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貿易中心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是中日合資建造和經營的具有一流水平的綜合性商務樓。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地處經濟發達、客商雲集的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比鄰貫通全市的高架環線,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辦公室、公寓、展示廳、會議室、多功能大廳等的出租業務。

簡介


地址上海市長寧區延安西路2201號面積1400 - 1400 平方米
涉外車位地下185 個,地上110 個
電梯客梯 9部空調中央空調
交通地鐵10號、911、925、831、936、938、57、127寫字樓等級標準
竣工年月1996年08月樓宇總建築面積90,000 ㎡
樓宇總棟數1 棟樓宇總層數37 層
辦公樓總建築面積40,000 ㎡辦公樓總層數28 層
外 立 面幕牆玻璃

詳細信息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築高度140米,地上37層,地下2層,內部鋼結構,外部鏡面反射玻璃幕牆,總建築面積約92,000平方米,投資總額近壹億美元。其設計獨特,面積寬敞,居上海綜合商務樓之首,外立面玻璃幕牆裝飾,晶瑩剔透,明亮潔凈,頓時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大堂內設有總服務台及其他服務設施。大堂電梯廳以及通往展示廳的自動扶梯和典雅、富麗的C形樓梯,構成獨特的建築景觀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設有商務中心、郵局、國際國內快遞、銀行、超市、咖啡吧、大小餐廳、員工食堂、票務服務、定點計程車、短程往返巴士、員工上下班接送車、地面及地下停車場等。場地中間無立柱,辦公場地視野開闊,可根據需要靈活設計和分隔。29-35層為設施齊全的公寓,空間布局合理,設施完備先進。

規劃內容


文匯報第22563號 2009年8月4日
文匯報第22563號 2009年8月4日
根據初步規劃,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將著重“大市場”和“大交易”,側重把上海打造成購物天堂,物流中心和大宗商品集散交易服務中心,而在“虛”的層面,還將建立認證中心,服務貿易信息等諸多服務業。
由於虹橋商務區處於滬寧、滬杭、虹橋機場、地鐵交界處,交通十分便利,因此顯然是其中核心之一,尤其是購物和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
從地理空間上看,虹橋商務區涉及到長寧、普陀、青浦、閔行、嘉定等區,目前各區自己已經推出了相關規劃,全面接軌虹橋商務區,其中青浦區就規劃了虹橋生態商務區結構規劃,規劃面積約7.2平方公里。
位於上海西區的普陀區也正在打造長風生態商務區,普陀區政府方面明確提出要“接軌虹橋”戰略,共同打造上海重要的涉外經濟和貿易中心。

展望未來


總體格局
“四個中心”互為支撐,內貿外貿互相融合,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包括技術貿易)同步發展
市場格局
有形與無形市場並存,國際與國內市場相通,要素與消費品市場並舉,貿易要素集聚、貿易主體活躍、知識產權保護有力、誠信體系健全、貿易標準化程度高
功能框架
口岸貨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與定價中心、貿易營運與控制中心、國際會展與跨國採購中心、國內市場流通中心、國際購物中心齊備
計劃
“十二五”期間,上海將建立包括國家級會展設施平台、國際貿易和海外營銷促進平台、中國技術進出口貿易平台、電子商務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服務業集聚區平台、購物和消費平台、內外貿一體化平台、財經信息國際信息港平台和國際貿易機構集聚平台等十大平台,顯著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服務功能和國際化水平。

三大工程


2011年12月26日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又有新動作,由商務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合作的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今天動工,上海市國際技術進出口促進中心和中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平台也同時啟動。這標誌著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步入新的階段。
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展覽設施。中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平台已初步形成了綜合性商務信息數據服務中心,數據服務以綜合資訊、國內國際市場、貿易促進、企業推薦和商務服務為主。

