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桃江的結果 展開

桃江

中國湖南益陽市下轄縣

桃江縣,湖南省益陽市轄縣,位於湖南中部偏北,資水中下游,總面積2068.35平方千米,2019年末戶籍總人口87.95萬人,下轄13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

1951年7月,析益陽縣六、七、八、九、十一區,置桃江縣。桃花江核電站位於桃江縣城西部、資水上游20千米處。境內著名景點有浮邱山、鳳凰山等。桃江縣有“美人窩”、“屈原第二故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建材之鄉”、“有色金屬之鄉”等之稱。

2019年,桃江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1.03億元,比上年增長7.6%。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全省信訪工作“三無”創建達標縣市區)。

歷史沿革


桃江在春秋戰國前屬荊州之地。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爾雅·釋地》等均有九州的記載。也是中國傳說中的上古行政區劃。《尚書·禹貢》中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荊州即今湖南、湖北及江西西部地區,山有荊山(湖北南漳縣境)、衡陽(湖南衡山縣西,又名岣嶁山),水有江漢(嘉陵江)、沱水(江水支流)、潛水(漢水支流)、桃江正區位其間,故桃江自古屬古荊州之地。
桃江置縣前屬益陽縣。益陽是個古老文明的縣。《廣輿記》、《大明一統志》、同治《益陽縣誌》均載:“益陽置縣始自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縣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左傳》載:公元前690年前後,當楚武王、楚文王滅了權、申、息等小國后,便開始置縣。《國語·晉語》中載:到秦穆公時(公元前659-620年),秦國才開始有郡。可見郡縣始於春秋時代,戰國時得到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才健全了郡縣制。《漢書·地理志》載:“秦初分天下為36郡,郡以下設縣。黔中以南為長沙郡”轄置九縣,益陽是九縣之一,屬長沙郡。當時益陽縣疆域很廣,包括今益陽、桃江、安化、新化、寧鄉、沅江之全部及湘陰、長沙、新邵、漣源之部分。可見益陽置縣始自秦是有根據的。
秦以後益陽(桃江)縣建置在歷代正史地理志及新老地、縣誌均有概念性載記,按考據綜述之:
西漢滅秦后,因襲秦舊制仍為益陽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吳芮為長沙王,改長沙郡為長沙國,益陽縣屬長沙國。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復改長沙國為長沙郡,益陽縣屬長沙郡。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益陽縣為三國,劉備所奪取。建安二十年(215年)為吳·孫權所割據,仍為長沙郡。
三國·吳會稽王太平二年(257年),將長沙西部分置衡陽郡,益陽縣遂屬衡陽郡。同時,從益陽析置新陽縣(今寧鄉縣)。吳·寶鼎元年(266年)又析置高平縣(今新化、新邵、冷水江地)。自此,益陽縣疆域縮小。
西晉·太康二年(281),因襲三國·吳制,益陽縣仍屬衡陽郡。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改衡陽郡為衡陽國,益陽縣屬衡陽國。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析益陽縣、羅縣部分地置湘陰縣。南朝·齊建元初年(479年),改衡陽國為郡,益陽縣又屬衡陽郡。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仍襲齊製為衡陽郡。南朝·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將益陽縣北部部分地析置葯山郡,轄葯山、重華兩縣(今沅江市)。南朝·陳永定初年(557年)襲梁制屬衡陽郡。
隋朝,高祖開皇三年(583年),廢長沙郡,置潭州總管府,益陽縣屬潭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廢潭州府改長沙郡,益陽縣又屬長沙郡。同年,撤消新康縣(晉將新陽縣改為新康,即今寧鄉縣),併入益陽縣。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長沙郡為潭州,益陽縣屬潭州。武德四年(621年),又析置新康縣。武德七年(624年),又撤消新康縣,併入益陽縣。天寶元年(742年),復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按《新唐書·地理志》州和郡應同時並提說,益陽縣屬潭州長沙郡。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開平元年(907年),益陽縣屬潭州。後唐同光初年(923年),馬殷為楚國王,以潭州為長沙府,益陽遂屬長沙府。後晉開福元年(936年)至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皆屬長沙府。後周時(951年-959年)相繼為劉言、周行逢割據,益陽縣屬潭州軍府。
宋朝,建隆元年(960年),益陽縣屬潭州長沙郡。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析益陽、長沙、湘鄉縣部分地置寧鄉縣。熙寧五年(1072年),析益陽縣梅山部分地,置安化、新化縣。
