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捷
國民黨陸軍中將
歷任國民黨第15軍團長,64師少將副師長等職。
1937年5月授予陸軍少將軍銜,並晉陞陸軍少將,時年33歲。
1943年接其父親擔任64師少將師長。
1946年起任15軍副軍長,整編15師副師長,同年率部參加全面內戰,並進攻豫東解放區。
1947年11月任整編15師中將師長,時年40歲。
1948年10月起又擔任第15軍中將軍長,後去台灣。
1949年後移居美國,曾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出有專著。
六十四師師長劉獻捷是豫西鞏縣人,上下級軍官及士兵絕大多數是豫西人,其高級將領也是本土人,因此他們上下同心,同仇敵愾,士氣非常高。與此同時,在一戰區主力部隊向西逃竄之時,5月7日下午2時,蔣鼎文卻電令15軍守洛陽城10-15天。10日下午,蔣介石又下了內容相似的命令:“若15軍固守洛陽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圍大軍增援洛陽。”在蔣介石保護嫡系、利用雜牌部隊抗敵的命令下,十五軍也不敢不死守洛陽。十五軍接受固守洛陽的任務后,立即對洛陽的布防進行研究。洛陽周圍原有陣地是按12個團的兵力構築的,而僅有7個團(15軍4個團,94師3個團),兵力嚴重不足。
無耐,只有把整個陣地劃分為西工、邙嶺、城廂3個地區加以固守。具體分配如下:一、94師擔任城廂區之守備,並另派一部隊佔領唐灣(即今塔灣)、東馬坡之前沿陣地;二、64師擔任西工區之守備,並派部隊部佔領興隆寨之前沿陣地;三、65師擔任邙嶺之守備,並另派一部佔領破陵冢、前後李村、蔣溝之前沿陣地。軍直屬炮兵營附野炮第3連在岳村、葛家嶺、上清官、庄王山、史家溝地區佔領陣地。炮兵的火力配備必須能向十里鋪、后海資(今朝陽鎮)、北陳庄、石碑凹、三山村、聶灣、安樂窩地區射擊,特彆強調要把主火力指向聶灣、車陡溝到三山村方面。各部隊接到命令立即行動,8日拂曉已全部到達新的防區,進入陣地,構築、加固工事,隨時準備戰鬥。日軍方面,望著眼前抱頭鼠竄、潰不成軍的幾十萬敗兵,日本指揮官根本沒有把這隻有區區1萬多雜牌軍防守的孤城放在眼裡。
日軍第12軍司令官內山中將指揮其大部主力繼續追殲西逃大軍。而坦克第三師團奉華北方面軍的命令,對洛陽實施第1次攻擊。5月11日,敵人首先向64師駐守的西工防區發動進攻,先後在下池、七里河、興隆寨、瞿家屯、小屯等地進行激烈戰鬥。經過兩天激戰,我守軍傷亡過重,兵員嚴重不足,但已起到了有效阻擊的作用。為了節約兵力,繼續戰鬥,12日晚上奉命撤離七里河,佔領新的陣地。日軍乘機進攻西關,但未能成功,雙方在城西角展開爭奪戰。在我守軍的英勇抵抗下,日軍被迫停止進攻,並撤出戰13日,敵人攻佔了周公廟。為瓦解守城官兵鬥志,敵人曾打算讓白馬寺和尚入城勸降,但和尚一身正氣,不為敵人所用。敵人又派城東富紳人城勸降,守城官兵大義凜然,嚴辭拒絕,並痛斥漢奸賣國求榮的無恥行徑。5月14日,敵第63師團奉命對洛陽實施第二次攻擊。日軍首先對洛陽進行全面封鎖,然後在坦克、飛機、大炮、騎兵的掩護和配合下,對洛陽的外圍陣地展開全面進攻。我守軍在放棄西工后,重新調整了64師與65師的防地。
64師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經苗溝、燒溝到城西北角關帝廟一線;65師主要防守邙嶺上望朝嶺、營庄、上清官、庄王山、萬洞一線。他們利用邙嶺的梯田斜坡、懸崖壕溝及各村民房,修成槍眼,用混凝土和磚石修築隱蔽火力點,以散兵壕和交通溝把各個火力點連接起來。在火力點外面架設鐵絲網,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15軍的兩個師憑藉這些半永久性工事追擊攻人,固守邙嶺,與敵逐村逐地進行爭奪,多次進行白刃格鬥,使日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給敵63師團長野副中將“於17日一舉攻佔洛陽”的狂妄野心以當頭一棒。