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棠

湖南永州江永縣的村落

上甘棠,距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現有453戶居民,共1865人。是湖南省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之一。

2019年12月25日,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地理簡介


上甘棠村位於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層鋪鎮,地處省道S325邊2公里,南距旅遊勝地陽溯80公里,桂林125公里。據永明縣誌載,漢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上甘棠設置謝沐縣治,屬蒼梧郡,歷經700餘年,至隋文帝開皇9年(公元589年),撤謝沐縣,與營浦縣合併設永陽縣,縣治搬離上甘棠。上甘棠村現有居民453
戶,人口1865人;以周姓族人為主,還有王、龔、何、田等雜姓。周姓家族自唐太和二年(公元827年)就開始定居上甘棠,古代繁衍,延續至今。整個村落依山傍水,座東朝西,東靠屏峰山脈,村前環繞清澈的謝沐河,形成極好的風水閉合。上甘棠村民居大部分為晚清建築,高大的風火牆,嚴整的縱深布局,考究的中軸對稱,大面積的青水牆面,冠以起伏變化的白色腰帶,綴以門廬、漏窗,上房屋四周突起的馬頭牆,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築特色。上甘棠位於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層鋪鎮。江永縣位於湖南省南部,都龐嶺東南麓,東南與江華瑤族自治縣接壤,南與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相連,西南與廣西恭城縣交界,西北與廣西灌陽縣毗鄰,北部緊靠道縣。地理坐標為東經兒llO。32’~llO。56’,北緯24。55’~25。28’之間。南北長63公里,東西寬55.5公里,總面積1626平方公里,人口25萬餘人。其中瑤、苗、壯等13個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兒%。隸屬永州市。江永縣原名永明縣,歷史悠久。漢元鼎六年(公元兒1年)前後置謝沐縣和營浦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並二縣為永明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以永明嶺定縣名,置永明縣。1955年,划江華縣部分地域併入永
明縣,設為江永縣,沿用至今。
上甘棠村南有一座三孔石拱橋,名目“步瀛橋”。該橋始建於宋靖康元年,歷經元、明、清修繕,橋長27米,寬4.5米,是千百年來維繫著上甘棠村東西兩岸人民來往的古驛道,經有關專家考證為湖南省唯一的宋代石拱橋。位於謝沐河下游,上甘棠村口的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48年,高22米,整體呈護城牆箭型,莊重穩定,屹立曠野,蔚為壯觀。
古驛道上的壽萱亭,為晚清某周氏族人為其四品誥命夫人的母親80壽辰修建,亭內有石碑“八十一他字歌”,昭示族人為人處世之道理。 周氏在此定居1240餘年,是“忠孝廉節”和崇文尚武的教化之鄉,歷代出過節度使、尚書、宣政大夫、太守、刺使、知州、通判、縣令、文林郡、將軍等100人。解放后,又出了工程師、科長、中學校長、教師、醫師40多人。舊時官宦除周翰宗軍長外,其餘官員都有水粉肖像,張掛於忠厚祠內供遊人觀看。
村西南的月陂亭,為一天然石亭,古驛道穿亭而過,在月陂亭數十米長的石壁上,鐫刻有宋、元、明、清4個朝代的24方古代石刻,內容包括敘事文、唱合詩、八景詩和勸渝文等,其中“乾隆28年永明縣正堂黃平偉士臨”的大宋忠臣文山公書之“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為我省境內最早“忠、孝、廉、節”四字臨刻。上甘棠村青山、綠水、小橋、居家,好一幅天然的山水風景畫。明代“甘棠八景”詩云:“獨石時耕景色明,甘堂曉讀舊書聲,山亭隱士敲棋局,清澗漁翁坐釣亭。西嶺晴雲濃復淡,昂山毓秀翠還青,魚山夕照紗籠晚,芳寺鐘聲對鶴鳴。”是上甘棠村景色的真實寫照。
周氏族人
上甘棠村是典型的封建社會中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從上甘棠的村名,就可以看出:這是周氏家族聚居的地方。事實上,該村現有居民453戶,共1865人,除7戶是建國以後遷入的異姓外,其它的都是周氏族人。周氏家族定居上甘棠一千多年來,村名未變,村址未變,族氏血統未變。
上甘棠村名源自《詩經》中的《甘棠》一詩:“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召伯即召公,周氏族人系召公後裔,所以以甘棠為村名寄以懷念先祖。謝沐河水繞村而過,居上游的命名為上甘棠,居下游名之下甘棠,上甘棠村由此得名。
上甘棠村村落街道按乾坤卦象布局,1.8米寬的主幹道由北向南,與謝沐河平行。與主幹道垂直交叉又布置了9條次幹道,現存7條。周氏共有十族人,稱為九家門樓十家廳,每一族沿次幹道向後延伸布置住房。與主幹道交叉處,建有各族的門樓坊和小型廣場,各門樓的族人在河邊建有一個自己的碼頭,供取水、洗刷之用。在主幹道南北村口設置有柵門,全村共八扇柵門,柵門的牆上有瞭望窗口,均派專人看守。
人文風景
上甘棠古迹眾多,風景優美,在明朝就有《甘棠八景詩》描繪其景:“
步瀛橋
步瀛橋
獨石時耕景色明,甘棠曉讀舊書聲。山亭隱士敲棋局,清澗漁翁坐釣亭。西嶺晴雲濃復淡,昂山毓秀翠還青。龜山夕照紗籠晚,芳寺曉鍾對鶴鳴。”精闢地概括甘棠八景為:獨石時耕、甘棠曉讀、山亭隱士、清澗漁翁、西嶺晴雲、昂山毓秀、龜山夕照和芳寺曉鍾。
上甘棠村依山傍水,河面上一座三門的殘橋叫步瀛橋,是湖南最古老的石拱橋,建於北宋靖康年間(公元1126年),自建成不久即塌了一半,然而,這半邊殘橋卻再沒人去修,屹立至今,還編出了一個“橋上落一塊磚石,村裡就出一個大官”的傳說。在北頭村口約一百米的小河上,還有一座石榫為墩、石板為梁的小石橋,據說是建於漢代。這座小橋更令人驚訝的是橋面石板對榫得嚴實合縫,橋面被磨得相當光滑。千百年歷史的鄉間建築可以見到這樣精湛的工藝,令人對古老文化悠然神往。
小村的另外一處古迹月陂亭,近百米的石壁上是一個摩崖碑刻長廊,
摩崖碑刻長廊
摩崖碑刻長廊
24方古石刻綿延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內容包括敘事文和唱和、八景詩歌以及勸論文等,很好地保存了鄉間的文化傳統。這些石刻中以文天祥書法題辭的“忠孝廉節”最為有名,據說,村裡有一位在臨安任太守的官員叫周德源,與文天祥交往甚密。文書贈四字,周視為珍寶,告老還鄉時攜回村裡並於清乾隆二十八年鐫刻於石壁之上,村中周姓一族皆以此為銘。
石壁之下的小徑,是湘中至兩廣的古驛道口,古往今來遷客騷人多從此入兩廣。驛道一邊是謝沐河,是灕江的源頭之一。今天走來,這段驛道少了遠遊的蒼涼,多了幾分鄉居生活猶如桃源的溫暖。
上甘棠村古建築群於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上甘棠村經中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