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以益陽縣民有萬戶,升為益陽州(無領縣),初屬潭州路。天歷二年(1329年),改潭州路為天臨路,益陽遂屬天臨路。
明太祖洪武初年(1368年),復降益陽州為益陽縣。太祖甲辰年(1364年),改天臨路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年),潭州府又改為長沙府,益陽縣屬長沙府。《大明一統志》載,明代廢除縣以下都、保,代之以里、甲。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益陽縣轄26里,其中11個裡屬今桃江全境。
清朝(1644年-1911年),因襲明制,益陽縣一直屬長沙府。順治十一年(1654年),益陽縣轄26里裁為23里,桃江全境仍是11個裡。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制縣,益陽縣直屬於省民政長。是年,益陽全縣劃分七個鎮,其中鮓鎮、桃江鎮及大橋鎮部分,為今桃江縣境之地域。民國三年(1914年)設道,益陽縣直屬於湘江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道,益陽縣又直屬於省。
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中共益陽縣黨組織領導建立農民政權,將益陽縣劃分為7個區482個鄉,其中三區(桃江鎮)、四區(鮓埠鎮)、五區(大橋鎮)之部分為今桃江縣境。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政府仍恢復原來區劃。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中共洞庭特委領導成立益漢沅聯縣蘇維埃政府,機關設漢壽桃江交界之軍山鋪。蘇維埃政府的萬家鄉轄今桃江境內中部地域1226平方公里,占今桃江縣域的59%,蘇區政府活動至次年8月停止。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益陽縣轄27鄉兩鎮,其中桃谷、舒鳳、桃江、金沙、桃源、子良、大橋、三山、瑞龍、栗埠、馬埠、鮓埠、武潭等13個鄉為今桃江縣境。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一月,全省設立九個行政督察區,益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九月,全省調整增至十區,益陽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秋,益陽縣擴鄉並保,設14個鄉,其中桃林鄉(原桃谷、桃江)、舞鳳鄉(原舒鳳、三山、瑞龍)、碧螺鄉(原武潭、鮓埠)、九崗鄉(原馬埠、栗埠)、桃源鄉(原子良、桃源)、志源鄉(原金沙、大橋)等6個鄉為今桃江縣境。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益陽縣於1949年8月3日解放,同月,建益陽專區,轄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沅江、漢壽6縣。益陽縣設8個行政區,暫保留原有保甲區劃,其中六、七、八行政區為今桃江縣境。1950年7月,益陽縣划鄉建政、廢保改鄉、鄉下設村,全縣共設11個行政區,其中六、七、八、九、十一共5個區轄107個鄉鎮為今桃江縣境。
1951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執行中共中央關於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划小的指示,析益陽縣六、七、八、九、十一區,置桃江縣,並籌備成立桃江縣人民政府,屬益陽專區管轄。1952年11月,益陽專區撤銷,桃江縣劃歸常德專區管轄。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區建置,桃江縣屬益陽專區管理。1968年,益陽專區改為益陽地區;1994年3月7日,益陽地區撤區建市,為益陽市,桃江縣屬益陽市管轄至今。
1951年9月14日,籌建中的桃江縣人民政府以民行字第壹號文件形式,由桃江縣首任縣長田園簽發通知,告知啟用桃江縣人民政府新印鑒,正式宣告桃江縣人民政府開始辦公。
1952年2月16日,中央政務院下達命令,正式批准桃江縣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3月27日,益陽專區專員公署以民行字第354號文件,轉發批文,致桃江縣人民政府:“奉省府1952年3月12日〔52〕府民行創字第0006號令,桃江、藍田、雙峰等縣已奉中南軍政委員會2月24日電,轉中央政務院2月16日電令批准,應即成立縣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桃江縣境位於湖南中部偏北,資水中下游,地理坐標為北緯28°13′-28°41′,東經111°36′-112°19′。1998年4月-1999年10月,經過勘界,桃江與周邊三市三區三縣相鄰確定了共508千米的邊界線。東與益陽市赫山區相抵,共6個界樁長69.8千米。南與寧鄉縣接壤,共4個界樁,長52.7千米。西、西南與安化縣相連,共10個界樁,長149.8千米。西北與常德市鼎城區相接,共2個界樁,長22.2千米。北與漢壽縣共壤,共3個界樁,長179千米。東北與益陽市資陽區相接,共3個界樁,長34.5千米。縣政府駐桃花江鎮鳳凰山。東北距益陽市28千米,東至長沙西站120千米,西經武潭至安化縣城120千米,北至漢壽縣城72千米,至常德市121千米。縣境東西長73.3千米,南北寬51.5千米,總面積2068.35平方千米,為全省總面積的0.97%。

