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寺

江西省九江市東林寺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 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

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東林寺自建造以來,至2014年已有1600多年歷史,滄桑歷盡,屢廢屢興。

歷史沿革


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
東晉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光祿卿潯陽陶范為慧永法師建西林寺。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慧遠大師踐約來廬山擬偕慧永法師往廣東羅浮山潛修,途經潯陽,見廬山清靜足以息心,留住龍泉精舍,后移居西林。
太元九年(384年),桓伊任江州刺史,接受慧永提議,為慧遠建東林寺。
太元十一年(386年),東林寺建成,慧遠自此居東林寺。
太元十七年(392年),慧遠以禪經律藏多未俱,乃派遣弟子法凈、法領去西域求法,后取回不少梵本經典。七月二十八日,慧遠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共期往生西方,令劉遺民撰《發願文》。
曇摩流支來關中,慧遠派弟子致書祈請翻譯《十誦律》原未譯完部分。慧遠致書鳩摩羅什,問大乘要義,鳩摩羅什一一作答。
義熙六年(410年),罽賓禪師佛馱跋陀羅入廬山,受慧遠之請,譯出《修行方便禪經》,慧遠作序紹介讚揚。
義熙十二年(416年),慧遠在東林寺往生。潯陽太守阮侃為造墓,謝靈運造碑文,宗炳立碑寺門。
梁太清中(547—549年),重開甘露戒壇,襲用慧遠講《金光明經》於林間之傳戒法式。
隋開皇十二至十五年間(592--595年),天台宗智顗大師息跡東林,應寺僧之請,作書與晉王楊廣(即隋煬帝)請“永禁公私停泊”,以利僧聚靜修。楊廣如其請,付有司頒命執行。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游東林寺,並題“聰明泉”碑。
唐太和九年(835年),白居易以其文集六十卷藏於東林經藏中。其後復送文集后十卷及香山居士像於寺。
保大十二年(954年),敕建馱跋陀羅舍利塔,彭濱作記。其後南唐李主鑄鐵羅漢五百尊送東林寺,寺僧造閣以供奉之。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神宗詔升東林為禪寺,南昌太守王韶請常總為東林住持。
元豐三年(1080年),大畫家李公麟(號龍眠)為東林繪製《十八高賢圖》。
元豐七年(1084年),常總陪同大文學家蘇軾黃庭堅遊覽東林勝跡,蘇軾寫下《宿東林寺呈總禪師》絕句。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民族英雄岳飛駐屯九江,曾作詩贈東林慧海上人,敦囑慧海“重修蓮社”,以期他日來山終老。
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東林寺蓮宗善法堂主僧普度著《蓮宗寶鑒》十卷,未幾,奉旨刊版印行,流通中外。
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大哲學家王守仁(號陽明)游東林寺,賦七言古詩並書,其石刻嵌在三笑堂壁間。
光緒十五年(1889年),康有為游東林寺,見廚下雜置諸碑銘片斷,中有柳公權所書書殘碑,囑寺僧妥為保管。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東林寺諸建築大體修復。山門“東林寺”三大字,寺僧雲是康有為舊遊時所書。
民國四年(1915年),東林住持妙理重建文殊閣,並將彭祖年所贈《三笑圖》碑刻置於出木池旁。
民國二十三年(1934牛),江蘇沙建庵所輯《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初次刊印流通。同年冬,遠公影堂內壁嵌十八高石賢刻圖象。
1967年,東林寺罹“文革”浩劫,佛像、法器遭砸碎,明代《金剛經》銅塔遭拆除,作廢品變賣,僧眾四散,果一法師下放九峰墾殖場。
1978年,廬山管理局決定恢復東林寺,6月18日請果一法師返東林,重任主持。同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東林寺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作為全省第一個佛教聖地向國內外正式開放。
1983年,重建慧遠塔院及佛馱跋陀羅舍利塔。次年佛誕節,舉行兩塔開光大典,日本凈土宗訪華團多賀谷、鈴木信光一行蒞臨盛典,並奉贈《大正新修大藏經》。
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1984年,在海內外高僧大德和信眾的支持下重建大雄寶殿,一九八九年竣工。
1990年,東林寺舉行大雄寶殿落成慶典。
1990年,重建蓮池。同年十月一日,日中友好凈土宗協會理事長、佛教大學教授藤堂恭敬專程將原自東林引種之白蓮種子回饋祖庭。
1991年,東林寺舉行蓮花法會,慶祝祖庭中興,蓮池再現。
1992年6月1日,東林寺舉行蓮社重建落成慶典及廬山東林凈土宗文化研究會成立法會。
1993年2月28日,東林寺創辦的“江西佛學院”正式開學,果一方丈兼任院長。夏,舉辦“首屆廬山佛學院夏令營”。秋,重開甘露戒壇授千佛大戒。
1994春節,果一上人率兩序大眾發願建造四十八米的阿彌陀佛接引像。
1994年3月6日4時10分,果一上人往生。
1994年秋,傳印大和尚駐錫東林,升方丈座。
2003年9月,大安法師受傳印大和尚囑託,出任東林寺代方丈,全面主持東林寺各項工作。

