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祿豐古猿的結果 展開

祿豐古猿

古人類學名詞

祿豐古猿是發現於中國的人科森林古猿亞科的古猿化石。生存的地質時代為晚中新世,距今約800萬年前。

祿豐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雲南祿豐縣城北廟山坡石灰壩褐煤地層中,最早化石發現於1975年。

化石特徵


圖冊
圖冊
古猿化石計有:顱骨5個、下頜骨10個,顱骨破片6件、上、下頜破片41件,上、下齒列29件,單個牙齒650枚,指骨2根,祿豐古猿以及肩胛骨和鎖骨各一塊。祿豐古猿雌性個體顱骨的主要特徵是形態比較纖細,尺寸也較小。顳脊較弱,左右分離呈弧形,顱骨不具矢狀脊或極其微弱,枕外隆凸很小,面部比較窄眶上脊很弱,左右分開,其間隔有寬闊而凹的眉間區,顴骨淺,額蝶突較狹窄。犬齒小,犬齒軛不顯著,犬齒窩淺。祿豐古猿雄性標本顯示出與雌性的有較大差別,主要表現為它具有強烈突起的“V”字形的顳脊和矢狀嵴。面部短而寬,整個面部帶有向上翹起的上頜前部,顴弓明顯向外張開。犬齒大且明顯突出於齒列平面,出現顯著的犬齒軛。研究后認為祿豐古猿在形態上表現出同種性雙形的性質,它們是同一個種的雌雄個體,先訂為祿豐西瓦古猿(Sivapithecus lufengensis)。在1987年研究者認為祿豐西瓦古猿與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標本存在明顯的不同,把祿豐的標本修訂為祿豐古猿屬祿豐種(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它們可能是向南方古猿和非洲猿類方向進化的一種類型,或與之接近的類型。

科考成果


1975-1980年發現於雲南祿豐縣石灰壩煤場的第三紀褐煤地層內。經過多次的發掘,發現不少臘瑪古猿化石,包括一具殘頭骨、若干個頜骨和上百顆牙齒。其形態比臘瑪古猿進步,更接近於人類的早期形態。這種古猿化石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發現。與古猿化石共生的有三趾馬劍齒虎、無角犀、河豬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動物化石。化石所在地層的時代,為中新世的晚期或上新世的早期,距今約800萬年。

探秘


人類的進化紛繁複雜,爭論不一,學術界現今較為主流的觀點是“走出非洲”,即生活於非洲大陸的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約500萬年-150萬年前)是現代人類的祖先。
然而,在雲南大地卻有著一條比南方古猿更早且較為完整的古猿進化鏈條,業界將它命名為“祿豐古猿”。即祿豐古猿開遠種(1400萬年-1200萬年前)、祿豐古猿祿豐種(約800萬年前)、祿豐古猿保山種(約500萬年前)、祿豐古猿元謀種(約400萬年前),當前國際學術界對祿豐古猿持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祿豐古猿與現代人類沒有關係,僅僅是現代猿類的祖先,但另一種觀點認為,祿豐古猿是比南方古猿更早的人科成員,是人類的老祖宗。如果后一觀點得到更多證據支持,那麼以這一特定時限向前推演的話(祿豐古猿早於南方古猿),人類源於非洲的理論將被改寫。倘若更多的證據支持祿豐古猿就是比南方古猿還要早的人科成員,那麼,也許人類的起源就在中國,就在雲南。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雲南各地出土大量的古猿化石,一些學者對祿豐古猿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發現,祿豐古猿與西瓦古猿存在諸多相似之處,無非是祿豐古猿比西瓦古猿小了一號,於是認為,祿豐古猿其實就是雌性的西瓦古猿。很長一段時間,國際上都將祿豐古猿定位成西瓦古猿雌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