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時代是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羅馬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一般稱呼這個時期的羅馬為羅馬王國,這一時期的古羅馬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家,其正式名稱不是後來熟知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而是簡單的“羅馬”。

對王國的歷史幾乎沒有確定,因為當時幾乎沒有任何書面記錄存活下來,而在共和國和帝國期間寫的關於它的歷史主要基於傳說。

內容概述


羅馬王政時代是指古羅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這一時期,又稱為羅馬王國,伊特魯里亞時期。是羅馬從原始社會的公社制度向國家過渡時期。此時的古羅馬還沒有成為強大的帝國,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鎮,尚未建立共和國,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家。
傳統認為王政時代的羅馬共有七王:羅慕路斯,努瑪·龐皮留,圖魯·霍斯梯留,安庫·馬爾修,塔克文·普里斯庫,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選自人民出版社《世界史·古代史》)

歷史簡介


羅馬城的起源
一切古代民族和國家起源的歷史都難免和神話傳說混在一起。羅馬城的起源也不例外。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時代
傳說,羅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戰爭時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特洛伊陷落後,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後渡海到義大利,並娶當地國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維尼來為妻。伊尼阿斯死後,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爾巴·隆加城成。此後王位代代相傳,當傳到努米托爾的時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烏斯篡奪。阿穆利烏斯為確保王位,強迫努米托爾之女西爾維婭作維斯塔貞女。可是西爾維婭為戰神所愛,生了一對孿生子。阿穆利烏斯命令將這對孿生兄弟扔入第伯河中。河水將孩子漂到了岸邊。後來被一位牧人(名叫法斯圖魯斯)撫養長大。哥哥名叫羅慕路斯,弟弟則叫列莫斯。兄弟倆殺死阿穆利烏斯,並將王位歸還其外祖父,自己在別處建城。在建城過程中,兄弟間發生爭吵,結果兄殺其弟,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該城,羅馬城由此產生。
據羅馬作家瓦羅推算,羅馬建城的年代為公元前754——753年。
羅馬城的建立標誌著王政時代的開始。
羅馬建城的故事,雖然有許多純屬神話,但近代考古發掘表明,這些神話中似乎也包含著一些歷史的記憶。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時代
近代來的考古表明:後來得名為羅馬的那塊地方,位於拉丁姆的最北部,這裡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附近地區居民往海邊取鹽的必經之地。約當公元前10世紀初,這裡的小山丘上出現了原始村落群。到公元前8——7世紀,各村聯合為七丘聯盟,其中以居住在帕拉丁山上的拉丁人為主。後來,又並進薩賓人的部落。到公元前5——4世紀,阿汶丁山又被合併起來,被合併地區的周圍築有城牆。因此,最早的羅馬城實際上就是 通過聯合、歸併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漸形成的。
建國之王羅穆路斯
