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鳽
世界級最瀕危鳥類之一
海南鳽(學名:Gorsachius magnificus):體型和大小近似於鷺,是中型涉禽。為體長為54-56厘米,雌鳥較小。
主要棲息於亞熱帶高山密林中的山溝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隱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動和覓食。食性以小魚、蛙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是中國特產的鳥類,沒有亞種分化。在海南為留鳥,其他地方為夏候鳥或旅鳥。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為全世界30種最瀕危鳥類之一。因為極為罕見,海南鳽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
海南鳽
上體的羽毛為暗褐色,飛羽呈石板灰色,並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翅膀上的覆羽為暗褐色,具有少許白色的斑點。頦部、喉部和前頸為白色,中央有一條黑線直通到下喉部,頸部的兩側具有棕紅色的斑紋,前頸下部中央為暗紅褐色,兩邊為黑色,其餘下體均為白色,胸部及體側雜有灰粟色的斑紋。腋部的羽毛為葡萄褐色,還具有白色的中央紋。虹膜為黃色,腳為綠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40-605g;嘴峰♂62-65mm,♀58-64mm;翅♂288-302mm,♀302-308mm;尾♂107-121mm,♀120-125mm;跗蹠♂73-76mm,♀73-75mm。(註:♂雄性;♀雌性)
主要棲息於亞熱帶高山密林中的山溝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隱藏在密林中。活動於中低山(一般在海拔400米以下)和丘陵地帶森林附近的小河溪流、水庫和水稻田裡。
海南鳽部分留鳥,部分候鳥。它們一般白天隱藏,晚上出來活動,尤以晨昏活動最為頻繁,但繁殖育雛期間,有時白天也出來活動覓食。食性以小魚、蛙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在灘地上和淺水區覓食魚蝦、小螺和昆蟲等,在林中樹上營巢。
海南鳽是夜行性鳥類,白天隱於密林中,夜晚活動,主要捕食溪流或水庫中的小魚。一般在天黑前後(19:15-19:35)飛出去覓食,早晨天剛亮時(4:50-5:15)回樹上休息,除了育雛期,一般中途不回來,而是整夜在外覓食。出去覓食和回巢時間受天氣和人為干擾影響較大,有1-2小時的差別。至於覓食地點,據廣東始興車八嶺國家級保護區技術人員觀察,是在水質清澈、流速緩慢且水深20-50厘米的河流淺灘中,也會在農田曠野或水塘覓食。在青嶂山保護區,它主要在瀑布水庫周邊幾大片被淹廢棄的農田中覓食,有時也會飛離保護區到距巢3公里以外的農田、水塘等區域覓食。
跟普通夜鷺不同,海南鳽有些非常特殊的生活習性:一是不喜群居。大部分觀察到的海南鳽,都是一隻飛過,還未見過兩隻一起出外覓食的現象。同一晚有時雌、雄鳥都會外出覓食,但不會同時出去和回巢,有3-5分鐘的時間差。二是不喜鳴叫。不論在棲息地或築巢地都極難聽到海南鳽的鳴叫。它就像幽靈一樣,毫無聲息地飛來飛去,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雛鳥也只在孵化出殼后二十多天時在親鳥餵食時會大聲吵鬧,生長後期,乞食聲也變得越來越低沉、輕微,只在近巢樹下才聽得到。
海南鳽是中國特產的鳥類,沒有亞種分化。僅見於安徽霍山,廣西武鳴、隆安、瑤山、浙江杭州市、臨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陽,江西贛州市龍南縣九連山自然保護區,廣東英德,廣東南雄市主田鎮瀑布水庫和海南白沙、樂東、瓊中、五指山等地。其中在海南為留鳥,其他地方為夏候鳥或旅鳥。
海南鳽的築巢地,在廣西柳州,它選擇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中溪流邊的樹上築巢,在浙江千島湖,海南鳽也選擇在無人干擾的湖心小島上築巢,浙江千島湖是中國發現的最大海南鳽繁殖地。在海南鳽的繁殖期,它非常懼怕人類打擾,一有異常響動,便將脖子伸得老長,警惕地張望著。它的巢和其他鷺科鳥類相似,均以築巢地周圍常見的枯枝搭成淺盤狀,直徑約為40厘米。每窩卵為2-4枚。自親鳥築巢至雛鳥出飛,此鳥整個繁殖期約為4個月。