地理位置


東林寺,位於廬山北麓,是中國佛教凈土宗發祥地,系東晉名僧慧遠於公元386年創建,為廬山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漢唐時成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唐代高僧鑒真曾至此,將東林教義攜入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慧遠為始祖。現寺內諸殿及聰明泉等名勝均已修復。

建築格局


廬山東林寺(圖3)
廬山東林寺(圖3)
東林寺凈土苑規劃伊始,便是以自然景觀控制性規劃為前提進行設計的。核心景觀大佛坐落的位置,整個苑區中軸線走向,主要建築規模、建築標高等都基本保持了原控制性規劃設計意向要求。
苑區建築採用中國古代山林建築群經典的空間層次布局方式,使整個東林凈土苑依山就勢,將中軸線規劃為山門殿(暨天王殿)、三聖殿、大雄寶殿、拜佛台、接引橋、大佛台等數個區域,精心規劃為三聖殿、拜佛台、大佛台等七個苑區。苑區空間開合有致,相得益彰。其間以鐘鼓樓、登山階梯、服務區等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既錯落又呼應的空間整體。朝禮之路由緩漸陡,其間有虹橋飛跨,銜山接路。至寬闊的禮佛台前。

主要景觀


山門前

山門前有凈土文化街,用作後勤服務、心理諮詢、國學傳播、素食文化等方面之用。山門殿區位於大佛苑區建築群中軸線南端,正殿為天王殿。

天王殿

廬山東林寺(圖4)
廬山東林寺(圖4)
天王殿與環廬山公路相鄰,設計用一座五進門石牌坊作為屏障,以之為苑區的南部邊界。經由牌坊有四重樹木、草坪台上排列八柱經幢,山門左右設置白象石雕。由烏頭門式影壁與山門,及山門前兩側附屬配殿,巧妙構成一個入口空間。中軸線兩側廂房後為入口區停車場。天王殿內供奉天冠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四大天王,形成第一景觀。

三聖殿

三聖殿區全長90米,以七寶蓮池為核心,左右配殿,主殿與連廊相接,形成一個略似故宮午門五鳳樓的設置格局。既寓意一個敞開雙臂接引的博大胸懷,又再現了盛唐凈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樓榭的繁盛景象。殿內供奉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之像。有凈土變壁畫,營造出一種置身西方佛國那歡快、欣悅的氛圍,是圍繞“接引”主題的加以詮釋與渲染。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區全長有180米,左右有配殿分兩個區域展開。一是以佛舍利塔為中心。周邊有連廊與過殿,塔中供奉佛的真身舍利,供信眾繞塔供養修行,瞻拜舍利,緬懷佛的功德,生起念佛的善根。二是大雄寶殿與配殿相連的區域。大殿為重檐廡殿,殿身深七間,平面為九間,是中軸線上規模最大的殿堂。大雄寶殿殿後直對登山台階,台階起伏延伸。其間設置亭台,既可駐足歇息,又可憑欄望遠,可獲於廬山之外方識其真面目之悅。

