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泰累爾

馬克斯·泰累爾

馬克斯·泰累爾,。1951年由於發現黃熱病疫苗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物生平


1899年1月30日,泰累爾出生於南非比勒陀利亞。他的父親阿諾德是英國旅居南非的一位勛爵,文化知識基礎相當深厚。他的母親艾瑪·芝第也頗有文化修養,在她親自擔任小泰累爾的啟蒙教師期間,已使泰累爾培養起十分強熱的求知慾和踏踏實實的學習精神。泰累爾在南非開普敦大學完成了早期的學業。
1922年,泰累爾遠渡重洋,到倫敦聖托馬斯醫院附屬醫學院深造,並於當年轉入倫敦熱帶醫學院進修。他很快被批推參加英國皇家外科醫師學會,並榮獲皇家內科醫師學會開業證書和熱帶醫學及衛生學博士學位。院方認為他是研究熱帶病的傑出人才,保薦他到著名的美國哈佛大學熱帶醫學系去工作。從1922年冬抵達波士頓到1930年加入洛克菲勒基金會這幾年,他先是在哈佛大學熱帶醫學系任助教,不久便提升為講師。他邊教學邊搞科研,寫出了不少學術論文,開始在醫學界嶄露頭角。豐富的醫學史知識使他堅信:黃熱病和其他一切疾病一樣不會是不治之症。1925年,一批美國科學家再次到西非去開展黃熱病調查工作,他也參加了這次調查。

研究成果


回到哈佛后,他通過多次對白鼠腦內注射和其他方式的注射,解剖觀察黃熱病病毒進入白鼠腦內之後所產生的變化,他查明了黃熱病病毒引起腦脊韶炎的病變過程。通過多次對恆河猴作皮下注射和腸胃外注射,解剖觀察黃熱病病毒進入猴體內之後的情形,泰累爾查明了黃熱病病毒進入猴和人體之後引發高燒、黃疽、出血等癥狀的過程和原因。他精確地測出了黃熱病病毒進入猴體或人體后各個階段的活動時間。從前李德曾假設,黃熱病病毒在人體內要有幾個星期的潛伏期,而泰累爾用實驗否定了這個假設。他調出,黃熱病的潛伏期平均為三晝夜十七小時,最短的是二晝夜二十二小時,最長的是六晝夜二小時;潛伏期長達十天的現象也偶爾出現過,但極其罕見。在潛伏期內,病毒總是向區域淋巴結聚集,大量增殖。三、四天後滲人血液,才開始為非作歹。在大量破壞血液,使思者發高燒之後,便侵入肝、脾、腎,心等內臟,使之發生病變,導致黃疽和出血。最後則襲擊骨髓、淋巴結,造成患者癱瘓。患者死亡大都發生在病毒損害其內髒的階段。
西非調查的結果,使泰累爾請楚地看到,西南非和南美廣大農村的情況和西歐北美城鎮的情況大不一樣,不能只依靠滅蚊運動來遏制黃熱病魔。城鎮地區有自來水設備,再加上一些消毒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殺滅蚊子。而廣大農村則不然。對於農村來說,最簡便有效的辦法是接種疫苗。所以,在西非調查結束后,泰累爾便立即開始了黃熱病疫苗的研製。
一開始泰累爾往自己身上注射病毒,但收效甚微。1930年,他應邀到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衛生部病毒實驗室,繼續研究黃熱病病理,同時繼續研製黃熱病疫苗。這時他已經知道,白鼠在腦內注射黃熱病病毒之後會得腦脊髓炎,但其心、腎、肝等內臟均不受損,而人和猴子得了黃熱病,其內臟卻會受到損害。他又發現黃熱病病毒經白鼠接種之後便發生變異。用皮下注射法把這種變異株注射結猴子,猴子體內就能產生對黃熱病的免疫力,它的內臟不會受損害。但如果把變異株注射給人,還會對人的腎臟產生不利影響,且毒性對人的神經系統危害也很大。
後來有人發現,將這種變異株同取自黃熱病後康復的人的血清混合,再注射給人,可以使人獲得大約6個月的黃熱病免疫力,人的內臟和神經系統也不受損害。問題是人的免疫血清不可能大量製取。經過多次試驗,泰累爾終於發現,組織培養法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製取大量合乎需要的疫苗菌株。黃熱病病毒在經過組織培養之後,其毒性大大降低,可以作為黃熱病疫苗來使用。但在試驗過程中,泰累爾曾遇到一個極大的難題;未發生變異的泛親性黃熱病病毒,在組織培養基中很難存活。直到1936年。他才發現在鼠胚胎粉碎組織的勻漿中培養,可以使末變異的黃熱病病毒存活。經與哈根、洛伊德、萊西·史密斯等人合作,並對黃熱病病毒作更進一步的研究之後,1937年用多次繼代移植方法使這種變異株在雞胚胎粉碎組織中繁殖起來。這是首個成功的黃熱病疫苗,後來被命名為17D黃熱病疫苗。
除了黃熱病疫苗,泰累爾對阿米巴痢疚、腦脊髓炎、日本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立克次體病、科羅拉多壁虱熱等疾病也有所研究。1972年8月11日,泰累爾逝世於美國紐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