羅穆路斯和他兄弟列莫斯率領羊倌在戰勝阿爾巴王后,關係逐漸惡化,因為他們難以決定由誰來當國王,於是他們只好分而治之,羅穆路斯在帕拉蒂尼山,列莫斯在阿文庭山。不久,因為列莫斯越過了羅穆路斯挖掘的作為勢力圈分界線的壕溝,兄弟倆再起爭端,最終,羅穆路斯殺死了列莫斯,成為羅馬的王,他在在帕拉蒂尼山周圍築起城牆,意思是要在這裡建設城市。他還舉行了非常隆重的儀式,為諸神獻上祭品。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的4月21日。就這樣,作為羅馬建國紀念日,這一天在隨後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成了每年必不可少的一個節日。這一年,羅穆路斯18歲。通過這位年輕人和追隨他的3000名拉丁人的努力,羅馬建立了國家。羅馬建國后,作為第一代國王,羅穆路斯並沒有獨攬大權,他把權力分成三個機構,分別是國王、元老院和庫利亞大會,並由這三方共同治理羅馬。作為宗教祭祀、軍事和政治的最高領導人,國王由庫里亞大會投票選舉產生。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時代
剛剛誕生的羅馬的市民中,絕大多數都是單身男人。因此,羅穆路斯決定掠奪女人。羅穆路斯熱情邀請了居住在附近的薩賓人參加羅馬的祭祀活動。當時,在祭祀諸神的日子裡,一切戰鬥都是禁止的。薩賓人於是接受羅穆路斯的邀請,全體出動來到了羅馬。就在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的時候,羅穆路斯一聲令下,羅馬的年輕人向薩賓人的年輕姑娘們發起了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薩賓男人只能護著自己的妻兒老小逃回自己的部落。薩賓人自然不甘屈辱,他們不會忍氣吞聲地接受這一事實。他們強烈要求羅馬歸還被搶的姑娘們。而羅穆路斯對於這一要求自然是一口回絕。他告訴對方說羅馬的男人將和這些女孩子正式結婚,娶她們為妻。不僅如此,他還率先舉行了婚禮。
不甘受辱的薩賓人依然無法平息心中的怒氣,他們向羅馬宣戰了。羅馬和薩賓人之間共發生了四次戰鬥,幾乎都是羅馬佔上風。事情出現轉機是在第四次戰鬥正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被羅馬人搶去的薩賓女人突然闖入戰場。她們紛紛表示對於丈夫和親兄弟之間的相互殺戮不能再坐視不管了。這些女人知道,雖然自己是被搶去的,但是她們並沒有被逼為奴。她們不僅享有充分的作為妻子的權利,而且從羅馬人丈夫那裡得到了愛情。羅馬國王羅穆路斯和薩賓國王塔提烏斯一致認為應該聽取這些女人的意見。兩個部族於是開始了和平共處。羅穆路斯向薩賓人提出了一個和平建議。不是建議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和平共處,而是建議兩個部族合併起來。這個建議實際上是要薩賓人放棄自己的領地,移居到羅馬。而七個山丘之一的奎里爾諾山被提供給他們作為新的居處。薩賓人接受了這一建議。並非羅馬人吞併薩賓人。合併后的羅馬由薩賓國王塔提烏斯和羅穆路斯共同治理。於是,羅馬有了兩個王。兩個部族合併后,薩賓全體自由人享有和羅馬人完全相同的市民權利。在保證他們有關私有財產的種種權利的同時,他們也享有在市民大會上的投票權。而且,羅穆路斯還為薩賓長老提供了在元老院的席位。
羅穆路斯制定了以100個士兵為一隊的百人隊制度。這是羅馬軍隊中的最小單位,是戰鬥的核心。公元前715年,這一天,羅穆路斯和以往一樣正在檢閱軍隊。突然天空烏雲密布,一場暴風驟雨傾瀉而至。傾盆大雨遮住了人們的視線,震耳欲聾的雷鳴聲壓倒了一切。等到雨過天晴,人們看到國王的座位空了,哪兒都不見羅穆路斯的身影。於是人們紛紛傳言國王被神召到天上去了。對於羅穆路斯的功績,所有人都很認同。所以當不幸突然降臨時,人們在悲痛欲絕之餘,決定認羅穆路斯為羅馬國家之父,作為神來祭拜。
第二代國王努馬
羅穆路斯在位期間,羅馬和薩賓合併后,有大量薩賓人移居羅馬。而努馬堅持留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他是一個讀書型的人,晴天下地勞動,雨天在家學習,農耕之餘努力探索知識。其道德之高尚、教養之深厚,羅馬人早有所聞。對拉丁派和薩賓派之間的王位之爭束手無策的羅馬元老院一致同意推薦努馬為羅馬國王。長老們來到薩賓的領地,找到努馬,向他轉達了元老院的決定,請求他繼承羅馬王位。最初努馬拒絕接受這一請求,因為此時的他已年屆40歲。在當時,40歲的年齡已經不再適合開啟新的人生了。然而,經不住長老們一次又一次的勸說,努馬最終還是答應下來,隨他們一起來到了羅馬。努馬進羅馬城的時候,沒有穿軍裝,也沒有衛兵手舉束棒斧的國王權杖跟隨其後,而是用托加遮住頭部的神官形象。