地形地貌

桃江縣境地貌類型多樣,山、丘、崗平交錯錯。山地以西南部居多,丘陵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和東部,崗地分佈於平原與丘陵之間,平原分佈在中部資江和溪河兩岸以及山間谷地之中。縣境地貌大體輪廓是:周圍山丘環繞,朝東北有一狹狹窄的開口中部低平,呈弧形展布。縣境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向東北傾斜,地表高差大,山丘坡度大。縣境西南北有靠安(化)、寧(鄉)山地,山廻峰轉。西起龍溪觀音尖(海拔474米),經王家村的丫頭山(海拔602.6米),至板溪的疤子尖(海拔887.6米)。到達南部松木塘的猴家大山(海拔917.5米),步步升高。東北面朝益(陽)、漢(壽)平崗,平坦開闊,低地點為牛潭河鄉長港洲(海拔39米)。西北有犀牛山(海拔341.4米)、瞿峰山(海拔320.5米)、天子侖(海拔393.5米)、萬民山(海拔255.2米)。東部有金盆山(海拔335.4米)、水井坡(海拔283米)等。全縣共計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有44座,其中500米-800米的18座,800米以上的4座。幾個代表山峰最高點至長港洲低地點,南部猴家大山直線距離34千米,比降2.58%,西部觀音尖,直線距離54千米,比降0.8%;北部瞿峰山,直線距離41千米,比降0.69%。
平原
桃江縣境平原面積為543.8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6.35%。其中江河平原占平原面積的64.3%,分佈於資江沿岸及敷、善、泥、沾、獺、志六大溪流之下游;溪谷平原及殘積平原占平原總面積的35.7%,分佈於溪流上游兩旁及山丘谷地、沖壟之中。
崗地
桃江縣境崗地面積303.5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4.71%。廣泛分佈於中部地區,多為低崗地。在西北和東部丘陵地區,也有分佈,多為高崗地。低崗地佔整個崗地面積的41.9%,比高小於30米,高崗地佔58.1%,比高小於60米,坡度為6°-15°。
丘陵
桃江縣境丘陵面積為608.1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9.46%。其中低丘占丘陵面積的52.6%,比高小於150米,坡度多為15°-20°;高丘佔47.4%,比高小於200米,坡度為20°-25°。
山地
桃江縣境內山地大部分分佈於縣境西南部,其他地區有零星分佈,面積562.9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7.26%。其中低山佔山地面積58.8%,中低山只佔2.4%。山地山巒起伏,脈絡清楚,呈線狀延伸,相對高度大於200米,坡度大都在25°以上。
山脈
桃江縣境山脈,由雪峰山余脈入境,以資水為界,分南北兩系。其南,多群山且高,西南則高山重疊,溝壑縱橫,猴家大山山勢險要,為桃江與寧鄉兩縣的天然分界線。自此山脈分別向東、北、西三面延伸,西有城牆大山、轎頂山、天花山、蓋土侖、疤子尖、天瑞山、三岔侖、丫頭山、益陽侖、九崗山、三角窩、黃禾侖等,蜿蜒曲折40公里。東至豬嘴岩、大河頂、雪峰山、罄子侖、白水寨、南峰山等,延伸20餘公里。向北又分為兩支,一支為露尖侖、七尖山、吉安侖、銅鑼山、仙聖侖、浮邱山、安樂山,像一條長蛇,橫跨縣境,將全縣分為東西兩半。另一支由子良岩、拔英山、大佛嶺至金盆山,形成明顯的自然境界線。將灰山港與石牛江、桃江縣與赫山區截然分開。資江的支流,呈樹枝狀分佈其中。板溪發源於疤子尖與露尖侖,桃花江發源於城牆大山,志溪河發源於雪峰山。資江以北,寨子崗為常德、安化、桃江三縣界山,近有天池山位於縣境西北丘陵地帶,向東、南兩面延伸,向南走向資江岸邊,有犀牛山、香爐山,約十餘公里。向東南有九拐侖、峰包寨、曹婆侖、黃旗山、七里界、天子侖、明燈山、萬民山等,縱橫交錯,綿亘45公里以上,形成弧形地帶,為桃江縣與安化、常德、漢壽、益陽四縣市分界線。另有烏旗山、舞鳳山、修山等,聳立資江北岸,峰峻如削。

氣候

桃江縣境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一年中1月最冷,7月最熱,氣溫年較差為7.8℃。與周邊縣市均水熱同季、暖濕多雨,且嚴寒期短,暑熱期長;春溫多變,夏秋多旱;熱量充足,雨水集中;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境內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041毫米-2255毫米之間,但時空分佈不均勻。

水文

桃江縣境屬資水流域,資水自西向東貫穿境內102公里。資水為山區性河流,流域內又多季節性暴雨,縣境又處梅城暴雨中心區邊緣,形成資江水位暴漲暴落現象,具有“易漲易落山溪水”特徵。1959年上游建成柘溪水庫后,暴漲暴落情況更為明顯。1995年上旬,桃江水位曾在6小時內從43米多陡落到37米。高洪水位一般發生於6、7月間,最低水位發生於12月和1月。夏季風區雨量集中,4-9月為汛期,5-7月為豐水期,暴雨一般發生在這一時期。7月底以後,常有乾旱,也有在8月發生大暴雨的情況,如1988年的特大秋汛。也有3月發生大暴雨的,如1997年3月就出現了“桃花汛”。

土壤

桃江縣境土壤採用五級分類劃分土種。共劃分7個土類、16個亞類、59個土屬、148個土種。
水稻土土類,發育於各類土壤母質,是在人為生產活動影響下發育形成的一種有特殊性狀的土壤類型,共轄六個亞類。
桃江縣
桃江縣
紅壤土類,面積127066.8公頃,占旱土林地總面積的76.34%。分佈於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崗地,具有較明顯的脫硅富鋁化過程(紅壤化過程)。
黃壤土類,面積1544.51公頃,佔山地、旱地總面積的1.18%。主要分佈在海拔700米以上的中低山區。
黑色石灰土土類,面積125.13公頃,僅佔山地和旱土總面積的0.1%,是一種由石灰岩發育的岩層土壤,零星分佈在關山口等地石灰岩山地頂部的岩隙處,多呈星點狀分佈。
紅色石灰土土類,面積1941.9公頃,佔山地和旱土面積的1.48%,主要分佈在關山口、灰山港、連河沖等地。
菜園土土類,面積48公頃,僅占縣境旱土面積的0.31%,主要分佈在城鎮周圍。
潮土土類,面積352.4公頃,只佔自然土壤和旱土總面積的0.26%,主要分佈在沿河兩岸和一些河洲,由河谷沉積物發育而成。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桃江縣
桃江縣
1996年,桃江縣境農業用地17437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4.3%。其中耕地40810公頃,占農用地的23.4%;園地7615公頃,占農用地的4.37%;林地117046公頃,占農用地的67.12%;牧草地81公頃,占農用地的0.05%;水面8819.53公頃,占農用地的5.06%。各類建設用地16350.6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9%。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2301.84公頃,占建設用地的75.23%;交通用地1584.28公頃,占建設用地的9.69%;水利設施用地2464.53公頃,占建設用地的15.07%。尚有未利用地(主要是田塍溝埂)16113.3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8%。縣境有中低產田土15800公頃,佔耕地的38.7%;低產林地38287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2.7%;低產園地3616公頃,占園地的47.49%;低產水面3070.6公頃,占水面的34.81%。
2000年,縣境土地總面積2068.35平方公里。土地權屬面積206835公頃,其中國有土地3200公頃,集體所有土地203635公頃。人均土地0.25公頃,人均耕地0.05公頃。

