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9條詞條名為上村的結果 展開

上村

浙江省東陽市上村鄉上村

東陽市上村鄉上村距東陽城區35公里,由上村、西嶺腳、江口橋3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上村。明清屬永壽鄉二十一都。清末屬寧壽鎮。1929年屬第三區。1932年設婺源鄉,為鄉公所駐地。1935年5月屬二十一都鄉。1944年11月屬谷岱鄉。1948年後曾改屬大同鄉、九峰鄉、羅峰鄉。1958年9月屬巍山人民公社羅峰管理區。1961年9月,設上村人民公社,為人民公社駐地。1983年8月屬上村鄉,為鄉人民政府駐地。1992年底,全村261戶、824人。耕地550畝,其中田378畝,地172畝。

基本介紹


東陽市上村鄉上村距東陽城區35公里,由上村、西嶺腳、江口橋3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上村。明清屬永壽鄉二十一都。清末屬寧壽鎮。1929年屬第三區。1932年設婺源鄉,為鄉公所駐地。1935年5月屬二十一都鄉。1944年11月屬谷岱鄉。1948年後曾改屬大同鄉、九峰鄉、羅峰鄉。1958年9月屬巍山人民公社羅峰管理區。1961年9月,設上村人民公社,為人民公社駐地。1983年8月屬上村鄉,為鄉人民政府駐地。1992年底,全村261戶、824人。耕地550畝,其中田378畝,地172畝。
歷史
上村約有400餘年歷史。先有趙、郭、胡三姓聚居,今為王、張、徐三姓聚居。以王姓為多,張姓次之。王姓乃東晉王導之裔。宋真宗年間,王佐封晉國公,子顯貴后,名其宗為三槐堂。數傳至義光,定居青州,其三世孫王紳,當靖康之難,隨高宗南渡,遷居新昌安仁之前梁。越六世至王德明因乏嗣,以甥楊入繼,擇地南屏。上村王氏為新昌南屏王氏的分支,明萬曆年間先籍王宅,其一支王博祿愛象村山水之秀美,遂卜居於此。張姓從南山村遷入,徐姓為東陽城裡人在此當糧房總書而落籍。
1961年始通電話,1981年設郵電所,增添6門交換機1台。1961年設上村信用社,1992年底社員儲蓄餘額超200萬元。1964年設佐村供銷社上村分社。
村居南北兩高山狹谷之間的一小盆地。九峰山經雪山至門前山為天馬尖,海拔600多米,向北延伸的外山背穿越中江為天子龍。村形如船,原有兩顆三人合抱的大松樹酷似桅杆。繚繞村北之溪為宋溪,源於白牛畈九九尖和前樓雪山,以雪山水為主流,常年水質清澈,味甘甜。溪上有石拱橋多座,現保存完好者有:清乾隆、嘉慶間王世雲創建的望仙橋(現為公路橋),其下游有廣漢橋、岱溪橋、觀音橋、松清橋、漣清橋等。大塢嶺腳有王世雲所創福善亭,石壁有王達山所創悅志亭,卧犬山腳有王世雲所創庵堂一座。
古有過麻車嶺經恆坑通玉山、經白牛畈至西營、經金門至八達嶺下施、經大塢嶺至茜疇、經谷岱至巍山及縣城大路。今公路傍村而過,機耕路四通八達。公路接通省道義(烏)東(陽)嵊(縣)線10公里,接縣道王(宅)玉(山)線6公里,上村至西營公路14公里,鄉道公路有上村至大山2公里、上村至南山大塢3公里、上村至金門4公里。機耕路有上村至麻車嶺2公里等。
經濟發展
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山地遼闊,資源豐富,適宜山區的全方位開發。資源有木材、毛竹、水果、茶葉、藥材等。1992年底,鄉鎮企業總產值1270萬元,農業總產值884萬元。曾為浙江省油桐生產基地。現有獼猴桃400餘畝,大青梅250畝,青棗200畝,板栗100畝,正在開發蠶桑、茶葉和高山蔬菜基地。並已與省教育委員會達成聯合投資開發燎原計劃意向,使上村的農林牧漁、鄉鎮企業及學校專業技術教育等,全方位地獲得發展。
尊師重教歷有傳統。古有蒙館、私塾,今有完小、初中。清代李品芳,童年就讀於此。1992學年,有小學6個班,在校學生246人;初中6個班,在校學生258人。1961年設公社衛生所,1971年改設公社衛生院。因自古少有文盲,因而文化生活活躍,文藝活動豐富多彩,尤其是清朝末年被譽為竹編狀元的鄰村谷岱人馬富進,為上村精製的竹編龍頭,迎抬時會搖頭擺尾,活龍活現。1988年建成衛星地面接收站1座。
知名人物有:清朝內閣學士、少詹事李品芳的老師徐大酋。中醫徐朝宗精婦科,去死胎,全母命,一帖見功,人稱徐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