拜佛台

拜佛台位於登臨大佛階梯的中段,台中設置以供養為主題的雕塑,前可瞻仰大佛尊容,后可回望三聖殿、天王殿,台中主要為供養拜佛之用。
接引橋巧妙利用山體谷澗互為兩點支撐而就,橋體為拱形,如空中飛虹,橋欄雕塑與橋道體現“水火二河白道喻”。橋道為蓮華圖案,步步蓮華,趨向彼岸阿彌陀佛。橋下百鳥谷是飛禽棲息、百鳥偕鳴,共贊佛德。
過接引台,寓意到了極樂彼岸。橋頭有二菩薩迎接的石雕,腳下有黃金為地(銅路),周邊有模擬的七寶地,表明已徜徉在極樂地面上了。接下來是極樂路,欄板有凈土圖案,柱頭有極樂蓮華及迦陵頻伽等圖案。到盡頭有“故鄉風月”銅浮雕,沿左右環道上大佛台。

大佛台

大佛台是一簡潔而莊重的曼陀羅,主佛48米,蓮台6米,寶蓋81米。有兩層平台,第一層有1萬平米,四周長廊,須彌台有九品往生、十二光如來之石雕,背後有功德芳名石碑。第二層有6千平米,大佛安立處。大佛前有觀音、勢至,形成西方三聖接引的格局。第一層有一被接引的比丘於蓮台上長跪合掌禮佛銅雕。須彌座下有八大金剛護衛,二層大佛台漢白玉欄桿,氣象恢宏、莊嚴。
廬山東林寺(圖2)
廬山東林寺(圖2)
大佛台後有山頂平台,設置四十八願石柱,雕刻四十八大願,形成一巨大能量場。周邊長廊環繞,可供信眾禮佛修行禪觀所用。
大佛台下有七千平米的空間,用作凈土文化展覽館,展示凈土經論、凈土傳承、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念佛原理與感應、凈宗十三祖傳略、往生事例、凈土法門與中國文化的關聯等內容,令行人對凈土文化有一系統詳盡的了解。
佔地3300畝的東林寺凈土苑,主要以修學道場的概念來布局,除了在大佛朝禮區濃墨重彩地渲染出凈業行人對阿彌陀佛的虔信之外,其他修學區域力圖簡潔質樸。

出木池

出木池
出木池
傳說在東林建寺之初,慧遠大師為籌集木材而發愁。一日,遠公寐至夜半,夢中忽見一位自稱“廬山之神”的白須老人對遠公言道:“此處幽靜足以棲。”這天夜裡,天空雷電交加、風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時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湧出了許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遠大師的燃眉之急。這都是慧遠大師誠心鑒於天地,德行有感於神靈,故有此神助。後來,慧遠大師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為“神運殿”,湧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聰明泉

東林寺[江西省九江市東林寺]
東林寺[江西省九江市東林寺]
東林寺玉佛樓后,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聰明泉”。傳說東晉名將殷仲堪到東林寺拜訪慧遠大師,二人行至山腳,見有此處蒼松翠柏、泉水潺潺,便於此聽泉談《易》。殷將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慧遠大師指泉贊道:“將軍之辯,如此泉涌,君侯聰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聰明泉”。唐太宗曾手書“聰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亦有詩云:“一勺如瓊液,將愚擬聖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後人均刻碑留念。直到現在,許多到東林寺覽勝的遊客都要飲上一勺“聰明泉”水,寄託了人們追求智慧的美好願望。

遠公塔院

東林寺[江西省九江市東林寺]
東林寺[江西省九江市東林寺]
遠公塔院在東林寺西側,供奉有慧遠大師墓塔。慧遠大師,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人。出生於東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大師的家族是儒學世家,他幼而好學,瑋璋秀髮,博綜六經,尤好《老》、《庄》。東晉永和十年(354年),他21歲,本要與博通經學的范宣子共隱。由於南北戰爭,道路阻絕,南下未成。聽說道安法師在太行恆山傳教,便與弟一同前往。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毅然出家為僧。慧遠大師修行研佛,譯經著述,弘法講道,其學問人品為人稱讚,是佛教界公認的領袖。他建立了東林道場,與高僧、賢士123人結成白蓮社,精進念佛,發願往生西方,開中華凈宗一脈,被尊為凈宗初祖。慧遠大師圓寂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後人建塔供奉,是為“遠公塔院”,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故又稱“荔枝塔”。舊有塔院在清代已毀壞,塔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內有一棵“佛手樟”,相傳為慧遠大師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西林

