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村

寡婦村展覽館

寡婦村,指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銅缽村的“寡婦村展覽館”。它是一座三層的花園式建築。

簡介


“寡婦村展覽館”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總投資450萬元,設有大廳、展覽廳、音像廳、書畫展廳等設施。1950年5月10日,國民黨兵從東山敗退時,為擴充兵源,在東山島瘋狂抓丁,共抓走了4700 多名壯丁,其中從銅缽村就抓走了147名的壯丁,一夜之間,91名青年婦女成了“活寡婦”,銅缽村因而也被稱為“寡婦村”。為了紀念這段慘痛歷史,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建設了寡婦村展覽館,並於1999年8月7日落成。現在展覽館已成為海峽兩岸重要的民間文化交流基地,也是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內部布局


展覽館的大門面向東南方向,正對著台灣海峽。大門上鐫刻著原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代部長、著名詩人賀敬之題寫的“寡婦村展覽館”六個鎦金大字。
一樓是序廳,序廳的正中央是黑色花崗岩石製作的前言台,上面雕刻著寡婦村展覽館的序言:一場人間浩劫,製造了“寡婦村”的悲劇典型。這是世上罕見的感情重創,深深烙進了幾代人的心靈。
二樓是主展廳,共分為“人間浩劫”“曠世悲歌” “海峽曙光”三大部分,主要是用歷史照片、實物、模型、配以聲光效果,展示銅缽村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
三樓是多功能影視資料廳,有小型座談會設備,設置34英寸彩電和播放設備,可觀看有關“寡婦村”的電視電影錄像,如1999年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專題片《寡婦村,走過從前》、《影視中的東山》等,加深人們對“寡婦村”的理解和印象,給觀眾留下回味與思考。

展覽內容


主展廳分為“人間浩劫”、“曠世悲情”、“海峽曙光”三大部分。
寡婦村
寡婦村
第一部分“人間浩劫”設有“大抓丁”、“生離兩岸”、“死當長相思”等欄目,採用大量珍貴的歷史和現在的照片、資料,全面介紹1950年解放前夕發生在東山島上大抓丁事件的歷史背景及其過程,羅列出4792名壯丁的名單,重點介紹了發生在銅缽村的大抓丁事件經過,1950年5月10日凌晨2時國民黨部隊突然包圍了銅缽村,擄走了147名壯丁,其中年小隻有17歲,年長55歲,已婚91人。下海時,親人生離死別催人淚下的一幕淋漓盡致地再現。從此,失去丈夫的婦女們,便陷入漫長的守活寡、盼親人的痛苦生涯。眼前展現是林秀真、林秀春、林招玉等人,年輕時青春煥發風華正茂的少婦,現在已老態龍鍾、憔悴憂傷的“活寡婦”各個年齡段的照片,今昔對比,反差強烈,令人心靈震顫、嘆息不已。
在“死當長相思”一欄里,出現了一些去台人員在台灣去世,清明節,其眷屬到海邊祭拜亡靈的相片,並配以詩句“天海兩茫茫,香祭焚一柱,生死家園戀,做鬼也還鄉。魂歸來兮!”再看“永難成雙”的一隻布鞋,大抓丁之夜,村裡青年謝文在睡夢中驚醒剛穿上右腳一隻布鞋就被強抓走,妻子林秀真把左腳那隻布鞋珍藏了起來,盼望丈夫早日回來,不幸丈夫病逝台灣,分隔兩岸的布鞋再也無法成雙了,看了令人心傷。
第二部分“曠世悲情”運用大量的實物、模型,配以聲光,選用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來自台屬家庭的各種實物。眼前是一面破碎難圓的鏡子,以長方形巨幅壁畫“台灣海峽”為背景。在這裡放置石磨、單人戽桶、網桶與歌冊、鋁碗、系紅線的老豬(等去台灣兒子回來結婚卻沒等到)、一雙等了38年的鞋、虛設的宴席備有在台親人碗筷、田大娘的茶具、金戒子以及泣血的洞簫等30多件實物。每件實物都滲透出思親情與辛酸淚,向人們講述一樁樁撕心裂肺的悲慘故事。一隻鋁碗盛滿主人劉口老人半個世紀苦苦思念親人的哀愁;那老舊的石磨,它磨掉風雨歲月,磨掉了美好的年華,卻磨不掉堅貞不渝的愛情石磨主人,吳阿銀原是廣東人,流落銅缽村和青年謝老王結成恩愛夫妻,逢上過節,夫妻共推石磨,同做米糕,情深意長。自丈夫被抓兵台灣,阿銀獨自推磨,年復一年、一步一淚,磨白了發,磨碎了心,卻磨不掉她對丈夫思念情。真是:古榕戀、古井淚、鴛鴦劫、戽斗魂、石磨恨。
“海峽魚雁訴離情”主要展示兩岸同胞來往鴻雁傳書的數千封書信實物,台灣老兵詩詞文稿,還有東山縣出版的《海峽橋》、《寡婦村》等書籍充分反映了兩岸骨肉同胞“心的呼喚,情的訴說”。去台人員蔡波先生在台灣所作300多首詩,全是愛鄉思親之詞賦,如“身心牽掛一水隔,骨肉生離兩地分;家塵羞作南冠客,落葉願為東山魂。(夢痴泣於甲子母難日)。”這些詩詞是用血汗淚賦就的,催人淚下,感動天地。
第三部分“海峽曙光”設置了三個專欄:“親切關懷”、“海峽和風”、“故園巨變”。以大量圖片展示東山島翻天覆地的變化,銅缽村的滄桑巨變。
“親切關懷”反映解放以來各級黨和政府關心“兵災家屬”的生產、生活,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東山大力開展多種領域的對台交流活動,促進海峽兩岸“三通”,為親人團圓創造良好條件。關心支持“寡婦村”發展經濟、興辦公益事業的情景,其中有許多中央、省、市領導,包括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常務副會長唐樹備等到銅缽村考察活動照片。“舉世矚目”主要介紹20年來,先後有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20個國家和台灣、港澳記者及有關專家到這個村採訪。“再也不能讓這些老大娘守活寡了”這是1986年11月到銅缽村採訪的美國記者勞倫斯夫婦發出的感嘆。“忠貞堅韌”展示當年已結婚的91位婦女,在丈夫被抓丁去台後,撐起男人拋下的擔子,耕種田地,孝敬翁婆,扶養子女成人的動人形象。表現了她們對親人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執著的期待,博大寬厚地包容一切的胸懷,是對祖國統一大業堅定不移的信念。
“海峽和風”通過黃文克、黃阿嵩等台胞回鄉與親人團聚、故友相會、回鄉定居、投資辦廠等情景,反映兩岸密切文化交往加強農業經貿技術合作和台商辦企業等情況。據介紹,這個村當年被抓兵去台灣147人,除病逝外,85%的人回來探親,已有17人回鄉定居。
“故園巨變”突出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銅缽村發生的巨大變化,使我們看到該村從一個貧窮的村莊變為富裕型村莊。站在展覽廳走廊上可以觀賞銅缽新貌:高樓林立,寬敞的公路,繁榮的街道,別墅新村,學校幼兒園交相輝映,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社會影響


“寡婦村展覽館”1999年8月7日開館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社會影響日益擴大。中央、省、市領導、軍隊將士、台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內外新聞單位記者、電視台以及全縣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