就任王位后的努馬,試圖對依靠武力和戰爭打下建國基礎的羅馬進行立法和習俗的改革。這裡所謂的立法改革,不是要制定全新的法律,而是要建立秩序,要讓當時喜歡逞強好勝的羅馬人懂得做人的禮法。在了解自身力量的局限性的同時,讓他們懂得要對超越自身極限心存畏懼。
在努馬的功績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有關宗教的改革。努馬即位以後,著手對這些神進行了整頓。儘管後來還是和希臘諸神混為一談,但是,有一些神對羅馬和希臘都同樣重要。
努馬為諸神設立了等級制度,但是沒有規定哪些是羅馬之神。目的是要讓大家懂得尊重諸神的重要性。努馬還整頓了神官組織。神官專門為保護羅馬人的諸神服務。神官階級之長由最高神祇官擔任,下設5至10位神祇官。此外還有負責保護聖火的神子,她們要連續工作30年,其間必須保持處女之身。另外,還設了十來位祭司,根據鳥飛的樣子和啄食的方式等,來占卜國事的吉凶。每次作戰前,祭司都要占卜。
努馬為雅駑斯修建了一座神殿。大概是因為雅駑斯表示出和入的意思,他的雕像有兩個腦袋,分別面向前後兩個方向。在雅駑斯神殿完工後,努馬向人們展示了神殿的前後兩個門。他說,這兩個門要在戰時打開,和平時期關閉。在努馬統治羅馬的43年間,據說這扇大門始終都是關閉的。但是,在努馬死後,這扇大門幾乎都是開著的,很少關閉。努馬認為除了為防禦的需要而戰之外,這一時期的羅馬不需要戰爭。他集中力量致力于振興農業和畜牧業。目的是為了將來在戰爭取得勝利后,即使不對失敗者進行掠奪也能做到自給自足。努馬還對羅馬市民進行了職業分工,讓每個人歸屬於有獨立保護神的團體。為此,羅馬出現了許多團體,如木工公會、鐵匠公會、染色工公會、陶藝工公會等。建立這些職業團體的目的,不僅讓人們對自己的職業充滿自豪感,還可以防止拉丁人和薩賓人之間的部族對立。當時的羅馬,除了這兩個部族,還有其他民族的人大量湧入。伊特魯里亞人甚至還成立了自治團體。羅馬從建國之初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這樣的國度,摩擦極易發生,如果沒有一些預防措施,國家很難有所作為。
努馬為了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有序,還進行了曆法改革。羅穆路斯時代的羅馬,每年的總天數不固定。為此,努馬根據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成了12個月,規定總天數為355天。餘下的天數每隔20年作一次調整。努馬制定的曆法延續了650年,規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努馬對一年中每個月的順序也作了調整。例如,原來的3月是每年的第一個月,努馬把它換到了第三個月;原來的11月和12月調到最前面,變成1月和2月。只是,對每個月份的稱呼沒有進行大的改動。努馬還規定了一年中的節日和休息日。每個月的第九天和第十五天為集市日。對羅馬人來說,這兩天就是休息日,他們會從田間勞作中解脫出來,拿著各自的作物前去趕集。除此之外,還有祭祀諸神的祭祀日。據說全年節假日共有45個。在這些節假日里,所有公務一律停止。
努馬在統治羅馬43年後,大概是受到了女神們的邀請,安詳地去了另一個世界。
第三代國王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王
托里斯·奧斯蒂呂斯是拉丁系羅馬人,和羅穆路斯一樣,是個崇尚對外進攻的男人。通過努馬的改革和整頓,內部得到充實的羅馬,在這個男人的率領下,迎來了向外擴張的時代。
國王托里斯把進攻的第一個目標放在了阿爾巴。因為這裡被認為是拉丁民族的發祥地,所以也是羅馬人的祖先之地。要找一個開戰的理由很簡單。當時生活在兩國國境線附近的農民之間時有爭端。掠奪了對方的財物,阿爾巴方面拒絕作出賠償。這就是開戰的理由。
托里斯借口強大的伊特魯里亞就在附近,無謂的流血對兩國都沒有好處,因此他建議雙方各派代表,以決鬥的形式決定勝負。兩軍都有三兄弟同時從軍的士兵。他們是荷拉斯家的三個年輕人和居里亞斯家的三個人,分別代表各自的祖國和對方展開決鬥。雙方約定決鬥失敗的一方將無條件地接受獲勝方的統治。
6個人之間的決鬥開始了,羅馬方面有一人首先倒下,接著又有一人陣亡。剩下的唯一一個羅馬人驚恐萬狀,他逃離了決鬥現場。他邊跑邊向後看,發現與阿爾巴人之間的距離也在不斷拉大。於是,