5月22日午後,飛機給15軍投送蔣介石哿(20)日手令:“著仍固守洛陽,勿輕信謠言,至遲一星期,我必負責督飭陸空軍增援洛陽。”根據這一命令,15軍再次變更部署,除東、西車站放置有力一部據守陣地外,該軍主力全部撤人城內,與94師全力守衛城廂。城廂是洛陽的最後支撐點,也是洛陽保衛戰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便於守城,洛陽城外挖有寬約6米、深7米至8米的城壕,壕內引來流水,形成護城河。城內務街巷均挖有寬、深各2米的壕溝,其邊緣以麻袋、沙土或磚石堆積成高1.5米,寬1米的牆壘,隨時準備與敵軍展開巷戰。22日夜15軍撤人城內。次日,守軍對城內防區予以重新調整。94師守東半城、火車站與南北大街;64師守西門、西南隅、集道街、幸福街、古香巷和河洛中學後巷至南城巷;65師守西車站及西北隅。軍部設在義勇街,指揮所在寶城銀樓。5月23日,爭奪城廂的戰鬥全面展開。
敵炮兵在安樂窩、周公廟、西關、火柴公司、苗家溝、庄王山、上清官、葛家嶺、五里鋪、下園街等處,一齊向城內及東、西車站轟擊。一天之內向城內發炮約8000餘發。當日夜晚,敵人攻城兵力已增至3.5萬餘人,戰車400餘輛,野山重炮、機械炮120門,調動和運送彈藥共動用1000餘輛汽車。拂敵人,敵出動多架飛機飛抵洛陽上空,對城內轟炸、掃射、散發傳單,五六千步兵向我94師守衛的東半城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中午12時,日軍通過廣播和傳單向洛陽守軍勸降,但遭到拒絕。敵人著,敵傾全力對洛陽發動總攻擊。120門火炮向城內狂轟,炮彈如雨,暴霹的工事及房屋均被摧毀。敵兵在炮火的掩護下,其戰車300餘輛,分六路由西南城角、西門、西北城角、東北城角、東門、東南城角向城內猛攻。敵主力集中在西北城角和西南城角。午後3時,94師防守的東北城角和65師防守的西北城角同時被攻破。
4時,專署及復旦中學等處均發現敵人。5時,敵戰車經北大街進至十字街口,守軍各級指揮系統被逐段隔絕。在指揮中斷的情況下,守城官兵利用民房和牆壘與敵人展開巷戰,敵人海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日暮后,全城進入混戰狀態。經過一天6g激烈戰鬥,守軍傷亡慘重,在敵我力量懸殊,又無外援的惡劣情況下,已無法再堅持戰鬥。當夜軍部下令,命各部奪路出城,到洛陽城外集結待命。15日,未退出城的部分官兵在十多敵人街巷與敵血戰,終因人數太少,力戰不敵,洛陽終致淪陷。
據《15軍守備洛陽作戰概述》等材料記載,在保衛洛陽的整個戰鬥中,共俘虜敵軍官2人,士兵5人,斃傷敵人萬餘人,擊毀敵戰車60餘輛。15軍傷亡也極其嚴重,傷亡、失蹤官佐530餘人兵1.3萬餘人,突圍后在洛陽城外全軍僅收得官佐316人,士兵1775人。從日寇到達龍門,到25日洛陽淪陷為止,洛陽共堅守21天。廣大愛國官兵勇猛殺敵,視死如歸,譜寫了一曲民族抗戰的壯歌。而1944年的河南會戰、日軍以不到十萬之兵力擊潰了國民黨四十萬大軍,使河南全境淪為敵占區。洛陽守軍雖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而告失敗。但這與整個河南戰場一擊黨軍隊一觸即潰,望風而逃的大潰敗相比,猶似空谷足音,實在難能可貴。豫西淪陷后,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
劉獻捷在擔任整編15師副師長,師長期間后曾多次指揮部隊參加進攻山東解放區,未能有抗戰時期的輝煌,後來,他也覺得這樣下去沒有什麼意思,故在內戰的後期沒有建樹。
1948年12月,離開15軍軍長一職,由劉平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