水資源

桃江縣境水資源蘊藏量較大。1986-2000年,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61.21億立方米。縣境年平均降水總量33.63億立方米,占湖南省降水總量的1.1%。陸地蒸發14.42億立方米,地表徑流總量18.7億立方米,資水過境水量223.7億立方米,地下水量3.88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2.58億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6倍、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81%。已利用水量4.09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量的18.1%,其中蓄、引、提總水量為3.25億立方米,人畜用水量0.643億立方米,其他用水量0.2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桃江縣境發現的礦藏有25種。其中燃源礦產有煤、石煤、鈾3種,金屬礦產有金、銀、錳、鐵、釩、銻、鎢、鉬、鉛、鋅10種,非金屬礦產有硫鐵礦、花崗石、石灰石、硅石、高嶺土、粘土、頁岩、砷、重晶石、水晶、礦泉水、陶粒板岩12種。這些資源主要分佈在灰山港、松木塘、板溪、三堂街等地,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5種。全縣發現礦產地75處,其中燃源礦產7處,金屬礦產39處,非金屬礦產29處。縣境內勘探的14處,詳查的3處,普查的20處,待查勘的礦點和礦化點42處。

動物資源

桃江縣境共有野生動物19目41科107種,其中哺乳綱5目10科24種,鳥綱10目21科53種,爬行綱2目6科12種,兩棲綱2目4科18種,另外還引種養殖有梅花鹿、藍孔雀等。
獸類
桃江縣境內有2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雲豹,國家二級保護的有豺、穿山甲、小靈貓、水獺4種,常見的有黃鼬、花面狸、華南兔、中華竹鼠、銀星竹鼠、野豬、蝙蝠、刺蝟、豪豬、鼬獾、野兔、果子狸、豹貓、麂類等。
禽類
桃江縣境內有5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鶴,國家二級保護的有毛猛禽、貓頭鷹、猴面鷹、毛冠鹿、鳶、蒼鷹、雀鷹、紅腹錦雞、草鶚、紅角鶚、鵂鶹11種,常見的有蒼鷺、白鷺、竹雞、鷓鴣、斑鳩、小雲雀、八哥、家燕、喜鵲、灰喜鵲、大嘴烏鴉、大山雀、麻雀、山麻雀等。
兩棲類
桃江縣境內有18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的有虎紋蛙、平胸龜。常見的有烏龜、鱉、中華蟾蜍、青蛙、樹蛙等。
爬行類
桃江縣境內有12種,常見的有灰鼠蛇、五步蛇、水蛇、腹蛇、烏梢蛇、菜花蛇、竹葉青、銀環蛇、壁虎、蜥蜴等。
昆蟲類
桃江縣境內各類昆蟲有16目、215科、3846種,其中資源昆蟲有蜜蜂、白蠟蟲、赤眼蜂、蠶、蟋蟀等,天敵昆蟲有螳螂、蜻蜓、虎甲、食蟲虻、食蚜蠅、大寄蠅、小寄蠅、紅頭芫菁、飛蝗黑卵蜂等,害蟲主要有黃脊竹蝗、夏蝗、竹小蜂、竹縷舟蛾、竹毒蛾、華竹毒蛾、竹斑蛾、竹卵圓蝽、竹葉蟬、竹筍夜蛾、竹長白蚧、杉天牛、白蟻、金龜子、桑天牛、星天牛、楊小舟蛾、楊月扇舟蛾、油桐尺蛾等。

植物資源

桃江縣境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1995年縣二類森林資源調查統計,縣境有樹種資源89科467種(裸子植物8科35種、被子植物81科432種)。
木本植物
桃江縣境內木本植物有86科、436種。其中裸子植物8科、35種,主要有松科、杉科、柏科;被子植物78科、401種,主要有木蘭科、樟科、薔薇科、蝶形花科、楊柳科、殼斗科、大戟科、山茶科、芸香科、馬鞭草科、禾本科。
古老孑遺樹種
桃江縣境內裸子植物有銀杏、水杉、南方紅豆杉、池杉、香榧、竹柏等;被子植物有鵝掌楸、杜仲、木蘭、椴木、青岡櫟等。
重點保護植物
桃江縣境內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杏、水杉、蘇鐵、南方紅豆杉4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金錢松、鵝掌楸、厚朴、凹葉厚朴、樟樹、楠木、喜樹、中華結縷草、福建柏、香榧10種。

竹林資源

桃江縣竹林
桃江縣竹林
桃花江素有“竹子之鄉”之稱,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溫家寶總理曾親筆題詞命名為“楠竹之鄉”。
1995年,桃江縣境有竹林面積4萬公頃,其中楠竹3.98萬公頃,占竹林面積的99.7%。2000年,採用衛星照片測算,縣境竹林面積為4.64萬公頃,加上當年人工造竹面積325.7公頃,共4.67萬公頃。其中楠竹3.98萬公頃,占竹林面積的99.7%。還有鳳尾竹、青皮竹、四方竹、實竹、苦竹、紫竹、觀音竹、龜甲竹、黑斑竹、剛竹、神竹、桂竹、羅漢竹、月月竹等觀賞竹種共19種。楠竹蓄積量:1957年2439.47萬根,1975年4744.43萬根,1985年4057.16萬根,1995年6736.71萬根,2000年10500萬根。