他瞅準時機勒住韁繩,轉身打倒了第一個追來的阿魯巴人,接著又成功撂倒第二個對手。這時對方也只剩一個人,雙方進行了一番激斗,最後荷拉斯取得了勝利。
但是阿爾巴王無法接受這一結果。他不僅沒有遵守承諾,還煽動鄰近部族起來反對羅馬。為此,羅馬不得不應付鄰近各部族的挑釁,暫時顧不上要求阿爾巴王履行諾言了。其間,阿爾巴王態度曖昧,一味地靜觀戰局的發展,而這一極其愚蠢的錯誤最終導致了阿爾巴的滅亡。戰況在羅馬占絕對優勢的狀態下發展。但是托里斯真正的目標不是眼前這些部族。羅馬打敗鄰近各部族,成功制伏了他們之後的羅馬軍,一舉向阿爾巴發起了進攻。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羅馬軍就佔領了阿爾巴,阿爾巴王被生擒活捉,處以極刑。阿爾巴城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居民們被強行移居到羅馬。不過,托里斯沒有逼他們為奴,而是給了他們羅馬市民的身份,和羅馬人享有同等的市民權。西里歐山成了這些人的新居所。昆提盧斯、塞爾維烏斯、尤里烏斯等阿魯巴有權勢的門第成了羅馬貴族,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得到了元老院的議席。如果這個時候的阿爾巴人或被滅絕或被逼為奴的話,那麼也就沒有了後來出自尤里烏斯這一家族的尤里烏斯·愷撒了。
托里斯率領這一支軍隊一次又一次出征,取得了比羅穆路斯更加輝煌的軍事戰績。他的統治歷時32年。根據歷史學家李維的說法,他是死於雷劈。
第四代國王安庫斯·馬爾西烏斯
托里斯死後,經過庫里亞大會選舉,安庫斯·馬爾西烏斯成為羅馬第四代國王。他是薩賓人,出生於羅馬,其母是努馬的女兒。
也許人們會以為他和努馬一樣,也是個和平主義者,然而時代不允許安庫斯做一個這樣的國王。在先王32年的統治期間,羅馬始終在與母國阿魯巴的拉丁人和薩賓人交戰。因此,安庫斯自然無法避免參加與拉丁部族之間的戰鬥。不斷的戰鬥表明羅馬已經積蓄起力量,並發展成為周邊部族不容忽視的強大國家。事實上,隨著羅馬整體實力大增,它已無法避免與周邊部族的武力衝突。
然而,在第四代國王安庫斯長達25年的統治期間,除了戰爭,他還完成了以下幾件大事:
第一件,他在台伯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橋樑。目的是為了把位於西岸的賈尼科洛山丘和集中在東岸的七個山丘聯繫起來。因為,他把賈尼科洛山用做了要塞。這只是出於防禦上的考慮,橋樑是木造的。
第二件,他征服了位於台伯河河口的奧斯提亞,為此羅馬終於得以和地中海直接連通。他還在奧斯提亞周邊的海灘上發展製鹽業,開始鹽田事業,為羅馬人提供了不是流通貨幣的貨幣。對於人類來說,鹽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從此告別對外依賴,其好處自然很多。而對當時尚處於物物交換時期的羅馬來說,其好處就更大了。因為有了鹽就意味著有了流通貨幣。從羅馬向外延伸出去的大路中,有一條叫薩拉里亞的大路,直譯就是“鹽路”的意思,是羅馬最古老的大路之一。這條大路的最大用途就是把產自台伯河河口的鹽送往內陸各城市。
第五代國王塔克文·普里斯庫斯
塔克文是是混血兒他父親是從希臘科林斯逃到伊特魯里亞的希臘人,他母親是伊特魯里亞一個位高權重人家的女兒。伊特魯里亞社會非常封閉,如果只是經濟上的來往,他們不會過問你的民族。但是如果外族血統的人想進入他們的社會,他們是絕對不會答應的。塔克文認為,在伊特魯里亞永遠都不可能改變自己異邦人的身份,也因此無法提升自己的地位。於是他決定到伊特魯里亞以外的地方去試試運氣。
於是,他帶著一家老小,帶著全部家產,投奔羅馬而來。這個外國人並沒有找當時在羅馬已有的幾個伊特魯里亞人社團,而是努力滲透到拉丁系和薩賓系的區別日趨淡薄的羅馬人社會中。由於他從父母那裡繼承了龐大的財產,所以以他的財力和他本人的能力,相信進入羅馬人社會應該易如反掌。不到10年的時間,這個曾經的外國人被指定擔任國王安庫斯的遺囑執行人。然而塔克文並不滿足於當一個公證人。在國王死後,他毛遂自薦要競選羅馬國王。大概他是開展選舉活動的第一個羅馬人。
在庫里亞大會上,塔克文以絕對的優勢被選為新一任國王,元老院也一致通過。在拉丁人——薩賓人——拉丁人——薩賓人的序列之後,伊特魯里亞系的人第一次登上了羅馬的王位。
