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山竹子

藤黃科藤黃屬植物

徠嶺南山竹子,藤黃科,產於廣東、廣西。常綠喬木,高5-15米。

物種簡介


學名:嶺南山竹子
俗名:海南島山竹子,水竹果
拉丁名:carciniaoblongifoliaghamp.
科屬:藤黃科
利用率:種子35%
產地:廣東,廣西
科屬:藤黃科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5-15米,葉對生,薄革質,到卵狀矩圓形或倒披針形,頂端圓鈍,基部楔形,全緣,兩棉毛,花單性,橙色或淡,雄花成聚傘花序生於葉腋或枝頂,萼片4,花瓣4,雄蕊多數合生成肉質體,雌花單生無花梗,萼片4,花瓣4,子房卵圓形,無花柱,柱頭盾狀,漿果近球形,黃綠色,花期5月,果期10月。

近種區別


物種分類

種中文名:嶺南山竹子
種拉丁名:GarciniaoblongifoliaChamp.exBenth.
中國植物志:50(2):105
徠種別名:
地理分佈:產廣東、廣西。
毒性:果、樹皮有小毒。
屬中文名:藤黃屬
屬拉丁名:Garcinia
科中文名:藤黃科
科拉丁名:Guttiferae
本科概述:本科約50屬1300種,主產熱帶地區。我國約有7屬70餘種,主要分佈在東南至西南部。本科植物具有一定經濟價值,所含鞣質可提制栲膠,樹脂可供藥用。有毒植物主要在金絲桃屬(HypericumL.),該屬貫葉連翹等植物具有特異的光敏毒性,主要是由於含紅色熒光色素——金絲桃素(hypericin)(41—1),能使白色羊對光線過度敏感而引起炎症。國外產藤黃(GarciniamorellaDes)樹脂有毒,誤服大量可因脫水休克而死亡[2,3]。其他尚含揮髮油、皂素等成分。

栽培技術


嶺南山竹子山地造林應選在山腰以下較深厚肥沃的土壤,水濕條件也較好。造林前一般採用塊狀整地。宜用穴植造林,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35厘米,秋冬備耕整地,來年春夏3-5月造林。作為熱帶南亞熱帶多用途鄉土樹種。要注意防止病蟲害危害。最好不要營造純林。營造混交林才利於其健康生長。可與杉、松、木荷海南蒲桃等其它闊葉樹混交造林,混交比例為1:3(-4),並採用各樹種均勻間隔如三角形配置法。
每穴可施用基肥100-200克,初植密度2米×3米或3米×3米為宜。造林后的3年內,應每年除草鬆土1-2次,刈除植株周圍及株行間的所有雜草,對死亡株及時補植。每年施肥1次,在比較差的立地上,每年每公頃用N肥200-400千克,P肥60千克,K肥100千克,立地條件較好的林地可適量減少。對於混交林,應及時將影響嶺南山竹子生長的其它樹種進行修枝,以防過度遮蔭,適時撫育間伐是必要的。幼林鬱閉后,可伐除生長勢差、過度被遮或受病蟲害危害的植株,以保證林分健康。嶺南山竹子如作為果樹來經營需要控制株高和修枝。

主要價值


經濟

木材為散孔材,紋理直,結構細,材質稍軟,容重0.71克/立方厘米,不變形,材色一致,乾燥后稍開裂,不耐腐,易受變色菌侵染,可供建築,傢具,工藝品、器具等用材。果甜酸可食用。種子含油率達55%,油為不幹性油,比重0.929,折光率1.4690,皂化價216.95,碘價90.26,可供製皂或潤滑油,群眾多作點燈用。果皮樹皮含鞣質,可作栲膠原料。樹皮內層有一種黃色素,可作黃色顏料。

藥用

樹皮和果實入葯,治燒傷,燙傷和濕疹等。

園林

中國廣西的玉林,欽州等地,群眾作果樹栽培,適宜四旁和庭園綠化,或同其他樹種營造混交林。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在兩廣南部,廣西分佈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南寧、玉林、欽州地區和百色、梧州地區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