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熙

張萬熙

張萬熙(1920年4月20日~),男,作家,筆名墨人,江西省九江縣人。曾任報社主筆、總編輯、總經理、台灣省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1985年退休,任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副董事長。

1939年在《前線日報》發表第一篇作品。創作以詩與小說為主,早期寫詩記載八年抗戰期間炎黃子孫堅苦卓絕精神。長篇小說《紅塵》獲得新聞局著作金鼎獎及嘉新優良著作獎。

主要作品有《紅樓夢的寫作技巧》、《墨人自選集》、《花市》、《白雪青山》、《小園昨夜又東風》、《紅塵》、《大陸文學之旅》、《娑婆世界》等。

簡要介紹


江西省九江縣江洲鎮前埂人,1920出生,1938年做戰地記者,筆名墨人,1949去了台灣,后一直生活在台灣,199?時候回到江洲出資贊助過家族習譜,2003年曾回鄉祭祖,一生以家鄉名人陶淵明為榜樣,在台期間無時無刻不對家鄉和親人族人思念,是張氏家族近代史比較有名人物之一,傳統張氏,叔輩文人張述倫,張述常經常誇耀其文采,好朋友張萬豫,張萬鵬經常提及他。他的願望是希望落葉歸根,死後與祖人埋在一起,是個標準不忘祖的人。江洲是出過很多名人,來來往往只是一個過客,很多人出了名后從來不提及自已是江洲人,從不回鄉祭祖。所以這就是墨人能讓後人記住他的原因,也讓後人讀到他的文筆和考試考到他的文章激動不已。

生平介紹


墨人先生是個奇人,說他奇,可以舉出一串長長的理由,而這理由都像天山的寶石個個晶瑩剔透,稀少珍貴。
墨人先生是個文人,也是個武人。說他是文人,名不虛傳。他十九歲以文為生,寫新聞,寫詩歌,寫小說。做過記者、報紙主筆、總編輯。耕耘文壇六十年。而墨人先生又有過從軍的經歷。抗戰初期,他投筆從戎,用槍也用筆與日寇進行殊死的戰鬥,從江西到武漢,再到重慶,經歷過多次生死的考驗,使他的筆墨多了幾分豪邁與硝煙。
墨人先生是個俗人,也是個高人,他融儒、釋、道於一身,在中國的文化人中是少見的。他自小學習傳統儒家文化,十來歲時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唐詩宋詞、資治通鑒。墨人先生年輕時就信奉佛教,曾經拜廬山東林寺老僧為師。人到中年,又精心研習老莊哲學,佛道雙修。他不僅有信仰,而且身體力行,持佛五戒,堅持吃素,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墨人先生的文章像廬山的雲霧一樣充滿靈氣,高潔飄渺。
墨人先生是個名人,也是個平凡人。說他是名人,在當今海外華人作家中,也是數一數二的。1962年他的小說就與許多獲諾貝爾獎的作家一道入選《世界最佳小說選》。其後四十年,因他的文學成就,先後榮列英、美、印度、義大利、加拿大等國出版的《國際作家》、《國際詩人》、《世界名人》、《國際文學史》、《二十世紀二千位傑出人物》、《二十世紀五百位最有影響力的領袖》及大陸出版的《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二十多種名人傳記。英美多所大學授予墨人文學博士學位。墨人可以說是名滿天下,譽蓋五洲。但墨人先生常常說自己是個足不出戶的文學義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讀書與寫作。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正如此,墨人先生的書里才聞不到銅臭味,字裡行間洋溢著一股墨的清香。
墨人先生是個老人,也是個年青人。中國人喜歡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而墨人先生已經八十多了,進入中國人說的耄耋之年。一般文人作家年過六十最多七十就封筆,頤養天年了。而墨人六十歲后,就像二三十的年青人,充滿朝氣和活力。他的許多重要著作都是六十歲后寫的,像一百多萬字的大長篇《紅塵》。六十到八十歲的二十年間,他出版了近二十部著作,創造了文學史上的奇迹。什麼是活到老,學到老?什麼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墨人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註解,也詮釋了人的創造力是不受年齡制約的。看了墨人先生八十多歲晨練的照片,他身材敏捷,壓腿頭靠膝蓋,身體幾成一字;他下蹲開檔也成一字,讓人感嘆,這那像個八十多的老人,從背影看,就是個年青人。墨人所以能保持旺盛的創作能力,得益於他的長期鍛練,得益於他的佛道雙修,得益於他的人文情懷。他的書里也充滿了慈悲情懷,對大千世界的感恩與惜福。
墨人先生是個報人、詩人、小說家,也是學者教授,他是個全能的文人。他年青時出了部新詩,以詩人問世。人到中年,他又著力於小說創作,他的短篇小說出手不凡,入選《世界最佳小說選》。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白雪青山》、《滾滾長江》、《紅塵》、《娑婆世界》,有人把《紅塵》比為當代的《紅樓夢》。反響很大。晚年墨人又花大力氣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青睞唐詩宋詞,精心研讀,先後出版《全唐詩尋微探幽》、《全宋詩尋微探幽》、《全唐宋詞尋微探幽》。全唐詩有49000多首,全宋詩有三十四萬首,再加上唐五代詞和宋詞,要一一研讀,還有精選、評點,這是多麼大的工作量,需要多少精力,而這又是冷門活,用墨人先生的話說,是吃力不討好。完全是出於對中國文學的熱愛,對弘揚中國優秀文學藝術的動力才使墨人化幾年時間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墨人還寫作了《紅樓夢的寫作技巧》,點評紅樓夢,出版了《張本紅樓夢》,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好評。墨人先生還是個有名的教授,在台灣大學教書數十年,深得弟子和同行好評。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做出墨人這樣的成績就很榮幸了,像墨人這樣幾乎涉獵文學的所有領域(詩歌,既有新詩又有律詩;小說,散文,文學評論,既評詩又析文),其內容又覆蓋儒釋道,真箇是座罕見的文學百花園。墨人先生八十大壽時,同他所著的書合影,左邊的書堆到了肩膀,左邊的書過了膝蓋,這些書還不包括他的新聞著作,有關他的傳記。墨人先生是真的著作等身。
墨人先生的神奇是值得我這個鄉黨高興的,但最令我感動的是墨人先生對家鄉的情感。墨人先生是江西九江人,原名張萬熙。從小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廬山腳下,對這塊土地充滿了深深的眷戀。自1949年去台灣后,離開家鄉四十多年,故鄉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他的夢裡,他的詩歌小說里無不流露出對家鄉的讚美,他的小說《白雪青山》以廬山為背景,把廬山寫成了人間仙界。他的小說《滾滾長江》對祖國的母親河,對鄱陽湖工筆細描,九江城中甘棠湖水,陶淵明故里的柳樹,東林寺后的竹林,成了墨人筆下的人間勝景。墨人先生先後寫了十來首思鄉的詩歌,最感動我的是首《長相思》,可以與余光中的《鄉愁》相比。
憶江洲,夢江洲,夢見匡廬一片秋,長江日夜流。
桑枝柔,柳枝柔,甘棠湖水綠悠悠,相思到白頭。
好一個夢見匡廬一片秋,好一個相思到白頭,讀讀墨人,能深刻感受人生的美好,文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