塔克文顯示出了他超強的領導能力。在37年的統治期間,不僅使羅馬的勢力範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而且羅馬內部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同時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羅馬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羅馬城邦。
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增加元老院的人數。自從羅穆路斯設立元老院以來,人數一直維持在100人,而塔克文把它增加到了200人,理由是羅馬人口大幅度增加了。當然,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
儘管塔克文是在民眾的支持下坐上王位的,但是他很清楚單純依靠民眾的支持是極不牢靠的。在穩固了大後方之後,新國王率領軍隊離開羅馬,開始了征戰周邊各部族。因為歷任國王的正確指揮和士兵們的勇敢,當時的羅馬軍已經聲名鵲起。但是羅馬畢竟還太年輕,敵人即使並不強大,對於當時的羅馬士兵來說,也需要經過一番激戰才能取得勝利。塔克文和他的前任們不同。戰鬥結束后,他沒有讓戰敗者移居羅馬,而是給他們市民權,繼而同化他們。勝利者則趕著戰車,滿載著從戰敗者那裡掠奪來的戰利品凱旋。他的這一做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讓那些對羅馬周邊形成威脅的近鄰各部族老實了許多。
塔克文利用這段時間,開始了對羅馬的大規模開發。他認為羅馬人只住在七個山丘上是對羅馬資源的浪費。他把目光投向了山和山之間的濕地。帕拉蒂尼山北側的低地溝壑縱橫,是一片非常開闊的濕地。如果在那裡挖掘下水渠,把低地的水集中起來引到台伯河,就可以解決排水的問題。於是,大規模的下水渠網挖掘工程動工了。現在巨大的排水口遺跡還在台伯河的岸邊。通過排水開墾成為平地的這個地方最早被用做市場。與按部族居住的七個山丘比起來,這裡是一個中間地帶。出於遮蓋下水渠頂部的需要,這裡還鋪上了石板。接著,公共建築物一點一點地佔據了這裡的空間。被稱為羅馬心臟的羅馬公共會場、古羅馬廣場就這樣誕生了。用同樣的方法對其他濕地進行排水開墾后,七個山丘之間變得來去自如。最高的卡匹托爾山丘上建起神殿,專門供奉羅馬諸神中的最高神朱庇特神,其他諸神也都各得其所。在伊特魯里亞人和義大利南部的希臘人看來,並不適宜建城的羅馬,通過有效利用下水渠的排水開墾事業和位於台伯河河口的港口,一躍成為義大利前所未有的新型城市。一
塔克文領導下的排水開墾事業不僅增加了可用土地資源,而且也為羅馬形成一體、促進各民族團體之間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但當時的羅馬人並不具備開展如此大規模開發事業的技術。塔克文於是伊特魯里亞引進了相關的技術。這些技術包括排水開墾的技術、下水渠工程所需的技術、道路鋪設的技術、建造像神殿那樣大規模石造建築的技術等,所有的技術都從伊特魯里亞引進。作為技術指導,伊特魯里亞人也來到了羅馬。這一個時期的羅馬人並沒有停留在簡單地引進伊特魯里亞人的技術上。他們在伊特魯里亞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邊勞動邊學習。而這後來竟成了世界性的培養工程師的先例。羅馬城因塔克文引進的伊特魯里亞技術而面貌大變。這使原本從事農耕的羅馬人意識到了技術的力量。伊特魯里亞文明對羅馬產生的影響不只是在技術方面。大規模的土木工程需要可提供材料的人。但是,讓當時的羅馬人負責這項工作實在過於勉為其難,於是,伊特魯里亞人又有了用武之地。以前在羅馬只限於家庭規模的商業和手工業開始在街頭出現。經濟活動變得頻繁起來。工商業的活躍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為城邦國家,羅馬在很多方面開始具備了均衡發展的體系。
第六代國王塞爾維烏斯·圖裡烏斯
有一天,國王塔克文遇見一個伊特魯里亞少年。此人出身不詳,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個奴隸的孩子。國王非常喜歡這個孩子,決定把他帶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養育。少年漸漸長大,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年輕人。塔克文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位叫塞爾維烏斯的年輕人。