西林千佛塔
西林千佛塔
廬山西林寺,坐落於廬山北麓,建於東晉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范創建。
初是沙門竺曇結庵草舍,死後慧永繼承師業。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自晉至唐一直鼎盛,元為兵焚,明修又毀,此後長期不復。現寺重修,廟宇宏敞,佛像高大,規模不亞當初,別緻莊嚴。廟中,原有一幅牆壁,蘇軾來游,看到壁前前人題詩甚多,頓時興起,索筆《題西林壁》,傳為千古佳詩。其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極具哲理。
東晉慧遠大師的同門師兄慧永法師住錫西林30年,慧遠大師初來廬山時曾居於此,后建寺於西林之東,故名東林寺。西林寺於公元731年由唐玄宗敕令重修,現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林寺后的西林塔,亦稱千佛塔,磚浮屠。唐玄宗敕建。明王鳴玉重修。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塔頂曾裂開,至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又自行癒合。塔高七層,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龕。
底層南北開門,正門向南。塔身向南每層門頂上皆有題額,底層至七層分別為千佛塔、羽室才、金剛、靈就來、無上法、聰雨花、無明藏。塔為空心塔,外狀崔巍,高聳峭立,為西林寺的標誌。

六朝松

東林寺[江西省九江市東林寺]
東林寺[江西省九江市東林寺]
六朝松(東晉)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虯枝盤結、樹影婆娑。傳說此松為慧遠大師親手所植,本名為“羅漢松”,因植於東晉,已有1600多年歷史,故稱“六朝松”,有人亦將它譽為“廬山第一松”。據傳此松頗具靈性,幾度枯榮皆與東林興衰息息相關:寺興樹則榮,寺衰樹則枯。如今又見六朝老松枝繁葉茂,當知中華國運紹隆,東林祖庭亦必道場再興。

佛事活動


十八高賢
慧遠法師、慧永法師、慧持法師、道生法師、曇順法師、僧睿法師、曇恆法師、道昞法師、曇詵法師、道敬法師、佛馱耶舍尊者、佛馱跋陀羅尊者、劉程之、張 野、周續之、張 詮、宗 炳、雷次宗。

剃度出家

性覺靈明,寂照真常,昔迷今悟露堂堂,三寶是慈航,一瓣心香,皈禮法中王。佛言:“若人以四事供養四天下滿中羅漢,盡於百年,不如有人一日一夜發心出家功德。”善男子善女人剃除鬚髮,出家入道,行六波羅蜜,學無量法門,度一切人,續佛慧命,令三寶不斷,其功德殊勝難量!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閉關念佛

閉關念佛於隋唐時頗為盛行,利益甚深。為實施凈化人心、提升道德、信願念佛,同登極樂之宗旨,成就凈業行人的法身慧命,東林祖庭在正常念佛修行的基礎上,增加10天、25天、49天、100天的閉關念佛實修活動,亦有比丘三年長期閉關的獨立關房。在閉關期間內,每天念佛十萬聲,為念佛同仁提供尅期取證的機會。

晝夜經行念佛

《佛說無量壽經¬》云:若人齋戒清凈,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間斷念佛,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令廣大凈業行人握持往生凈土之左券,東林寺常住定於每月12日組織進行一日一夜精進經行念佛共修。經行期間(24小時內)日中一食,嚴持八關齋戒,止語,不睡、不坐、不卧,只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念其他名號、經咒。