建設上再思考


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主張上海要建成包含貿易中心在內的“四個國際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在去年末、今年初,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可見推進此項工作之迫切性及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從最根本的含義看,“中心”就是一個較小的空間,但是它往往又對一個較大空間具有某種集聚和輻射的能力。比如,北京之於中國,成都之於四川。所謂國際貿易中心,也就是指在世界範圍內,在貿易方面有集聚力和輻射力的一個城市或地區——無論在貨物和服務的買入還是賣出上,在一個區域內(一國、一洲甚至全球)都做得很大或是最大。比如,2007年,香港的貨物貿易出口額、進口額、服務貿易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佔全球總額的2.5%、2.6%、2.5%和1.3%。相應地,新加坡分別佔2.2%、1.9%、2.0%和2.3%。若以城市為計量單位,以上兩個城市在世界上皆名列前茅,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而在這些方面,紐約和東京更是毫無疑問地居於鰲頭。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課題。藉此論壇,我與大家分享幾點自己的思考。
戰略需要與發展空間
從貿易數據看,上海一直保持著作為我國的一個貿易中心的地位,並已初步具備作為一個國際貿易中心的規模。但是,如果將上海的貿易業同東京、香港、新加坡、紐約這四個國際城市的同業相比較,上海仍有較大差距。
根據歷史經驗,但凡希望成為貿易強國的國家,都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實力:產品和勞務遍及全球;需要的資源可采自世界各地;貿易效率較高。若以以上“標準”來衡量我國,可以看到,目前前兩項的發展趨勢相當明朗,且勢頭不錯。但客觀而言,我們的貿易效率仍相對較低。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主品牌的缺乏,高級貿易專才的稀缺,貿易通路、貿易信息的缺少,貿易法規的相對謹慎,低俗貿易文化的侵蝕,等等。同時,這也同中國市場的三個特點不無關係,即國土遼闊,本土需求分散;產品眾多,海外需求分散;企業眾多,國內供應分散。隨著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個“三分散”的特點還有繼續強化的趨勢,也意味著提高中國貿易效率的艱巨性。
當然,提高中國的貿易效率,是一個歷史性課題,並非可以一蹴而就。但針對以上這些情況,就從國家角度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應選擇幾個具有相對貿易優勢、可能較快提高貿易效率的城市,建設成國際貿易中心,成為實現中國貿易強國願景的橋頭堡和重點基地。上海,就是具有這種可能性的主要城市之一,應該擔當起責任。而且,可以同時肯定的是,上海貿易產業和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不僅將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強大的貨幣流基礎,也將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可靠的實物流基礎。更何況,上海人多地少,商務成本高企,一般的加工製造業已無優勢,著力發展服務業是上海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上海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主要載體是貿易業,而貿易業作為主要的服務業,不僅人均經營佔地較少,能容納大量的勞動力,還能催生和帶動其他服務業的發展。所以,大力發展貿易業,並向國際貿易中心挺進,也是上海未來發展的戰略性需要。
實際上,上海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牢固確立。儘管在20世紀下半葉幾經曲折,但到2007年,上海的商品購銷總額已達36929億元,佔全國的10.01%,居中國各城市之首;上海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則為5209億美元,佔全國的23.9%、全球的1.85%。
根據可獲得的四個國際城市的貿易數據,可供比較的有6大指標(即商品銷售額占本國比例、口岸進出口占本國比例、商貿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例、對外商品貿易總額、外貿總額相當於本地GDP增加值的倍數、商貿業增加值)、覆蓋10項數據。若把這10項數據的差距量化並從小到大排列,可得3%、13%、18%、19%、26%、27%、41%、54%、61%、76%,中位數為26.5%。而這個中位數粗略地、綜合地反映了上海同當代其他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之間的差距。如果再考慮到,26.5%以上還有5個差距更大的數據,則證明了上海貿易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還任重道遠。
可能性、必要性與功能定位
根據世界和中國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戰略地位應當定位於“國際的貿易中心”。之所以強調是“國際的貿易中心”,是把中國放到了全球經濟格局中來看問題,是從中國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對未來更高地位的追求出發的。
那麼,上海到底能不能建成國際貿易中心呢?一般認為,上海具有較為優越的條件,比如,有地理之便,有歷史積累,有強大的基礎設施、優越的金融條件、門類齊備的服務業、豐富的人才來源、現存的貿易基礎,更有廣闊的腹地,等等。但是,也有人提出疑問。
比如,疑問之一,上海已經不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製造業中心了,能不能成為貿易中心呢?對此,我認為,製造業優勢的確有助於貿易優勢,但並非絕對。例如,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公認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但香港和新加坡都不是製造業中心。這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主要條件,是它的腹地和它所能提供的服務功能,包括信息、金融、法律、人才和生活服務等。以此來看,上海的綜合條件不僅使它能避開某些製造業弱勢發展貿易,而且,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光是上海的製造業還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這一點,也為上海建設成為貿易中心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疑問之二,現代電子商務突破了交易的時空限制,導致交易分散化,如此背景下,上海是否還可能建成相對集中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呢?答案也是肯定的。首先,電子商務本身就是國際貿易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兩者並不相悖。其次,無論是B2B還是B2C電子商務的順利運轉,都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商品相對簡單,無需當面辨認或確認;二是交易條件(尤其是價格及其條件)是明確的或統一的,無需當面磋商。總之,電子商務不僅不會阻止,反而會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