林木資源

1995年,桃江縣境活立木蓄積達139.97萬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111.93萬立方米,佔總蓄積的79.9%;疏林蓄積8.78萬立方米,佔總蓄積的6.3%;散生木蓄積9.48萬立方米,佔總蓄積的6.8%;四旁樹蓄積9.76萬立方米,佔總蓄積的7%。在林分蓄積中,按優勢樹種分,杉木71.81萬立方米,馬尾松24.55萬立方米,闊葉樹15.57萬立方米,分別占林分蓄積的64.2%、21.9%、13.9%;按木齡分,幼齡林80.38萬立方米,中齡林30.73萬立方米,近、成過熟林0.82萬立方米,分別占林分蓄積的71.8%、27.5%、0.7%。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1年9月,籌建桃江縣初期,政區劃分為11個區、106個鄉、5個鎮、1351個村。
桃江縣
桃江縣
1952年,全縣改大鄉為小鄉,111個鄉鎮改為278個鄉鎮、1241個村,11個區不變。
1953年1月,改區政府為區公所,按地名稱謂,區鄉鎮範圍作適當調整,全縣分10個區,1個區級建制鎮─桃江鎮,下轄167個鄉鎮,1241個村更名為大組。
1956年5月25日,撤區並鄉,全縣建立45個鄉鎮,鄉下建立1398個初級社,取消大組。
1958年9月,全縣建立20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人民公社下轄169個大隊,1553個生產隊。桃江鎮直屬縣人民委員會領導,馬跡塘鎮屬縣和公社雙重領導。
1959年1月,20個人民公社調整合併為14個。169個大隊調整為209個,1553個生產隊調整為1664個。
桃江縣
桃江縣
1961年4月,恢復區公所,公社體制縮小。全縣共轄10個區、3個鎮、47個農村人民公社。209個大隊劃分為816個大隊,1664個生產隊劃分為6733個。桃江鎮直屬縣人民委員會領導。馬跡塘鎮以及後來建立的三堂街、灰山港鎮仍屬縣和區雙重領導,此一行政區劃,一直沿用到1984年2月。
1984年2月,實行政社分開,先後恢復47個鄉人民政府、4個鎮人民政府,將合併后的774個生產大隊,改建成774個村民委員會。
1985年6月,撤銷修山、武潭、松木塘3個鄉,改建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全縣轄10個區、7個鎮、44個鄉、774個村。
1986年12月,撤區建立辦事處,並將三堂街、馬跡塘、灰山港3個鄉與鎮合併為3個鎮。自此,全縣轄41個鄉7個鎮,774個村(其中林場帶村4個),38個居委會,8000個村民小組,274個居民小組。
1995年,桃江縣轄12個鎮12個鄉,773個村,8163個村民小組,54個社區。
1995年11月20日,湖南省民政廳〔1995〕湘民行發字第125號文件《關於桃江縣撤區並鄉調整行政區劃的批複》及第126號文件《關於桃江縣鸕鶿渡等4個鄉撤鄉建鎮的批複》,文稱:
一、撤銷桃谷山、桃花江、修山、三堂街、大栗港、武潭、馬跡塘、杉樹侖、松木塘、灰山港10個區公所。
二、保留牛潭河、烏旗山、栗山河、羅家坪、泗里河、源嘉橋6個鄉的行政區域不變。
三、將龍拱灘鄉的黃金石村划入鮓埠回族鄉。擴大后的鮓埠回族鄉,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1.74萬人,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鮓埠街。
四、將其餘41個鄉鎮,撤併調整為17個鄉鎮。即:
⒈撤銷城關鎮和桃谷山、桃花江鄉,合併成立桃花江鎮。面積68平方千米,人口7.64萬人,轄14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鎮政府設資江路。
⒉撤銷原花果山、株木潭鄉,合併設立花果山鄉。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3.34萬人,轄31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株木潭。
⒊撤銷原雙江、浮邱山鄉,合併設立浮邱山鄉,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2.79萬人,轄2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人形山(實暫駐桃花江鎮桃花路原桃花江區公所院內)。
⒋撤銷原高橋鄉、石井頭鄉,合併設立高橋鄉。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3.28萬人,轄35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高橋。
⒌撤銷洪橋頭鄉、荷塘鄉,合併設立水口山鄉。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31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水口山。
⒍撤銷原沾溪鄉、伍家洲鄉,合併設立沾溪鄉。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2.66萬人,轄29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沾溪。
⒎撤銷原修山鎮和三官橋鄉,合併設立修山鎮。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3.46萬人,轄3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修山。
⒏撤銷原三堂街鎮和湖蓮坪、合水橋鄉,合併設立三堂街鎮。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3.77萬人,轄3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三堂街。
⒐撤銷原鸕鶿渡、板溪鄉,合併設立鸕鶿渡鎮(含板溪林場所轄蔣家村、舒家庵、鐵家塅3個村)。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3.59萬人,轄4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沙河灣。
⒑撤銷原大栗港、築金壩鄉,合併設立大栗港鎮。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4.39萬人,轄4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楊家嘴。
11.撤銷原武潭鎮和天灣、龍拱灘鄉,合併設立武潭鎮。面積166平方千米,人口5.65萬人,轄3個居委會,6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武潭。
12.撤銷原馬跡塘鎮和龍溪、王家村鄉,合併設立馬跡塘鎮。面積167平方千米,人口4.41萬人,轄5個居委會,4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馬跡塘。
13.撤銷原石牛江鎮和黃泥田鄉,合併設立石牛江鎮。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3.64萬人,轄3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石牛江。
14.撤銷金光山、杉樹侖鄉,合併設立牛田鎮。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3.27萬人,轄3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牛田。
15.撤銷原灰山港鎮和金沙洲、連河沖鄉,劃出鐵礦坳居委會,合併設立灰山港鎮(含雪峰山茶場及其所轄的1個村)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6.53萬人,轄6個居委會,4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灰山港。
16.撤銷原河溪水、甘泉山鄉,划入鐵礦坳居委會,合併設立河溪水鄉。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2.95萬人,轄1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鐵礦坳。
17.撤銷原松木塘鎮和橋頭河、關山口、天井山鄉,合併設立松木塘鎮。面積192平方千米,人口3.61萬人,轄5個居委會,5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蛟湖。
行政區劃調整后,桃江縣轄12個鎮12個鄉,773個村,8163個村民小組,54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縣境沿襲以上行政區劃格局。
2018年,桃江縣轄轄12個鎮、2個鄉、1個民族自治鄉:桃花江鎮、修山鎮、三堂街鎮、鸕鶿渡鎮、大栗港鎮、武潭鎮、馬跡塘鎮、石牛江鎮、牛田鎮、松木塘鎮、灰山港鎮、沾溪鎮、高橋鎮、浮丘山鄉、鮓埠回族鄉,另轄1個鄉級單位:板溪林場。