海南鳽是世界上公認的鳥類瀕危物種,因第一個模式標本於1899年采自海南島的五指山而得名。該鳥的形體和大小都近似鷺,嘴長、頸長、腳長,上體黑褐色,並具有白色斑點,眼後有一條白色條紋向後延伸至耳羽上方,以魚蝦、小螺、昆蟲為食。虎斑鳽晝伏夜出,從被人發現到失蹤,生活習性一直鮮為人知。由於虎斑鳽鳥極為稀少,因而被稱之為"神秘鳥"。
1929年,中山大學生物系的師生曾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的金秀大瑤山採集到該鳥的標本,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20世紀90年代以前惟一的紀錄。20世紀60年代初期,華南動物考察隊曾在海南作過多次調查,時間長達數年,也僅在中部山區採到了兩隻標本。此後一直再沒有關於該鳥蹤跡的報道。
這種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斑鳽再度被發現"的消息被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報道后,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1999年1月,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高育仁教授在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見到1隻海南鳽幼鳥的標本,感到十分驚喜,並立即在有關刊物發布這一重大消息,引起國內外鳥類專家的關注。同年7月,廣西大學周放教授在廣西上思縣鳳亭河庫區意外發現了這種鳥,推翻了“海南鳽滅絕”的觀點。
進入21世紀,許多世界知名鳥類學家紛紛進入保護區考察,多次發現海南鳽個體的活動,證實了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較有可能是該鳥殘存的唯一地區。後來,香港一個觀鳥組織在粵北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發現了2隻活體,這一消息又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2007年10月份,廣東南嶺一科研人員在給領導拍工作照時,意外的拍到了海南鳽的蹤跡。2007年8月10日,在黔東雷公山發現海南鳽的蹤跡,不僅是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新記錄,也是貴州鳥類的新記錄,對當地氣候環境和物種考察都極具意義。
2012年08月在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又有發現。這是該區第二年發現海南鳽。
2016年6月,浙江省淳安縣森林公安局日前根據群眾報告,救助了一隻海南鳽,這是時隔多年後千島湖區再次發現這種鳥類。淳安縣這次救助的是一隻健康的海南鳽幼鳥,體重0.7千克、體長53厘米。為科研需要,淳安縣林業部門在這隻海南鳽身上安裝了GPS追蹤器后,將其放歸自然。
2021年7月,湖南常德壺瓶山保護區成功救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鳽。
2021年9月1日,福建清流首次發現海南鳽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被列為瀕危種。
2021年2月1日,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海南鳽由國家二級升為國家一級。
首隻人工繁殖的雛鳥破殼而出
2009年5月3日,一隻海南鳽雛鳥在南寧動物園順利破殼而出,不僅標誌著世界上首例由人工飼養、人工孵化的海南鳽繁殖成功,還意味著這種被譽為“神秘鳥”的瀕危鳥類將逐漸被揭開神秘的面紗。5月7日世界首例人工繁殖海南鳽新聞發布會。6月1日,南寧動物園孵化的第二隻海南鳽破殼而出。
此外,在2009年,南寧動物園還得到了三隻海南鳽:
南寧動物園飼養員精心照料雛鳥
南寧動物園現有的海南鳽數量已達到8隻,超過柳州動物園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海南鳽種群,並有望在2010年進一步擴大種群規模。南寧動物園專家表示,希望通過對海南鳽進行養殖研究,人工培育出更多的海南鳽,逐步放歸大自然,讓海南鳽這個珍稀的物種得以延續下去。
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鄧贊文介紹說,這種鳥據記載是由英國人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在中國海南島發現的,長期以來僅在大英博物館里保存有一副標本,因為以後再也未能獲取到相關信息,故而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