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鷸
鴴形目鷸科動物
林鷸(學名:Tringa glareola)體長約20厘米,體型略小,纖細,褐灰色,腹部及臀偏白,腰白。上體灰褐色而極具斑點;眉紋長,白色;尾白而具褐色橫斑。飛行時尾部的橫斑、白色的腰部及下翼以及翼上無橫紋為其特徵。腳遠伸於尾后。與白腰草鷸區別在腿較長,黃色較深,翼下色淺,眉紋長,外形纖細。
棲息於林中或林緣開闊沼澤、湖泊、水塘與溪流岸邊;也棲息和活動於有稀疏矮樹或灌叢的平原水域和沼澤地帶。主要以直翅目和鱗翅目昆蟲、昆蟲幼蟲、蠕蟲、蝦、蜘蛛、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於歐亞大陸,東到西伯利亞東端,南到中亞吉爾吉斯、阿爾泰、貝加爾湖、蒙古和俄羅斯遠東。越冬於非洲、地中海、波斯灣、伊拉克、阿拉伯、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
林鷸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體更灰褐,具白色斑點,胸綴有灰褐色,具不清晰的褐色縱紋;兩脅橫斑多消失或不明顯。
幼鳥上體暗褐色而具皮黃褐色斑點和羽緣,胸沾有灰褐色,具淡色斑點。尾綴皮黃色而具淡色橫斑,兩脅無橫斑。
虹膜暗褐色,嘴較短而直。尖端黑色,基部橄欖綠色或黃綠色,幼鳥較褐。腳橄欖綠色、黃褐色、暗黃色和綠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2-72克,♀48~84克;體長♂196-229毫米;♀191-224毫米;嘴峰♂25-31毫米,♀27-31毫米;翅♂117-127毫米,♀125-128毫米;尾♂41-57毫米,♀41-57毫米;跗蹠32-41毫米。(註:雄性——♂;雌性——♀)
林鷸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林中或林緣開闊沼澤、湖泊、水塘與溪流岸邊;也棲息和活動於有稀疏矮樹或灌叢的平原水域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各種淡水和鹽水湖泊、水塘、水庫、沼澤和水田地帶。
林鷸在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在東北和新疆為夏候鳥,在廣東、海南島、香港和台灣為冬候鳥。春季遷經中國的時間在3-4月。3月末即有個體到達長白山繁殖地。秋季於9月末10月初從東北往南遷徙。
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遷徙期也集成大群。常出入於水邊淺灘和沙石地上。活動時常沿水邊邊走邊覓食,時而在水邊疾走,時而站立於水邊不動,或緩步邊覓食邊前進。性膽怯而機警。遇到危險立即起飛,邊飛邊叫。叫聲似“皮啼一皮啼”。常棲息於灌叢或樹上,降落時兩翅上舉。
偶爾也吃少量植物種子。覓食方式通常將嘴插入泥中探覓或在水中左右來回掃。也在地面和植物上直接啄食。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南、不丹、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汶萊、保加利亞、布基那法索、蒲隆地、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聖誕島、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迦納、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肯亞、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利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喬治亞州)、烏茲別克、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巴貝多、百慕大、葛摩、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厄瓜多、法羅群島、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列支敦斯登、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特里尼達和多巴哥。
在中國繁殖於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河北北部、新疆西部,遷徙時經過遼寧、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四川和長江流域。往南經過廣西、廣東、福建和香港。越冬於海南島和台灣。部分也在香港、福建、雲南、貴州、河北及山東沿海越冬。
林鷸
繁殖期為5-7月。剛到達繁殖地時常成小群活動,以後逐漸成對和進行求偶飛行,常成對在空中翻飛,一時飛得很高,一時雙翅一疊,又急劇下降,常常發出聲響,有時求偶也在地上進行。雄鳥半張著雙翅,跟著雌鳥在地上走動。營巢於森林河流兩岸、湖泊、沼澤、草地和凍原地帶。特別是森林中開闊的沼澤地和有稀疏矮小樺樹、柳樹或灌木的平原草地較為喜歡。巢多置於水邊或附近草叢與灌叢中的地面上,或沼澤中的土丘上和苔原上。也有報告營巢於樹上或利用其他鳥類在樹上廢棄的巢。巢甚簡陋,為地上的小淺坑,或在苔蘚地上扒出一個小坑,內墊以苔蘚、枯草和樹葉。每窩產卵4枚、偶爾3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淡綠色或皮黃色,其上被有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7-42×26-28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單一物種,無亞種。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