區劃詳情

2019年,桃江縣轄13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修山鎮、鸕鶿渡鎮、石牛江鎮、牛田鎮、松木塘鎮、桃花江鎮、灰山港鎮、武潭鎮、馬跡塘鎮、三堂街鎮、大栗港鎮、沾溪鎮、高橋鎮、鮓埠回族鄉、浮丘山鄉。
截至2013年,桃江縣轄11個鎮、3個鄉、1個民族自治鄉,共15個鄉鎮,分別為桃
花江鎮修山鎮三堂街鎮
鸕鶿渡鎮大栗港鎮武潭鎮
馬跡塘鎮石牛江鎮牛田鎮
松木塘鎮灰山港鎮浮丘山鄉
高橋鄉沾溪鄉鮓埠回族鄉

人口民族


人口

元代,今縣境人口每平方公里16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每平方公里僅8人。清嘉慶二十年(1815),每平方公里增至76人,宣統三年(1911),每平方公里119人,今縣境共245525人。民國37年(1948),今縣境有354305人。1986年增至739941人,每平方公里358.8人。
1986年始,縣境人口增長較快,尤以1986-1991年為最,人口自然增長率達10‰-20‰。1992年後恢復正常,在1.25‰-6.63‰之間。2000年,縣境有824396人,每平方公里398人。15年凈增94274人,年均增長8.12‰。
人口男女性別比1985年109.57,1990年109.50,2000年108.42。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8.9%。20世紀80年代,國家把計劃生育做為基本國策,縣境全面推行計劃生育。20世紀90年代建立穩定的生育秩序,晚婚晚育、優生優育漸成時尚。
2019年末,桃江縣戶籍總人口87.95萬人,常住人口79.55萬人,全縣城鎮化率49.96%,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為9.27‰,死亡率為6.76‰,人口自然增長率2.51‰。

民族

截至2016年,桃江縣主體為漢族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佈。

經濟


綜述

2019年,桃江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1.03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98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24.38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105.67億元,同比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上年的14.7:46.5:38.9調整為15.1:45.9:39.0;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分別提高0.4、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6個百分點;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2%、52.9%、40.9%,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5、4.0、3.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34096元。

第一產業

2019年,桃江縣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8.79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農業產值38.01億元,增長3.5%;林業產值6.13億元,增長9%;牧業產值26.7億元,增長0.2%;漁業產值1.37億元,增長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58億同比增長同比增長8.7%。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0.14萬畝,糧食總產量35.49萬噸,比上年下降1.4%,其中水稻產量32.4萬噸,下降2.1%。油菜種植面積25.54萬畝,油菜籽產量24545噸,下降8.8%。肉類總產量48497噸,下降14.9%;出欄生豬51.8同比下降同比下降同比下降19.7%;出欄牛1.85萬頭,增長4.5%;出欄羊4.37萬隻,增長5.6%;出籠家禽412.6萬羽,增長4.5%;禽蛋產量21632噸,增長5.0%。水產品總產量達12435噸,增長4.9%。
2020年9月,被確定為湖南省綜合油料大縣。

第二產業

2019年,桃江縣實現工業增加值97.7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3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8.8%,按經濟類型分,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10.3%,佔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4.5%;外商及企業同比企業同比企業同比增長增長25.9%,佔比4.1%;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下降44.4%,佔比1.4%。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8.6%,利潤總額增長10.7%。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6%。湖南桃江經濟開發區、灰山港省級工業集中區入園規模工業企業135家,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1%。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佔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9.3%,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園區全年新建標準化廠房8.1萬平方米,新投產工業項目17個,新開工工業項目16個。新增入園規模企業15家。園區基礎設施投資7.93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3.45億元。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3%,占園區規模工業比重達60.7%。全年工業企業實繳稅金2.94億元,比上年增長26.8%。

