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白丘的結果 展開

白丘

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平城鄉下轄村

白丘村隸屬於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平城鄉,東距平城鄉駐地3公里,西距開封市祥符區仇樓鄉西白丘村1.5公里。西南距開封市祥符區仇樓鄉畢橋村1公里,西南距杞縣葛崗鎮楚寨村1.5公里,南距平城鄉羅寨村1公里,南臨惠濟河。北緯34°39'12.99";東經114°39'43.57"。該村居住區東西長1.56公里。南北1.45公里,村外東西各有一條護村河流,連接惠濟河.。

“西白丘村”隸屬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仇樓鄉,在白丘村西1.5公里,因位於白丘村西,故稱“西白丘”。

歷史沿革


白丘村的歷史、建村時間現在尚無從考證,但從老輩人那裡還是聽到了一些說法:首先,據說白丘村原來有大小寺廟72座,像現在尚存的石壇寺、天爺廟等,原來白西小學和白北小學是一起的,是一座大寺廟,白北小學原來是墳場,白北在北,白西在南,兩個學校僅一牆之隔,白西小學則是寺廟住址,記得上小學時,每逢初一十五都會有老年人對著白西小學的大門跪拜燒香,這也證實了這兩所學校原來是寺廟的說法。其次,說一下我們的集市和有名的“鬼集”,集市的歷史好像也已經很久,還記得十字街口西邊不遠處有一家很老的旅店,小時候還有人在那裡住店,一般都是來村裡賣菜或者以前的江湖藝人賣藝混飯的,過去的經濟條件也造成這些人的存在。“集市”由來已久據說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過去周邊的村落沒有集市,所以基本都是來白丘趕集,就連那些外來的菜商,也趕著老遠的路來這賣菜,以前有蘭考縣的菜農,前一天來到村裡住店,第二天再去賣菜,可見白丘村得集市已經很出名了。“鬼集”——這個名詞一般人都不會理解,現在也無從考證“鬼集”的由來,但他確實存在著。每年的中秋節前一天傍晚幾乎是下午開始,村裡面的集市上就已經開始擺滿中秋用品,很多商販就開始擺攤賣東西,這是一年一次的“鬼集”。因為他是晚上趕集的,可能稱之為“鬼集”的一個原因吧。過去時候,經濟困難時候,每當這個節氣到來,小孩晚上出去趕集,就可以拿集上商販掉的東西吃,不管他是不小心掉的還是被故意弄掉的,但是商販卻不能阻止或者打罵,這是風俗!記得爸爸講過他們小時候在這個晚上就可以吃到很多想吃的東西。據老人講:以前在這晚上賣東西的商販旁邊都放有一個撐滿水的盆子,買家必須將錢扔到盆子里,傳說好像是因為晚上的,有其他的東西出來拿紙錢賣東西,所以放著裝水的盆子,如果是銅錢就可以聽到響聲。
白丘面積
白丘面積
白丘俯瞰圖
白丘俯瞰圖

地理環境


白丘村防禦設施是“寨牆”,從畫冊的封面的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由於構築寨牆而挖的壕溝,除了村東南不太明顯之外,其餘都很明顯,環村一周,溝裡面有水,等於是“護城河”,寨牆寬4-6米,在牆上可以蓋房,由於年代久遠,已經不存在了。
護城河
護城河
白丘[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平城鄉下轄村]
白丘[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平城鄉下轄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人均耕地1.2畝。

人口民族


人口

該村共有鄉村人口1.5―1.8萬人。

民族

全為漢族。

經濟


綜述

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大蒜、棉花、辣椒等作物。
經濟活動
該村東西大街上,每隔一天一集市,主要是四鄰八村村民來買菜、日用品等,每隔10天,有一“會”也就是大型集會,主要是買賣日用品,衣服等!是四鄰八村的主要經濟貿易交易中心。該村的主要經濟作物是大蒜。
村務公開
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情況等。