然而,國王對他的厚愛,讓覬覦王位已久的、先王安庫斯的兩個兒子非常不安。安庫斯的兩個兒子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成功地暗殺了國王,但是他們就任王位的陰謀沒有得逞。因為從小把塞爾維烏斯帶大的塔克文之妻在得知丈夫發生不測后,馬上差人叫來塞爾維烏斯,勸說他儘快把王位搶到手中。鑒於這一事態,塞爾維烏斯沒有經過庫里亞大會的選舉,只通過元老院的決議就登上了王位,成為羅馬第六代國王。
圖裡烏斯作為享有美譽的先王的繼承者,首先考慮的是要完成先王塔克文已經開啟的事業。當時濕地的排水開墾事業和朱庇特神殿的建造工程已經完成,留給他的當務之急就是保衛全羅馬的城牆建設。這座城牆在經過了2500年後的今天依然叫“塞爾維烏斯城牆”。這是一項龐大的建設工程——城牆要把羅馬七個山丘和中間的平地全部合攏起來。此時的羅馬,通過排水開墾已經成為平地的區域也住上了人,所以從防禦的角度來看,建設城牆必不可少。有了塞爾維烏斯城牆的保護,再加上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這一時期的羅馬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周邊部族中的佼佼者。
圖裡烏斯成就的功績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軍隊體制的改革。他所進行的這一改革不僅涉及稅制改革,而且涉及選舉制度的改革。作為一個國民,他所承擔的義務一是繳納稅金,二是保家衛國。在古代,很多國家都以服兵役的形式來抵直接稅,羅馬如此,希臘也一樣。只有做到這一點,他才是獨立的市民。作為獨立的市民,自然會有相應的權利。市民的權利就是投票權。所以軍隊體制等於稅制,也等於選舉制,這一等式成立,並且天衣無縫。塞爾維烏斯對面向台伯河的開闊濕地也進行了排水開墾,並給這塊平地取名“馬爾斯廣場”,意思是戰神馬爾斯的廣場。冠以戰神之名,意味著這個平地是為集結軍隊所用。當然,它的用途不止這一個,它也用作庫里亞大會的投票場所。在軍制=稅制=選舉制的羅馬人看來,這樣的組合理所當然。在開始這一改革前,塞爾維烏斯首先在羅馬進行了最早的一次人口普查。他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羅馬的戰鬥力。我們無法從這次人口調查中得知羅馬當時的總人口,我們只知道塞爾維烏斯依據調查得出的市民數和各自的財力,制定了新的制度。根據這一新制度,羅馬市民不再以貴族和平民區分,而是依據擁有的財力分為六個等級。列表如下:
塞爾維烏斯制定的羅馬新制
財產(單位:阿斯)軍制(單位:百人團)
第一等級 100000以上 騎兵18 步兵80
第二等級 75000—100000 步兵20 20
第三等級 50000—75000 步兵20 20
第四等級 25000—50000 步兵20 20
第五等級 12500—25000 步兵30 30
無產者等級 所謂的財產只有子女
塞爾維烏斯還制定了作戰戰術。他把羅馬軍隊分成前鋒、主力和後衛三個部分。前鋒最早與敵人相接,其任務是擾亂敵人的陣線。為第二梯隊整裝待命的軍隊主力部隊、重裝步兵衝鋒陷陣。一旦出現戰局不利,作為第三梯隊的後衛立刻前去增援,加入戰鬥。而騎兵擔當機動部隊。在當時,在倉促應戰的情況非常普遍。因此,按照塞爾維烏斯所制定的戰術、隊列分明地發起攻擊的羅馬軍威力無比,在和周邊各部族之間的戰鬥中屢戰屢勝。
塞爾維烏斯還將原來的三個血緣轉為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來按照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3個氏族部落。塞爾維烏斯把羅馬分為4個城區部落,又把羅馬的鄉村分為15(或16)個鄉村部落。塞爾維烏斯還創設森都里亞大會(即百人團大會)在事實上取締了庫里亞大會。
國王塞爾維烏斯統治羅馬約44年,被女婿傲慢者塔克文所害
最後一位國王:“傲慢者塔克文”
塞爾維烏斯有兩個女兒,一個逞強好勝,一個溫和老實。先王塔克文的兒子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性格暴烈的野心家,一個是性情穩重的人。國王塞爾維烏斯讓這四個人配對結了婚。他把爭強好勝的公主圖利亞嫁給了性情穩重的表兄,讓溫和老實的公主嫁給了野心勃勃的表兄。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婚姻,中和一下他們的性格。