第三產業

2019年,桃江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按規模分,限額以上15.29億元,增長16.4%;限額以下100.76億元,增長9.5%。按經營地分,城鎮98.09億元,鄉村收入鄉村收入鄉村收入%;鄉村17.96億元,增長11.9%。按行業分,批發業6.34億元,增長10.5%;零售業106.98億元,業收入長業收入0業收入3%;住宿業1.36億元,增長10.6同比增長同比增長同比增長.37億元,增長10.7%。新增限額以上貿易企業15家,限額以上個體戶14家。電子商務勢頭強勁。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71億元,電子商務銷售額22.4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50.2%、50.9%。頤高集團、阿里巴巴落戶桃江,建成天貓優品鎮級服務店8個、村級服務站30個,新增省級電商示範企業1家、跨境電商企業5家,桃花江鎮入選2019年全國“淘寶鎮”。

文化


古樸古樸古樸桃江縣的民俗風氣,古尚儉樸。明萬曆《益陽縣誌》載:“民尚樸素,勤於衣桑,拙干商賈。”
桃花江的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有舞龍、舞獅、地花鼓、胡吶喊、三棒鼓、打漁鼓、腰鼓、彈月琴、秧歌、賽龍舟和馬跡塘“故事”等。
女媧補天傳說、屈原天問遺址、“國保”春秋古越墓群、浮邱山千年銀馬跡塘馬跡塘馬跡塘的故事史的久遠;“馬跡塘故事”“胡吶喊”“地花鼓”“五道茶”,詮釋了桃江民俗文化的厚重。

名優特產

桃江縣主要特產有修山面、桃花江擂茶、竹筍宴、桃江沙鱉、鮓埠牛肉、武潭魚、馬跡塘等。
五道茶是桃江的待客之道,貴客臨門,主人都會獻上五道茶(清茶、蛋茶、擂茶、麵茶、鹽薑茶)來相迎。
桃江竹涼席,明清時期,就被列為貢品。

文物保護

桃江腰子侖春秋墓群被列入古墓群文物保護類別,晉陞為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桃江縣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

交通


桃江縣
桃江縣
桃江縣距省會長沙僅1小時車程,縣城千噸級碼頭經資江入洞庭通江達海,洛湛、石長兩條鐵路穿境而過;3條國道(G234、G536、G207)、4條高速(二廣、益馬、益婁衡、益陽南線)、9條省道(S217、S229、S230、S231、S233、S238、S241、S317、S324)橫貫東西。
2013年末,桃江縣公路里程達2375.9公里,比2012年增加10公里,省道233改造二期、省道217灰山港至寧益橋、省道229改造一期、鸕高公路改造、縣城南環線等交通設施竣工建成通車,全年硬化農村公路108公里,改造危橋24座。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97057輛,比2012年增長11.1%,其中汽車28636輛,摩托車62685輛,分別增長22.3%、4.7%。全年全社會貨運周轉量103250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79560萬人公里,分別增長13.3%和14.2%。

社會


科技事業

2019年末,桃江縣全年共申報科技項目14項,到位資金205萬元。申請專利701件,其中發明專利191件。全縣有高新技術企業31家。年內,福德電氣“全工況智能負載測試系統的研究與產業化”項目,獲湖南省創新創業塑料賽塑料秀塑料;博強再生“廢舊鋁塑垃圾熱裂解工藝研究和產業化”項目,獲湖南省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

教育事業

2019年末,桃江縣擁有中小學校(不含幼兒園)173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初中42所、小學91所,教學點30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教師培訓學校1所;在校學生89696人,其中普通高中13191人、初中23903人、小學48280人、特殊教育學校180人、職業高中4142人。擁有幼兒園161所,在園幼兒20924人。高考、中考繼續保持全市前列。中考九科一次性合格率全市第一。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794人,較上年增加25人。飛行員錄取10人。教師發展中心及附屬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期主體工程建成,桃江一中、桃江四中擴建進展順利,4所學校和9個標準化教學點擴建、2所公辦幼兒園建成投入使用。

文化事業

2019年內,桃江縣成功舉辦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群眾文藝匯演、全省媒體精英定向越野挑戰賽、新絲路湖南模特大賽總決賽、世界讀書日暨第二屆全民閱讀節“千人誦讀”等文化活動。“我們的中國夢·湖湘文化進萬家”、非遺文化進校園、送文化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紮實開展,多形式多方位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公眾大戲台周末大劇場演出65場,桃花江文化大講堂開展12期,播放農村公益電影3470場,花鼓戲演出11場。“桃花江織綉”製作技藝、桃花江鮓埠回民醫藥之“跌打損傷”和“類風濕”,成功申報為第七批市級非遺項目,大栗港“胡吶喊”熊節仁、鮓埠“三棒鼓”李錫成成功申報為第五批市級非遺傳承人。

衛生事業

2019年,桃江縣擁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5家,其中縣級醫院6家,鄉鎮醫院15家,其他衛生機構4家。實際開放床位4530張。衛生技術人員3431人。每千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5.69張、衛生技術人員數4.31人。出生人口8570人,其中政策內出生816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5.3%,出生人口性別比106.6。紮實開展14大類基本公衛服務項目,全面推廣使用“健康醫生”APP手機客戶端開展簽約服務,簽約服務質量大幅提升,全縣簽約居民295786人,簽約率37.3%,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五保低保戶、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簽約率達100%。