文化


看過電視連續劇《劉老根》的觀眾也許會注意到,劇中龍泉村裡的大部分村民都會吹拉彈唱,且技藝超凡,而開封市杞縣也有這樣一個村莊,它的名字叫白丘。3月中旬,記者赴杞縣白丘採訪時了解到:白丘有盤鼓隊、高蹺隊、腰鼓隊、舞獅隊、旱船隊10餘個,演藝人員達300多人。白丘隸屬平城鄉,人口1萬多人,是該縣集中居住人口最多的村莊。白丘藝人輩出。50歲以上的老人大都會舞獅子、跑旱船、踩高蹺、拉二胡或唱“白臉”、“黑臉”。農閑飯後,常有三五個人操起鑼鼓家什,吹吹打打在家門口唱起來;正干農活,鋤頭一放,就在田野里演起《老包鍘美》。近幾年,富裕起來的白丘人希望演藝隊伍正規化、節目表演現代化。他們在縣文化局的指導培訓下,先後組建了兩個盤鼓隊、兩個腰鼓隊和1個演唱隊。他們除了在本村自娛自樂,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外,還到縣城或其他鄉鎮參加開業慶典或遊藝演出。演唱隊自編自演的以計劃生育、尊老愛幼為題材的節目,深受群眾歡迎,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果。目前,參加白丘文藝表演的農民有300多人,年齡最小的僅6歲,年齡最大的近8旬。其中,有一家祖孫三代均在這個圈子內:劉心廣老爺子是盤鼓隊、舞獅隊的隊長兒媳楊秀敏副隊長,老奶奶是腰鼓隊的隊長兒媳楊秀敏副隊長;兒子劉廣站是抬花轎、跑旱船的隊長,兒媳、孫女敲盤鼓劉紹陽踩高蹺的隊長劉紹鵬副隊長。
白丘盤鼓隊
白丘盤鼓隊
修路
修路
修路
修路
修路
修路

古遺址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該村中心有解放前留下的人民食堂近日,杞縣文物普查對新發現一處人民公社時期的食堂舊址——白丘人民食堂舊址。該舊址位於杞縣平城鄉白丘村,村內十字路口東南角。建於1952年,現存房屋7間,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青磚白灰砌牆,灰色小布瓦覆頂,鋼筋木料混合梁架。食堂正門對西北方向,正門刻有“白丘人民食堂”字樣。該建築是杞縣目前發現唯一的人民公社時期食堂舊址,具有很重要的文物價值。在1958年5月5日舉行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基於儘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會議號召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此後,在全國各條戰線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到8月中旬,毛澤東在山東和當地負責人談到關於大辦人民公社的問題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當毛澤東的這一意見在報紙上發表后,一些地區相繼出現了聯鄉並社轉公社的熱潮。和以往運動以點帶面全面展開的經驗一樣,8月30日結束的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討論和通過了《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定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於是一個全國性的全民鍊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到9月底,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人民公社化,參加人民公社的農戶達總農戶的90.4%。這是“吃飯不要錢”的人民公社食堂“大鍋飯”產生的時代背景。然而,人民公社食堂違背了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社會現實,人民沒有吃飽,更沒有吃好。1961年5月中共中央北京工作會議,決定公共食堂辦不辦由農民自行決定。於是全國公社食堂一鬨而散。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
白丘大食堂
白丘大食堂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
毛時代遺跡6號——杞縣白丘人民食堂
白丘[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平城鄉下轄村]
白丘[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平城鄉下轄村]

交通


該村南距開杞公路5公里,道路為村委會自籌資金修建的柏油路,該村往東行3公里可到213省道,道路為村村通公路,往東道路為村村通公路,另有一條村委會自籌資金修建的水泥路,往西到村西頭為土路,主要為農耕使用,不到2000米,可以通往仇樓鎮西白丘村的公路,直接進入開杞公路。該村與開封市有直達公共汽車,每天1.5小時一班,另有早6點和早7點各一公共汽車直達開封。每天早4點30分有一班直達鄭州的公共汽車。該村與縣城通公交車,每半小時一班車。

社會


教育

一所初中。白西小學、白北小學、白南小學、白東小學、平城二中、一個幼兒園。

醫療衛生

該村有衛生所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