疑問之三,如今全國已經對外開放,各地皆可直接對外貿易,上海是否還需要、還可能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呢?對此,我想說的是,正如過分集中會降低市場效率一樣,過分分散也會降低貿易效率。因此,一方面,為了提高我國的國際貿易效率,我們需要包括上海在內的若干個服務發達、經營商品層級高、品種覆蓋廣、交易流量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存在;另一方面,國際貿易中心當然首先但並非僅為中國自身服務,它的服務功能應擴展到世界貿易的角度來看,為世界服務。所以,即使各地已具備直接對外的條件和能力,也不能否定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且綜合上述分析,根據世界和中國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戰略地位就應當定位於“國際的貿易中心”。
於是,一定有人會問,“國際的貿易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僅一字之差,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吧?當然不是。前者,強調的是國際的、世界的一個貿易中心,是把中國放到了全球經濟格局中來看問題,是從中國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對未來更高地位的追求出發的,是把國家的要求充分考慮進去了;而後者,容易被誤解為僅僅是一個進出口貿易的中心,其規模是相當有限的。顯而易見,應該把上海定位於國際的一個貿易中心,而不是一個僅僅服務於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貿易中心。
根據上述定位,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功能,應該包括下述三個層面。
首先,上海應成為中國國內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基礎。綜觀世界上幾個著名的貿易中心城市,無不是國內貿易的大都市、大平台。上海在上世紀30年代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的時候,也是國內貿易的大都市、大平台。其中的道理是,國際貿易是比國內貿易層級更高的階段,只有在國內貿易發展到較高水平時,才能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上海歷來是國內貿易的平台,為了夯實國際貿易中心的基礎,同時,也為了向兄弟省市產品提供國內市場服務,上海必須成為國內貿易的大平台。在以往關於國際貿易中心問題的討論中,國內貿易的基礎性作用歷來受到忽視,這種思路應該改變。
其次,上海應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一條主線。進出口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差別,在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前者是從國家或地區的角度出發的,後者是從全球角度出發的。從中國的角度和需要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當然要為全國的進出口貿易服務,而且要成為一條主線,這也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目的和國家的大戰略所決定的。離開了中國進出口貿易這一條主線,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基本意義就不存在了。
最後,上海應成為世界各國間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一條副線。中國以外世界各國間的貿易,沒有必要一定要在中國實現。但是,只要上海成為一個大的貿易中心,集聚了各國眾多的貿易主體、貿易企業及其代表,自然而然地就需要為各國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成全他們的交易。儘管各國在上海開展貿易,其交易對象大部分未必是中國貨物,但是,將大量使用中國的勞務資源,這同樣也是含有中國利益的重要領域,需要我們用心開掘。比如,新加坡就在自己的領土上推動各國間的離岸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具體策略設想
圍繞著實現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上海應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在空間上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大力發展以電子技術為載體的商務信息系統。這不僅需要政府細緻的工作,也需要上海真誠地與各地合作,爭取共贏。
而今,針對如何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各種研究已經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以後還將有更多、更好新的想法。在這裡,我先圍繞實現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提出三項主要策略措施。
首先,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將大貨幣流量或較大的貨幣流量作為貿易的重點,不僅是貿易中心提高能級的需要,也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
國際金融中心,除了全球既有的格局之外,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爭,國內也在爭。上海現在已經得到了國家的支持與肯定,但不等於必然成功,走什麼道路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應該走實體金融優先的道路。實體金融和虛擬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兩個必備的組成部分,但虛擬金融是要建立在實體金融基礎上的,離開實體金融的基礎片面發展虛擬金融的教訓,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已暴露無遺。同時,坦白地說,中國和上海大力發展虛擬金融的法規、知識、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準備也還未完善。所以,在實體金融和虛擬金融的雙軌道路中,優先發展實體金融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必然選擇。如果上海能在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中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則金融中心的建設就會堅實和順利得多。
