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8月,是我國最早培養新聞傳播學高端人才的基地,也是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高端殿堂。改革開放以來,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新聞傳播人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8月,是我國最早培養新聞傳播學高端人才的基地,也是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高端殿堂。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奇迹般的增長和中國新聞傳媒事業千年來之巨變。這種大發展、大變化的宏觀背景,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天地。30多年來,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學風,堅持“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既積極探討新媒體發展一般規律和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特殊規律的基礎研究,又大力開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課題研究,出版發表了大量的專著、譯著、論文、研究報告等,為我國新聞與傳播研究事業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為黨中央、國務院提供了重要的新聞傳播研究報告,在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新聞傳播的發展中湧現出一批在學界業界擁有一定得影響力的新聞傳播學者,包括戴邦,安崗,孫旭培,明安香,閔大洪,李斯頤,尹韻公,唐緒軍,時統宇,陳崇山,卜衛,姜飛,錢蓮生 ,宋小衛 ,王怡紅 ,徐耀魁 ,孫旭培 ,張放 ,黃楚新,孟威,殷樂,張丹,劉曉紅,楊斌艷,謝明等學者。
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高端的優秀新聞傳播人才,他們都成為了我國新聞傳播的中堅力量,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人民日報副社長何崇元,中央電視台副台長黃傳芳,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希光,經濟日報總編輯艾豐,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副主任何舟,中國新華網路電視台總編輯陸小華等大一批傑出的人才。
人類進入21世紀,國內外新傳媒事業發生了新的深刻的變化,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思想。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新的機遇挑戰面前,既感到使命光榮,又感到任務艱巨,將按照中央對中國社科院“三個定位”(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殿堂、黨中央國務院的思想庫和智囊團)的要求,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整體優勢,以新聞學和傳播學基礎理論為基礎,注重重大傳媒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爭取把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建設成為“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社會影響力較大、學術競爭力較強、具有與國際新聞傳播學界對話能力”的新聞傳播研究機構,努力構建一流的新聞與傳播學科,培養優秀的新聞與傳播人才,探索先進的新聞與傳播理念。力爭在眾多新聞與傳播研究機構中繼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繼續保持已有學科的領先和優勢地位,為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聞與傳播事業的健康蓬勃發展,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小康社會努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唐緒軍職務:所長;職稱:研究員
1959年2月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祖籍山東省文登縣。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教授委員會委員,新聞學與傳播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擔任《新聞與傳播研究》雜誌主編,同時,受聘擔任中國報業協會會刊《中國報業》雜誌執行主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業專家顧問團顧問。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領域:新聞業務、傳媒經濟、報業經營管理。代表作:《報業經濟與報業經營》(新華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
方勇:黨委書記
1963年1月生,江蘇盱眙人,1993年07月入黨,1988年7月參加工作,自動控制系無線電技術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曾任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副院長,也擔任過寧夏銀川市、固原市領導職務,2014年9月任民族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新聞所辦公室是綜合辦公室,黨政合一,既是行政辦公室,又是黨委辦公室;既是所內的職能機構,又是承上啟下的樞紐。綜合辦公室內設:黨辦(包括紀檢)、人事處、科研處(包括外事、新聞系)、財務處、機檔處(包括檔案管理、印章管理、保密工作)、離退休幹部辦公室、行政後勤辦公室等職能機構。新聞所的中心工作是科研。綜合辦公室牢固樹立行政就是服務、行政工作就是服務工作、行政人員就是服務員的理念,在推動科研任務的完成中起著行政管理和後勤保障作用,在確保日常工作正常有序運行中發揮著的職能機構和參謀助手作用。
信息室
《新聞與傳播研究》編輯部
《中國新聞年鑒》編輯部
世界傳媒研究中心
廣播影視研究中心
傳媒發展研究中心
傳媒調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