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勞分配規律

按勞分配規律

按勞分配規律是在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按照勞動者為社會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資料的客觀必然性。

概念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物,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是對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個原則對於調動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有重大作用。由於勞動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實際上是不平等的,這是一個“弊病”,但在社會主義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反對平均主義,選擇合適的按勞分配的形式。

規律


在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按照勞動者為社會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資料的客觀必然性。
按勞分配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按勞分配一詞,最初見於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J.F.布雷(1809~1895)1839年發表的《對勞動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一書。他主張“等量的勞動應該得到相等的報酬”,“凡是從事農業的人,亦將按勞取酬”。但是佈雷的按勞取酬思想是從公平和永恆的正義等道德觀念中推論得來的,他沒有考慮社會總產品中必要的扣除,也不承認勞動的差別,因而是空想的,是不能實現的。
K.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這是他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共產主義所代替,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必然要經歷從低級到高級的兩個階段,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從抽象道德觀念提出的公平分配等觀點之後,而提出來的科學論斷。馬克思1875年寫的 一書,集中地闡明了他的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理論。但是他沒有使用"按勞分配"這個詞。
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第一次使用按勞分配一詞的是列寧。列寧在1917年寫的《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一文中說:“人類從資本主義只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和按勞分配。”列寧在 中,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個人消費品分配原則概括為“不勞動者不得食”、“按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列寧還強調為了認真實現按勞分配,社會要對生產者的勞動量和消費量實行嚴格的統計和監督。
將按勞分配同各盡所能聯在一起作為社會主義公式的是斯大林。1931年,他在《和德國作家艾米爾·路德維希的談話》一文中說:“‘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公式,也就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的公式。”他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裡,人們得到的勞動報酬不是以他們的需要而是以他們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標準。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個人消費品分配原則社會主義制度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排除了憑藉對生產資料的佔有而佔有他人勞動的可能性。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個人的勞動表現為直接的社會勞動;他們所創造的產品是社會的產品。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社會總產品的所有者。但是,社會主義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脫胎出來的社會,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舊社會的痕迹。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社會產品還不夠豐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等舊的分工還沒有消除,勞動還是個人謀生的手段,人們的文化科學水平和思想覺悟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境界,因此,個人消費品還只能實行按勞分配。
在按勞分配原則下,每一個生產者完成了社會所需要的某一部分勞動以後,可以從消費品的社會儲存中領取相當於勞動量(作了各項扣除之後)的產品。
社會根據勞動者的勞動貢獻分配的產品,只是社會總產品中的一部分。社會總產品在對個人分配以前,首先要進行下列各項必要的扣除:①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②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③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社會後備基金或社會保障基金。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用作消費資料,在這部分中還要作如下扣除:①和生產沒有關係的一般管理費用;②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③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經過上述扣除之後的消費資料才在勞動者之間按勞動量進行分配。
按勞動量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勞動者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領回來。也就是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這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產生的勞動者的平等權利。這是擺脫了剝削的社會主義的平等權利。平等在於以同一的尺度──勞動來計量。但是這種平等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又是不平等的權利。每個勞動者的體力或智力是不同的,他們所贍養的家庭人口也是不等的,對於不同等的人使用同一的尺度,必然是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所得多些,也就是要富些,這就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馬克思說,這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頁)。社會主義國家都存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兩種形式,存在著商品生產,按勞分配還要採取勞動報酬這種貨幣形式。在國家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行政機關、合作社和其他集體經濟中,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勞動報酬形式。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都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份。在非社會主義經濟成份中不可能實行按勞分配。
按勞分配原則要求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要為社會工作,然後按自己提供的勞動量(經過扣除)領取個人消費品。在這裡,勞動是分配的前提。除了沒有勞動力的人以外,人人都必須參加勞動才能參與分配。這對於過去的剝削分子和懶漢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按勞分配原則要求嚴格按照勞動者為社會提供的勞動量分配,把個人物質利益同生產成果緊緊聯繫起來,從而鼓勵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加生產,提高效益。
按勞分配體現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結合。它促使勞動者勤奮勞動,積極鑽研,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增強勞動技能,為國家和集體創造更多的財富,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在社會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反對平均主義平均主義是小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想。在平均主義思潮影響下,干與不幹一樣,干好乾壞一樣,干多干少一樣,干快乾慢一樣。多勞不多得,勤勞者遭到打擊;少勞不少得,懶惰者受到鼓勵。平均主義使勞動報酬同勞動貢獻脫節,實質上是讓一部分人佔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其後果必然嚴重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導致他們不關心自己勞動的成果,不關心企業經營的好壞。最終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損害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平均主義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障礙,必須堅決克服。
實行按勞分配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促使社會主義經濟高速度發展,社會產品不斷豐富,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推動整個社會前進,為逐步過渡到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