當然,在以上前提下,還要辯證地處理好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關係。就幾個被公認的發達國家的貿易中心城市來看,其在發展上呈現出同一趨勢,即貨物貿易的比重逐步下降、服務貿易的比重逐步上升。須知,這是由這些城市所依託的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和人才結構所決定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未來長遠發展的方向。但是,根據中國的發展現狀,在中期以內,我們恐怕還不能過分地強調服務貿易,還是要以貨物貿易為主,還是應當在發展貨物貿易的同時,抓住機會積極地發展服務貿易。尤其要注重發展對人力資源要求並不高的服務貿易,如服務外包、勞務外派、來華旅遊等。
全景
全景
其次,在空間上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一項主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集聚”同“規模經濟”和“效率經濟”幾乎是同義語,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同樣要講究集聚。其中,貿易主體的空間集聚,尤其是以專業屬性來進行空間密集集聚,是將國內貿易、進出口貿易、國際間貿易融於一爐,大幅提高貿易效率的一項重大措施。
具體而言,上海在以專業屬性密集集聚貿易主體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應始終注意貨幣大流量貿易的要求,選擇大宗貨物和中高端貨物,尤其是中高端貨物。其次,講究縱向集聚與橫向集聚的結合,形成十字形產業鏈條。即以產品為核心將產品(含中間產品)製造商、批發商、代理商或零售商集聚在一起,形成行業的縱向集聚;將各種服務商集聚在周圍,實行橫向集聚。圍繞批發貿易這一核心功能,向前、后、左、右延伸。第三,要注意集聚的三個來源,即不僅要集聚本市的貿易主體,還要集聚國內的,更要集聚海外的。第四,要創立能包容以上兩大方向、三個來源的集聚的一種綜合載體———專業性國際商務園區。即在上海或毗鄰蘇浙地區,設立一批以中高端貨物批發貿易(包括訂單貿易、進出口貿易、離岸貿易)為核心功能的國際商務園。第五,充分發揮上海的產業和地區優勢,規劃布局專業性國際商務園。把上海製造業、貿易業的既有優勢,結合各區經濟“一業特強”的發展戰略,建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各具特色的國際商務園區。其中,世博會館區和虹橋交通樞紐區,可以是兩個重點布局的區域。第六,要適當降低空間集聚對於貿易主體成本支出可能帶來的影響,以提高集聚的吸引力和空間效率。
再則,大力發展以電子技術為載體的商務信息系統,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一項關鍵措施。
用信息集聚貿易主體,不僅是集聚更多貿易主體的一種良好方式,也是提高空間集聚效率、廣泛集聚交易信息的必要工具。上海的地域和土地畢竟有限,不可能集聚海內外所有可能被集聚的貿易主體。但如果能以信息形式集聚貿易主體,不僅成本會降低很多,還具有無限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的可能性。而且,如果能通過一定的信息技術安排,讓零星但又可能是海量的電子商務貨幣流經過上海,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對於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而言,無論以空間集聚更多貿易主體能否成功,但是,以信息集聚貿易主體,是必須要抓早、必須要成功的一項工作,是上海在建設國際貿易中心過程中應當花大力氣籌劃和實施的一項工作。
在此進程中,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一是,全國各地、各部門、各企業已經有大量的貿易類電子網站。如何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需要以雙贏為原則,加以藝術地合作和整合。二是,現有的大量貿易類電子網站,基本上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相分離的。如何使這些網站適應三大平台功能的共同要求,不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需要分門別類地仔細考慮。
當然,以上關於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戰略定位和策略設想的實現,也有待於政府細緻的工作,這可能包括:同各界共商建設貿易中心的諸多問題,除了需要大概念和大思路之外,還需要可操作的措施;採取適當的優惠措施,鼓勵貿易主體集聚和投資(包括設施投資);爭取中央相關管理部門的全面支持,並有針對性地放鬆對外資貿
側面
側面
易主體在上海集聚的限制;同兄弟省市尤其是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省市積極商洽,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參與;同全國級的產業、行業協會協調,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參與;向國際相關產業、行業協會甚至著名企業進行推廣,爭取國際間的廣泛參與;完善以貿易便利化為核心要求的法規環境;塑造有利於貿易往來興旺發達的人文環境等。
其中,同兄弟省市真誠合作,在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進程中爭取共建共贏,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中的指導思想。這不僅因為,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只有滿足了各地的需要,國家的整體需要才可能得到滿足。還因為,也只有滿足了各地的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才能順利建成。要知道,所謂“國際貿易中心”若是離開了其在本國範圍內的集聚力和輻射力,那麼,其在世界範圍內的集聚力和輻射力也就失去了基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沒有各地的支持,上海拿什麼去集聚?沒有各地的需要,上海的輻射又何以為繼?這道理是簡單明了的。而在明白道理且明晰策略設想之後,上海要做的,就是真誠地與各地合作,爭取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