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英烈園

蒲家英烈園

蒲家英烈園―傳播革命火種的聖地,蒲家英烈園建立在通川區蒲家鎮中心小學內,既是民國時期達縣第五高級小學(即“五高”)。 1927年10月,戴治安、牟曼悅在這裡成立中共達縣特別支部,成為達縣第一個黨組織。 1932年下半年,梁達中心縣委機關遷址於此,成為推動梁達地區革命活動的領導力量和中心支柱。

簡介


蒲家英烈園―傳播革命火種的聖地,蒲家英烈園建立在通川區蒲家鎮中心小學內,既是民國時期達縣第五高級小學(即“五高”)。1921年,以戴治安為首的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在達縣縣立第五高級小學校組織“青年讀書會”,率先懸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畫像,傳播馬列主義,推行新文化運動,使“五高”成為大巴山反帝反封建的先導。

歷史


1926年,張鯉庭、戴治安等組織《爛漫社》,以文學為掩護,建立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達縣中學支部,張愛萍、魏傳統、劉新權、李中權、王定烈、王文模、李開芬等進步青年曾在這裡接受馬列教育,並從事革命鬥爭,大都成為共和國一代名將。1927年10月,戴治安、牟曼悅在這裡成立中共達縣特別支部,成為達縣第一個黨組織。1932年下半年,梁達中心縣委機關遷址於此,成為推動梁達地區革命活動的領導力量和中心支柱。蒲家人民踴躍參加紅軍,開展土地革命,有1000多名青年參加工農紅軍北上抗日,200餘人成為革命烈士。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歷史時期,蒲家鎮犧牲的702位烈士中,大多數是“五高”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