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化
張平化
張平化(1907-2001),原名張楚材,出生於炎陵(原酃縣)石洲鄉。192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紅二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八路軍一二0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政委,東北聯軍政治部副主任,哈爾濱市委書記。
新中國成立后,張平化先後任武漢市委書記、湖北省委第二書記、中南局書記處書記,湖南省委第一書記、中南局書 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山西省委書記,湖南省委第二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國務院農委第一副主任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顧問。
他徠是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第十四次、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張平化生於湖南炎陵(原酃縣)石洲里村一個農民家庭,7歲起入本村私塾讀書。12歲入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讀書,讀書期間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在湖南省立三師27班畢業。
張平化 相關書籍
1928年初組織了第一次農民起義,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1928年4月,任共青團酃縣縣委書記、中共酃縣縣委宣傳部部長。1928年秋任中共酃縣縣委書記,領導組建農民武裝,在毛澤東領導下,創建、發展湘贛革命根據地。
1931年任酃縣游擊大隊黨代表,率隊開展游擊鬥爭。1932年夏任湘贛軍區第二軍分區政委。
1933年底任湘贛軍區紅軍學校第四分校政治部主任。1934年任湘贛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加了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同年8月隨紅六軍團西征,後任紅六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加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和反圍剿鬥爭。
1935年11月隨紅二軍團參加長征,任紅二軍團四師政治部主任、紅二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三十二軍政治部主任。長徵結束后,1936年11月任軍委步兵學校第一團政委。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一二O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隨部挺進晉西北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後任第一二O師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代政委。
1938年12月隨師主力東進冀中,參加鞏固和發展冀中抗日根據地的鬥爭。1940年返回晉西北後任第一二O師獨立二旅兼晉西北軍區二分區政委。1941年3月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2年5月任晉綏軍區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晉綏軍民反蠶食、反“掃蕩”,鞏固和發展晉綏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抗日戰爭勝利后被派往東北,1945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1945年12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滿分局常委,其間:1946年12月起任西滿分局民運部部長、蒙古工作部部長。曾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主任,西滿軍區政治部主任。1947年起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
張平化 (右二)
1977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78年12月至1979年2月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黨委副書記。1979年2月至1982年5月任國家農業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2年9月至1987年7月任中國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顧問。
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八大二次會議增選),第十屆、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二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祖父 | 張春榜 | 一直支持黨的鬥爭,被殘酷地殺害,刑前慷慨高呼:“共產黨萬歲!工農革命軍萬歲!”。 |
父親 | 張升朝 | 為革命犧牲 |
哥哥 | 張拱照 | 為革命犧牲 |
夫人 | 唐慕蘭 | |
兒子 | 張自全 | 1962年參軍入伍,後轉業回鄉當一名普通司機 |
女兒 | 張自芳 |
張平化同志是在井岡山革命鬥爭中鍛煉成長的堅強革命家。1926年6月,他參加北伐戰爭,在武漢初識毛澤東同志,聆聽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報告而受益終身。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后,他回到家鄉酃縣恢復農民協會,響應秋收起義,投身毛澤東、朱德同志領導的井岡山革命鬥爭,參加湘贛、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六軍團長征。他的家人踴躍投身革命,7位親人為革命英勇犧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他得到軍隊和地方工作的不斷錘鍊,成為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幹部。他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期間,穩妥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有力保證了哈爾濱各項工作的開展。
張平化同志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者。新中國成立后,張平化同志長期從事地方領導工作。1959年8月,他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他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加強黨的建設,推進經濟、文化建設,為湖南的繁榮昌盛、民族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努力貫徹執行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產得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他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他大力推行以包產、包工、包成本、超產獎勵“三包一獎”為內容的農村經濟改革;他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十分注重科學種田;他領導1975年湖南全面整頓工作,樹正氣、壓邪氣,使全省社會逐漸安定,經濟工作有較大幅度回升,出現了全面復甦的局面。
張平化故居
張平化故居是“炎陵縣學生德育實踐基地”,並已成為一處紅色旅遊景點,每年有數萬人次到此參觀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2011年,張平化故居即“中共酃縣縣委機關舊址”,成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平化同志的兒子張自為回憶起父親說: “父親是一位嚴父,也是一位慈父。”他說,當他還在少年時期,父親便教導他生活上向工農子弟看齊,不搞特殊化。
1954年做了張平化的警衛員張官華在回憶起老首長時說,張官華提的最多的,就是“親民愛民”。張官華說,當年平化書記每次下鄉視察,臨回來時總是提醒看看有沒有當地送的土特產,如果有,馬上退回。當時實行糧食供給定量制,每次下鄉,張平化同志總是把自己的那份分給司機和身邊的工作人員。
1965年華國鋒與張平化
2001年張平化逝世后,《長江日報》刊文稱,張平化是我黨早期參加革命的老幹部、老紅軍,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論修養和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尤其是他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廣胸懷和樸實嚴謹、親切隨和的風度,以身作則的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更是教育了一代人。在他領導下工作過的幹部,至今都深切懷念他,將他奉為楷模。
徠2007年,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在紀念張平化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評價指出,張平化同志是頗具理論素養和寬廣革命胸懷的優秀黨員幹部。在長期的領導工作中,他始終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倡的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作風。他胸懷寬廣,待人真誠,善於識別人才,敢於大膽使用、合理安排人才,努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他勇於批評與自我批評,表現出一位革命者的坦蕩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