不久,性情溫和的兩個人不知何故先後死去,留下了圖利亞和塔克文,他們走到了一起。圖利亞開始在她丈夫面前煽風點火。本來就野心勃勃的塔克文在圖利亞的挑唆下,正大光明地殺害了塞爾維烏斯,沒經過元老院或公民大會的任命,就擅自當上了國王。
塔克文對內實行獨裁統治,他從來沒有向元老院徵求過任何意見或建議,也從來不問市民大會同意與否。人們背後稱他為“傲慢者塔克文”。塔克文在軍事方面卻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才能。在與周邊各部族的戰鬥中,羅馬幾乎是常勝軍
國王有一個兒子叫塞克斯圖斯。事情的起因是塞克斯圖斯看上了親戚科拉提努斯的妻子琉克蕾西婭。年輕人乘琉克蕾西婭的丈夫不在家的一個夜裡,用短劍相威脅,佔有了女人的身體。當天夜裡,琉克蕾西婭就給在羅馬的父親和正在阿爾迪亞出征的丈夫分別送去了一封信。父親盧克萊修帶著瓦萊里烏斯趕來了。丈夫科拉提努斯也和尤尼烏斯·布魯特斯一起趕了回來。琉克蕾西婭向趕來的四個人說完事情的經過後只是。她要在場所有男人發誓為她報仇,然後閉上了雙眼。面對這一慘狀,人們紛紛指責國王和他一家的蠻橫和傲慢。
布魯特斯向市民們作了演講,他讓在場的人們想起了國王塔克文是如何殺害先王奪取王位的。他向市民提議把國王和他的家人統統逐出羅馬。一直以來藏在羅馬人心中的對塔克文的不滿爆發了。對布魯特斯的提議,民眾大聲表示贊同,並積極響應布魯特斯召集市民參軍的號召。正在阿爾迪亞出征的塔克文得知了這一變故。國王立刻帶著部隊趕往羅馬。然而,出現在他眼前的是羅馬緊緊關閉的城門。他被告知他被放逐了。塔克文於是只好帶著追隨自己的士兵,前去投奔伊特魯里亞的一座城市卡厄瑞。王後圖利亞早已逃離羅馬。他的三個兒子中,有兩個跟隨在亡命的父親左右。第三個兒子也就是惹下禍端的塞克斯圖斯逃到了另一個城市,被以前受過他欺凌的人殺死了。“傲慢者塔克文”的統治持續了25年。
隨著第七代國王塔克文的統治的結束,羅馬的王政時代也告結束。時間是公元前509年。從羅穆路斯於公元前753年建國到這一年,羅馬已經走過了244年。隨後的羅馬進入了共和政體,迎來了執政官統治的時代。

政治簡介


說明
傳說羅馬共有三百個氏族組成三十個胞族(羅馬人稱之為庫里亞)、三個部落,他們的全體成員構成“羅馬人民”(Popuius Romanus)。
“王政時代”的管理機構主要有勒克斯(王)、元老院和庫里亞大會三種。
庫里亞大會
是按胞族(即庫里亞)召開的公民大會,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這一會議主要解決公社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如選舉高級公職人員(包括王)、宣布戰爭、通過或否決新法案、對判處死刑的案件作出最後定奪等等。在通過決議時,三十個庫里亞各有一票表決權。
元老院
即長老議事會,由三百個氏族長組成。它相當於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有權預先討論向庫里亞大會提出的重大問題。因為它的成員都來自氏族顯貴,所以實際上能操縱庫里亞會議並對勒克斯施加決定性的影響。
勒克斯(國王)
相當於荷馬時代的“巴賽勒斯”,一般情況下由選舉產生。他是軍事首長、最高祭司和最高審判官。但還沒有具備真正國王的權力,還沒有掌握民政大權。自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世紀末這250年間,傳統認為羅馬共有七個王,即羅慕路斯、努瑪、圖魯斯、安庫斯、老塔克文、塞爾維烏斯和小塔克文。據說第一和第三王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為薩賓人,第五、第六和第七王為埃特魯里亞人。
他們引進了伊達拉里亞式的豪華與威嚴:王在隆重場合頭戴金冠,身著紫袍,手持鷹頭權杖,坐在象牙寶座之上;王的身邊有12侍從,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頭,謂之“法西斯”,它象徵著1種絕對權力,因而成為以後專制獨裁的代名詞。另1種留傳後世的禮儀則是凱旋式的舉行,每當國王率軍征戰得勝回城,必舉行盛大凱旋式:王著金紫大袍,立於戰車之上,帶著俘虜,抬著戰利品,浩浩蕩蕩穿過城市街道,直達神廟奉獻犧牲,而群眾則夾道歡呼觀看,場面盛大壯觀。這種儀式後來成為羅馬社會生活的1個重要內容。
