郝峪村 | 下郝峪村 | |
小里村 | 大里村 | 聶家峪村 | 陡溝村 | |
西陳疃村 | 東陳疃村 | 車峪村 | 板山村 | |
七峪村 | 花林村 | 趙莊村 | 店子村 | |
吳家台村 | 大南峪村 | 馮家村 | 營子村 | |
代家村 | 李家村 | 東台村 | 大馬石村 | |
虎林村 | 西坡村 | 石臼村 | 泉子村 | |
雁門村 | 北場村 | 韓庄村 | 東庄村 | |
紫峪村 | 楊家村 | 池埠村 | 北崖村 |
截至2011年末,池上鎮轄區總人口1756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76人,城鎮化率4.4%,另有流動人口414人,總人口中,男性8705人,佔49.5%;女性8856人,佔50.5%;14歲以下2228人,佔12.7%;15—64歲12877人,佔73.3%;65歲以上2456人,佔14%,總人口中均為漢族,人口出生率6.33‰,人口死亡率15.08‰,人口自然增長率-8.75%。
截至2018年末,池上鎮有戶籍人口20992人。
2011年,池上鎮財政總收入1084萬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57元,比上年增長17%,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45萬元,增值稅59萬元,企業所得稅123萬元,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比上年增長23%;各項貸款餘額6.8億元,比上年增長17%。
2011年,池上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1.7萬畝,人均0.7畝,以種植林果、蔬菜、桔梗、中草藥、小麥、玉米為主,合理流轉土地30000畝,集中發展壯大了金銀花、茶葉、黑色有機食品三大特色產業基地,形成了以茶葉、金銀花、黑五類食用菌、桔梗、林果等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其中19個品種取得國家有機認證證書或有機轉化證書,桔梗、板栗等種植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園,池上桔梗獲得國家地標,以池上為主產區的“博山金銀花”獲得國家地標,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2000頭,羊飼養量7200隻,家禽飼養量3.5萬羽,農民人均純收入7805元,比上年增長19.3%。
2011年,池上鎮工業以建築、玻璃器皿、農產品加工為主,現有企業22家,先後投資6億元的“豆禾園”工程,實現年產“豆禾”蛋白乳2.3萬噸;投資3000萬元,引進世界一流技術的金銀花深加工生產線,實現年產金銀花乾花300噸,從事各類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達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80餘家,其中具有自營出口權的8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6家,區級龍頭企業6家,工業生產總值達16.5億元。
2011年,池上鎮有商業網點316個,職工632人年增長6.7%,城鄉集貿市場10個,年成交額5億元,出口總額22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主要產品有桔梗及其深加工產品等,銷往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
池上鎮有省道仲臨路貫穿全鎮東西,鎮內村村通水泥路,通車路程達60千米。
2011年末,池上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280人,專任教師23人;中小學3所,在校生1400人,專任教師12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中學1處,在校生895人專任教師109人,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894萬元。
2011年末,池上鎮有各類科技人オ98人;承擔省級高新技術產品2個,省級2項。
2011年末,池上鎮有文化站1處,圖書館3家,農民書法協會1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每年春節的農民自娛自樂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元宵扮玩、鑼鼓比賽、燃放煙火、村級文藝匯演等成為廣大村民文化生活的主旋律。
2011年末,池上鎮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40個,鎮衛生院有床位25張,固定資產總值210萬,專業衛生人員23人,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5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6萬人次,44個村的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2011年,池上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8戶,人數146人,支出42.02萬元;城市醫療救助169人次,支出41萬;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54人次,共支出7416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70戶,人數1731人支出187.51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01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12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17人,慈善分會全年接受社會捐款26萬元,使87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3萬人,參保率84%。
池上鎮歷史悠久,戰國時期,因其地草木豐茂曾是齊國有名的養馬場,趙莊村北曾發現過戰國青銅器和漢墓群。
池上山清水秀,魯山主峰聳立於東南部,海拔1108.3米,蜿蜒起伏,重巒疊嶂,林深葉翠,綿延百里,巍巍然宛如綠色屏障,森林覆蓋率達83%,溫度濕度相似於江西廬山。林中鳥類140多種,山頂有碧霞元君行宮和駝禪寺。
志公坪,原名黃花山,山中有很多奇珍異草和名貴藥材,民間流傳有放牛娃吃人蔘升仙的故事,黃花山志公廟即為紀念他而建,此處有古柏樹五株,稱志公坪,截止到2008年附近建設了摩崖石刻文化園、人工湖、飲虎泉和奇石長廊等旅遊景點。
觀音寺坐落於珂摩山下池上鎮韓庄村東面,山形酷似一尊象首,站在山腳下觀望,象的鼻、耳、額逼真,觀音寺建於唐代,后宋、清幾經修復,有大雄寶殿、觀音閣等十幾座殿宇。院內千年銀杏樹和古檜柏,北宋元符二年(1093年)建九級石墓塔尚存,寺門向西,不遠處有一山門,裡面為禪房,傳寺內有99頭牛、99窩蜂、99個和尚。
福山,原名“復山”,又名“鳳凰山”,坐落在池上鎮楊家村,清同治元年(1862年),淄川農民起義領袖劉德培曾在此屯兵,劫富濟貧,山下的池卜、楊家、北崖等十數個村莊,成為義軍根據地,歷時四年。
雙龍泉,位於池上鎮北崖村東,東西澇窪泉,傳明嘉靖年間,北崖村東澇窪地上有2隻白羊在食草。正午時分,天色突變,雷聲大作,大雨如注,白羊化為2條白龍升入雲天,天晴后,便有兩股清泉分別從東西澇窪地邊中噴涌而出,取名“雙龍泉”,也叫東西澇窪泉。仍以每月600噸的流量噴吐,水中含人體必須的鍶、鋅、硒等20餘種微量元素。
聖水寺,坐落在魯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側,淄河源頭,群山環繞的池上鎮花林村,據碑文記載,聖水寺始建於唐末,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重修,佔地50畝,由大殿、東西廂房和鐘鼓樓組成。寺院四周群山環抱,懸崖峭壁,山重疊嶂,瀑布倒掛,風景優美。主要有朝陽洞、石抱柏、仙人、鴿子樓、三山庵、對門石、明石崖、青爐石、南天門、封母庵、寶花古剎等景點。與魯山森林公園和志公坪景區連為一體。
2020年6月,池上鎮被評為山東省第三批“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