東林典故


白蓮結社

慧遠於東晉元興元年(402年)在廬山般若台之阿彌陀佛像前,與劉遺民等123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願,行持念佛三昧。這年,他67歲左右,這個結社之被稱為白蓮社是由於在山之東邊和西邊的池塘種了白蓮。參加結社的僧侶里,除了慧遠以外,還有意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賓國婆羅門種)、佛陀跋陀羅、慧睿、道恆(347--418),道敬(369-420),曇順(347-425),道昞(365-435)、曇詵(361-440),而且也有俗人身份的劉遺民(354-410)、張野(350-418)、周續之(377-423)、張詮(359-423)、宗炳(374-442)、雷次宗(386-448)等人。
慧遠在阿彌陀佛像前聚集著包括這18位名士和其他門徒共123人,祈禱在西方極樂世界再生,慧遠是凈土宗之創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備禪凈兩宗的修為。
對於他們修行的念佛三昧,慧遠在《念佛三昧詩集》序文里規定,“三昧是,把念頭集中到一處而變為寂靜的行為。”而且,“有很多種類的三昧,那個名稱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實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遠是般舟三昧,他說“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這樣的念佛三昧是根據支婁迦讖翻譯的《般舟三昧經》來的。
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進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譯《無量壽經》六次,在《般舟三昧經》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彌陀佛。此外,由於其師道安作凈土論鼓吹彌陀之思想,很讚賞凈土信仰,這一師承到了慧遠,成為純然的信仰中心的結社,但在慧遠以前可以代表實踐佛教的凈土教的中心的阿彌陀佛信仰,到了這個時代只是維持那個傳統而已。
像這樣白蓮社是值得注目的彌陀信仰運動,它基本上根據《般舟三昧經》之教說,他們用嚴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裡念了阿彌陀佛,實際上或者在夢裡見到阿彌陀佛,終歸願意離開因果輪迴的世界而居住到西方凈土。而且慧遠在《念佛三昧詩序》中說:整個三昧,那個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為了得到這個念佛三昧,他在般若台每天念佛六個小時而向西方凈土禮拜,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慧遠多麼懇切至誠地修行念佛。
他們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千遍,做了48拜,每天禮佛,白天3回,晚上3回,精勤而不懈怠,發願堅固。
這樣的白蓮結社滲透到了一般庶民男女之間,在佛教寺院每年從8月1日到7日舉行稱為白蓮會的盛大的法要式,中國社會普遍受到了慧遠凈土思想的影響。到了元、明時代,作為全社會的信仰流傳下來,開了中國凈土教的先河。這個凈土教之團體從一個方面可以說是佛教教團發展的一個形體,到了近代也常常有慧遠之遺風,稱為廬山流的念佛,把念佛和禪的一致當做宗旨,和曇鸞、道綽、善導大師等倡導的凈土教有點兒不一樣,但是作為中國凈土教之創始者,慧遠對後世凈土教徒的影響很大。(摘自《叢林》2000年第3期)

虎溪三笑

東晉時,著名的禪宗法師慧遠在廬山修行,三十餘年間,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從不越過虎溪。一日,詩人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兩人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相談甚歡。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號聲,但因為談得太熱烈,竟完全沒發覺。直到越過了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原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
“虎溪三笑”的故事雖經史學家證實為後人編造,但反映了儒、釋、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為歷代名士所欣賞。李白在《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就寫道:“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至今東林寺內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橋畔的石虎,都源出這則傳說。
明朝成化帝憲宗朱見深登基不久繪製的《一團和氣圖》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為題材,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乍看如同一人,細看實為一孺、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視而笑,構圖精巧。

旅遊貼士


門票

免收門票。

線路推薦

D1 北山公路-北山園門-小天池-望江亭-花徑-如琴湖-天橋-錦繡谷-仙人洞-大天池-蘆林湖-會址-東谷名人別墅-美廬-周恩來紀念室-牯嶺街;
D2 含鄱口-大口-植物園-五老峰-三疊泉。

乘車路線

1、在九江市火車站或市區乘坐的士前來東林寺,包車(不是打表計費)費用在35元左右,直接送到東林寺門口。如果來的人多的話,還是計程車划算又方便。
2、在九江火車站可乘坐101號公共汽車到十里大樓下車,轉乘十里大樓往通遠(或賽陽)方向的中巴(3元/人)到東林村路口,沿路前行1公里左右即到。
3、在九江汽車站下車后乘坐101路公共汽車到十里大樓下,其餘同2。
4、在廬山火車站,可包的士前來,費用25元左右。
5、自己帶車過來的話,注意沿途的路標,有些地方標記了東林寺的指示牌。如果是從九江到東林寺要從蓮花鎮走岔路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