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式主體

範式主體

範式主體也稱做“科學共同體”,是庫恩首次提出並系統闡述的一個概念。它是指探索目標大體相同的某一研究領域的科學工作者,由於充分交流、討論,他們在專業方面的看法比較容易趨於一致。它可以是一個有形、無形的學派。科學家共同體是在不同範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常規科學階段,科學家共同體在同一個範式的指導下,進行學術交流,探索共同的目標。

起源


在1969年的美國的厄巴那科學哲學談論會上宣讀的論文“再論範式”里詳盡地論述了科學共同體的內涵和功能。他認為,“範式”一詞無論實際上還是邏輯上都很接近於‘科學家共同體’這個詞。一種範式是也僅僅是一個科學家共同體所共有的東西。所以庫恩說,科學儘管都是由個人進行的,但科學知識本質上是集團的產物。

發展


為了消除人們對範式含義的誤解,庫恩在《再論範式》一文中試用了“專業母體”概念,力圖通過使範式和科學家共同體協調一致的分析,在科學共同體如何從事學習、研究的活動中展現範式的有機的內涵。他實際上是用專業母體所包括的符號概括、模型、範例來深化範式的含意的。
從專業母體進一步展開,庫恩進而探討科學共同體在研究、學習中的感知過程。他不同意笛卡爾關於外界刺激同人的感應之間的一一對應的說法,認為從人們接受一個刺激到成為人們的感覺材料的感官反應,這之間要經過大連的神經加工,容易刺激可以引起不同的感覺。如,人面像圖形,或鴨兔圖。因此,材料儘管是個人經驗最基本的要素,但只有在大體屬於同一類共同體——教育、科學或語言的共同體——成員中,材料才一定是對某種刺激的共同反應。這樣,庫恩就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科學家的認識過程不僅是複雜的神經加工過程,而且是他所在的科學共同體的社會的認識過程。
對庫恩來說,科學共同體根據什麼標準對科學理論進行選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可以說自《科學革命的結構》問世至今的二十餘年時間裡,這個問題成了他繼續探索的主要課題,也是最為複雜、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在“客觀性、價值判定和理論選擇”一文里,庫恩認為要開列一張理論選擇的清單並不困難,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那些標準的把握確異常困難。原因在於,每個人在決定理論取捨時總是取決於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混合,這就給選擇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如何解決客觀與主觀、真理與價值的關係是選擇的關鍵。例如愛因斯坦對量子理論的態度、對統一場論的追求,其功過成敗都反映了選擇的複雜性。
更為重要的是,科學革命的發生最終依賴於科學家共同體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個人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