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文
跋文
起源
跋文在中國漢晉時代還沒有,唐代稱“題某后”或“讀某”,如《題燕太子丹傳后》,《杜荀子》等,稱“跋”,最早見於宋代歐陽修,歐陽修有《集古錄》跋尾若干篇,是附在他所珍藏的碑文之後,考訂和說明每篇碑文情況的。
用途
一般說來,跋文要比序文簡括,主要是附於書或文章之後的說明性文字。但有的跋文帶有記敘性,如宋代陸遊的《跋李庄簡公家書》,就是一篇簡潔生動的記敘文。
分類
跋文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的,其中包括讀後感和考訂書、文、畫、金石碑文的源流、真偽等的短文;一類是文學性的,實際是優秀的散文小品。
現狀
今人多將書後、文後的說明性文字署為後記,性質同於跋文。
文體的一種。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後面。多用以評介內容或說明寫作經過等。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每種書的末尾,都有嘉業堂主人劉承干先生的跋文,他對於明季的遺老很有同情,對於清初的文禍也頗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