體育事業

2019年,桃江縣承辦湖南省第四屆“桃花江”杯乒乓球混合團體公開賽,省內外60支隊伍336名專業乒乓球運動員、退役專業運動員參加比賽,桃花江隊獲甲組混合團體第一名。承辦2019國際青年女籃爭霸賽,來自中國、立陶宛、朝鮮、波蘭四個國家的青年女子籃球隊近50名運動員開展了為期3天的比賽,觀賽人數達1.2萬人。

社會保障

2019年,桃全縣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878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2%以下。養老保險征繳87169萬元,其中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征繳52660萬元,機關養老保險征繳28066萬元,城鄉居保征繳6443萬元。全縣發放企業職工養老金74221萬元,機關養老金47482萬元,城鄉居保養老金17525萬元。工傷保險參保單位1043家,參保人數6.2萬人,征繳收入3069萬元,支出工傷保險待遇3103萬元。社保卡制卡數736858張。

旅遊


桃花江
發源於桃江與寧鄉兩縣交界的城牆大山,原名楊柳溪,進入縣境的子良岩,在縣城匯入資水至志溪統稱桃花江。全長82.2公里(其中楊柳溪全長57.2公里,桃花港至志溪25公里)。
花園洞
桃江縣城東4公里處的端陽山有一盆地名花園洞。清同治《益陽縣誌》載,這裡“林壑幽邃,有石鼓數座,莫知所自,傳為屈原讀書處,有屈女綉英墓,洞口有三閭橋”。今存遺址。洞口之三閭橋,為鄉人紀念屈原而修,是現今縣境最古老的民間石橋之一。歷代多次重修,最後一次橋碑刻有“咸豐八年歲次戊午仲冬穀旦立”。1988年桃江縣人民政府再次修復。
洪山竹海
桃江縣位於縣城東郊的猴栗嶺,是一個3400公頃竹林連片的茫茫竹海。桃益一級公路從其間穿插而過。據史料記載,清咸豐二年(1852)12月,太平軍攻克益陽縣,洪秀全將益陽縣改名得勝縣,曾派兵在猴栗嶺一帶駐紮,此山故名“洪山”。此間丘崗起伏,一般海拔100米~250米,主峰雪峰坳335.4米。竹海翠竹挺拔,坡連坡,山連山,登上觀竹樓,放眼遠眺,竹浪翻騰,似航行於碧波蕩漾的大海之中。
金盆庵
桃江縣又稱青龍庵。位於洪山竹海景區內。據舊志書桃花江圖:“此庵坐落青龍山,與端陽山對望,背靠青峰,下臨深淵。四周古楓崢嶸,香樟濃郁,杜鵑、山茶奼紫嫣紅,杉林、修竹碧綠凝翠。
桃花江森林公園
桃江縣境南部,距縣城35公里處。園區南北寬6.9公里,東西長7.4公里,總面積1390.5公頃。園內有一蓄水726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桃花江水庫,水面460多公頃,明凈如鏡。園區森林覆蓋率達94.6%,園內有桃花湖、白鷺島、飛水岩、石門峽、子良岩、鷹嘴岩和美女梳頭等多處景點。該園1992年被確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鳳凰山
桃江縣又名桃骨山。縣城之東,楊柳溪入資水處。縣治所在地。山上古木參天,蒼勁挺拔。山下江面遼闊,百舸爭流。相傳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屈原放逐江南,曾來這裡寫下千古名篇《天問》。古有天問台、天問閣。今僅有一石碑,陰刻“古天問閣遺址”6字,數丈之處可辨。天問閣遺址下江邊,岩石重迭,期間約4米見方一塊平坦的青石岩,伸向江中名屈子釣台(又名天問石),傳為屈原垂釣處。釣台後石壁上之鐫刻,左刻屈原徬徨山澤之形象,右刻一八角亭,中有神像,今仍依稀可辨。
天問台又名鳳凰山,位於桃花江匯入資江的地方。傳說戰國時期楚愛國詩人屈原曾流放到此,作著名的《天問》
浮邱山
桃江縣西南12公里,主峰海拔752米,面積58平方公里,人稱“小南嶽”。浮邱山因南北朝道士潘子良,在此煉丹修仙,他自號浮邱子,浮邱山便因浮邱子而得名。
羅溪瀑布位於桃江縣高橋鄉境內,距縣城35公里。發源於海拔847米的吉安侖,流經2.5公里后,遇到了玎對高差103米峭岩,岩寬50米。

代表人物


桃江縣有三國老將黃忠、明末忠臣郭都賢、清朝名儒肖大猷等歷代名流彪炳史冊;夏曦、夏思痛、張子清、張昆弟等革命先驅功勛卓著;文壇才子莫應豐,國畫大師高希舜、胡念祖,兩院院士丁夏畦、夏家輝、文伏波等。截至2013年,全縣共有7位將軍、7位高校校長、800多名專家教授、290多名飛行員。
桃江縣近現代著名人物一覽表
人物姓名人物簡介
丁建軍以激勵詩、批判詩為主的80后詩人
夏曦革命先驅、長征途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紅軍領導人
夏立表中共黨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
張子清紅軍一代將才
何宣抗日名將
郭都賢崇貞十五年(1642)官至江西巡撫,明末忠臣,曠世才子
夏思痛辛亥革命時期著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
方克紅旗雜誌社副總編輯
夏楚中國民黨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
夏家輝而獲華羅庚數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

獲得榮譽


2019年0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湘鄂西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7月,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排名第5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