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鯨

遊走鯨

徠遊走鯨,拉丁文名ambulocetus natans(即步行的鯨類),別稱走鯨、陸行鯨,為哺乳綱鯨目動物,分佈在巴基斯坦一帶,攝食習性為肉食性,大約生活在四千九百萬到五千萬年前(始新世)。

簡介


水陸兩地活動的鯨遊走鯨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行走及游泳,是一種半水生的哺乳動物。遊走鯨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被發現,這個地帶在始新世時期是歐洲大森林的邊緣。遊走鯨的外表遊走鯨大約長3.7米,看起來像水獺與鱷魚的合體。它的頭大,嘴巴突出,眼睛位於頭部背側面。頭和頸部的肌肉強大,其突出的牙齒用來捕食魚類。遊走鯨沒有外耳。它會將頭貼近地面感受振動,用來追蹤獵物。科學家認為遊走鯨是早期的鯨魚,原因是它有類似的水中特性,包括鼻子有潛入水中的適應性,而其圍耳骨的結構像鯨魚一樣可以在水中聽聲音。另外,它的牙齒也與鯨魚的牙齒相似。

形態特徵


遊走鯨長大約為12英尺,
遊走鯨
遊走鯨
大小似大的雄性海獅。看起來像水獺與鱷魚的合體。頭大,吻突長,眼位於頭部背側面。頭、頸部的肌肉強大,其突出的牙齒用來捕食魚類。吻突長,眼位於頭部背側面。頭、頸部的肌肉強大。下頜的形狀顯示在下頜與中耳間有軟組織相連接。在現代齒鯨類,連接下頜與中耳的脂肪塊具傳遞聲波的作用
遊走鯨前肢短,五趾,趾端具短蹄。後肢短,但足很長,四趾。長槳狀的足可在水中划水。分析其骨骼氧同位素的比例,顯示遊走鯨鯨有時飲用海水,有時飲用淡水。推測遊走鯨獵食的方法與現代的鱷類相似。發現於南亞北部一帶。
游徠走鯨的外表像鱷魚,約有3米長。它的後肢較適合游泳,可能像水獺及鯨魚般擺動背部來游泳。有指遊走鯨像鱷魚般獵食,潛伏在淺水地區捕獵不為意的獵物。就其牙齒的化學分析發現遊走鯨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
遊走鯨沒有外耳。它會將頭貼近地面感受振動,藉以追蹤獵物。科學家認為遊走鯨是早期的鯨魚,原因是它有類似的水中特性,包括鼻有潛入水中的適應性,而其圍耳骨的結構像鯨魚的可以在水中聽聲。另外,它的牙齒亦與鯨魚的牙齒相似。

生活習性


遊走鯨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是一種半水生哺乳動物。遊走鯨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發現,這個地帶在始新世期間是歐洲大森林的邊緣。它的身體很像水獺或鱷魚,而且水陸兩地都能活動。
五千萬年前,遊走鯨在巴基斯坦所在區域棲息,是一種介於鯨的陸地祖先和現代海洋哺乳動物之間的生物。
遊走鯨
遊走鯨

出土化石


遊走鯨有一具幾乎完整的全身骨骼化石,
遊走鯨
遊走鯨
提供了早期鯨類生物學的主要信息。遊走鯨是過渡化石,顯示了鯨魚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
遊走鯨科是滅絕早期鯨魚的一科,它們仍能在陸地上行走。其下的遊走鯨是遊走鯨科中所知最多的一屬,因為已發現它非常完整的骨骼。另一屬的Gandakasia,其化石只有顎骨的碎片。遊走鯨科的化石於印度及巴基斯坦發現,這些地方是以往辛梅利亞大陸的海岸線。從發現地的沉積情況可知遊走鯨科是生活在淺水近岸的沼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