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根據地
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冀中,就是指河北中部。1937年10月14日,東北軍第五十三軍第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晉縣誓師抗日,改稱人民自衛軍,與孟慶山領導的河北游擊軍等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游擊戰爭,至1938年4月,相繼建立了38個縣的抗日政權。1938年5月3日,冀中軍區成立。
至此,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起平津、南至滄(縣)石(家莊)路之間的冀中根據地初步建立起來,並成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42年“五一”大掃蕩后被破壞。1944年中央決定恢復冀中根據地和黨委,任命林鐵為冀中根據地黨委書記,冀中軍區政委,楊成武為冀中軍區司令員,羅玉川為行署主任。冀中根據地存在到1949年7月河北省委成立,原冀中根據地書記林鐵任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孫毅為河北省軍區司令員。
1938年5月3日,冀中軍區成立。1937年10月14日,東北軍第五十三軍第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晉縣誓師抗日,改稱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等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游擊戰爭,至1938年4月,相繼建立了38個縣的抗日政權。至此,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起平津、南至滄(縣)石(家莊)路之間的冀中根據地初步建立起來,並成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8年4月1日,成立了冀中行政公署,呂正操任主任。21日,冀中共產黨在安平縣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確定冀中省委改為冀中區黨委,由黃敬任書記;5月4日,成立冀中軍區。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由呂正操任縱隊和軍區司令員。
戰鬥的場面
到1940年底,晉察冀根據地發展壯大為晉察冀、冀中、冀熱察三個戰略區,成為擁有1500餘萬人口的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正是有了在冀中等平原地區發展游擊戰爭的初步嘗試中取得的成功經驗,使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華北日軍主力南下進攻徐州、華北兵力空虛的形勢下,有可能果斷地作出向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大量發展游擊戰爭的重大決策。它屬於晉察冀根據地,為我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