和許多其他同時代的義大利城邦國家不同,羅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襲的。當一個王去世時,城市就進入了一個空位時期。城市由一名臨時執政者統治,臨時執政者將有權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選。臨時執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確定。一旦臨時執政者找到了一個王的候選人,他要將這個人選提交給庫里亞大會(Comitia Curiata)。如果這個人選被庫里亞大會通過,元老院將批准這個投票。從理論上講,人民選舉出了他們領導,但元老院掌控著整個過程。

經濟簡介


總述
王政時代的羅馬,由於鐵器工具的普遍使用,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鐵制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手工業也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冶金、製革、制陶等開始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交換比以前發達,交換的媒介物已不是牲畜,而是使用銅塊衡量。
貴族的形成
當時,部分富有宗族開始利用特權,霸佔公有土地和財產,並且開始佔有和使用奴隸,久而久之他們便成了氏族貴族。一般貧困破產的成員則往往求庇於貴族門下,接受他們保護,成為貴族的被保護人。他們從貴族那裡獲取份地,但必須為貴族服役和負擔一定的義務,戰時以親兵身份隨同出征。這樣,在原先平等的氏族內部就出現了貴族和被保護人兩大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
平民的形成
與此同時,在羅馬的氏族之外也出現了一個龐大的階層——平民。通常認為他們來自氏族以外,有的系外來移民,有的則是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因為這些人都處在舊的氏族、庫里亞和部落之外,因而不是Populus Romanus,即不是地道的羅馬人民。他們人身自由,可以佔有地產,但必須納稅、服兵役。他們不能擔任任何官職,既不能參加庫里亞大會,也不能參與征服得來的國有土地的分配。一句話,即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所以,從一開始,平民和貴族之間就存在著矛盾。而羅馬國家的形成實際上也是平民和貴族間鬥爭的結果。
奴隸的殘存
這時也有奴隸,但人數很少,其來源主要是戰俘和買來的。

君主列表


名字原文生卒統治時間備註
羅慕路斯ROMVLVSREX前772-前716前753 -前716殺死弟弟雷穆斯之後稱王
努瑪·龐皮留斯NVMA POMPILIVSREX前753-前672前716-前672庫里亞大會選出,羅慕路斯姐夫
圖路斯·馬爾提烏斯TVLLVS HOSTILIVSREX?-前642前672-前642庫里亞大會選出
安庫斯·馬爾提烏斯ANCVS MARCIVSREX前667-前616前642-前616圖路斯·馬爾提烏斯女婿,努瑪·龐皮留斯之孫,庫里亞大會選出
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LVCIVS TARQVINIVS PRISCVSREX?-前578前616-前578在安庫斯·馬爾提烏斯去世后,因為安庫斯·馬爾提烏斯的兒子太年輕成為攝政王,很快被庫里亞大會選出為王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SERVIVS TVLLIVSREX?-前534前578-前543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女婿,在安庫斯兒子被刺殺后僅經過元老院當選了王
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蘇培布斯LVCIVS TARQVINIVS SVPERBVSREX?-前495前543-前509盧基烏斯的兒子或孫子,與妻子暗殺塞爾維烏斯之後奪取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