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報,漢語常用字,讀音bào,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傳達,告知:報告;引申含義為回答:報答。

報的常用組詞為報恩。包含報的常用成語為惡有惡報。

基本釋義


報(報)bào(ㄅㄠˋ)
1.傳達,告知:報告。報喜。報捷。報考。報請(用書面報告向上級請示)。報廢。
2.傳達消息和言論的文件、信號或出版物:簡報(文字較短、內容簡略的書面報告,印發給有關部門)。電報。情報。晚報。畫報。報端。
3.回答:報答。報恩。報仇。報國(報效祖國)。報酬。
4.由於做了壞事而受到懲罰:報應。
UNICODE
報字UNICODE編碼U+62A5,10進位: 25253,UTF-32: 000062A5,UTF-8: E6 8A A5。
報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漢英互譯
newspaper、report、reply、requite
造字法
會意
English
report, tell, announce

詳細釋義


◎報
報 bào
〈動〉
1. (會意。從帇,從阜,金文字形,左邊象刑具形,即“帇( 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讀 fǔ。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義:斷獄,判決罪人)
2. 同本義 [judge]
辟報故不窮審。——《漢書·胡建傳》
報囚。——《後漢書·魯恭傳》。注:“謂奏請報決也。”
報而罪之。——《韓非子·五蠹》
3. 又
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4.又如:報囚(判決囚犯);報當(判罪)
5. 報答,報酬 [recompense;repay]
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出師表
欲略上報。——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6. 又如:報本(報答;回報);報稱(報答恩德);報命(報答恩情;執行命令);報捐(捐錢買官);報塞(報答;報效);報謝(報答;答謝)
7. 報告,答覆 [report]
列子行泣報 壺子。——《淮南子·精神》
荀息操璧牽馬而報。——《呂氏春秋·權勛》
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請為張唐先報 趙。——《戰國策·秦策五》
求人可使報秦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日晌午,諜報敵騎至。——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具以沛公言報 項王。——《史記·項羽本記》
8. 又如:報錄人(專門向升了官或考中了科的人家裡送喜報的人);報辜(報案狀子);報喜;報數;報春(報告春天的到來)
9. 祭祀 [sacrifice]。如:報歲(每年收穫后祭神);報賽(祭祀神靈,答謝保佑)
10. 報復 [avenge]
睚眥之怨必報。——《史記·范雎傳》
日夜思欲報楚王。—— 晉· 干寶《搜神記》
欲求報其父仇。——《史記·魏公子列傳》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漢· 賈誼《過秦論》
11. 又如:報恨(報仇雪恨);報雪(報仇雪恨);報怨(埋怨;抱怨)
12. 詳細申報 [需要納稅的財產] [declare]。如:報稅;報關
13. 批複 [give an official,written reply to a subordinate body]。如:報可,報允(批複照準;許可)
14. 通“赴”( fù)。奔赴 [go to]
毋拔來,毋報往。——《禮記·少儀》
報葬者報虞。——《禮記·喪服小記》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5. 報應 [nemesis]
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莊子·列禦寇》
前後造業後人報,如是我聞佛亦狂。——董必武《和葉參謀長過五台山》
詞性變化
◎報
報 bào
〈名〉
1. 報紙 [newspaper]。如:報房(發送邸報、書信的處所);報丁(賣報的人);報差(送報的人);晨報;晚報;日報
2. 文字報道或牆報 [bulletin;report]。如:戰報;海報;黑板報;大字報;喜報
3.刊物 [periodical;journal]。如:學報;科學通報
4. 電報 [telegram]。如:發報;送報員;發報機
5. 傳達消息的文件或信號 [information;report]
而抄捕南海館之報(消息)忽至。——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6. 又如:情報;警報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幸部】博號切(bào)
當罪人也。從㚔從。,服罪也。【譯文:判決罪人。由㚔、會意。適合其罪來定刑。】
說文解字注
當辠(罪)人也。
司馬彪百官志曰:廷尉掌平獄,奏當所應。凡郡國讞疑罪,皆處當以報。《史記·張釋之列傳》曰: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又曰:廷尉當。是也。又路溫舒上書曰:奏當之成。司馬貞引崔浩雲。當謂處其罪也。按當者,漢人語。報,亦漢人語。漢書張湯傳曰:訊鞫論報。蘇林注蘇建傳曰:報,論也。斷獄為報,是則處分其罪以上聞曰奏當,亦曰報也。引申為報白,為報復。又叚(假)為赴疾之赴。見少儀、喪服小記。今俗雲急報是也。
從㚔從
會意。博號切。古音在三部。今隷(隸)作報。
?,
逗。
服辠也。
見又部,音服。治也。小徐作㞋,音展,誤甚。此說從之意。以今字今言通之也。

康熙字典

《唐韻》博耗切。《集韻》《韻會》博號切,竝(並)保去聲。復也,酬也,答也。《詩·鄭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禮·郊特牲》:報本反始。註:謝其恩之謂報,歸其功之謂反。《史記·范睢傳》:睚睚之怨必報。
又告也。《前漢·吳王傳》:無文書,口報。《天寶遺事》:新進士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
又猶合也。《禮·喪服小記》:下殤小功帶澡麻,不絕本,詘而反以報之。
又論囚曰報。《前漢·張湯傳》:爰書論訊鞫報。
又下婬上曰報。《左傳·宣三年》:鄭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媯。註:鄭子,文公叔父子儀也。《漢律》:婬季父之妻曰報。
又與赴通。《禮·喪服小記》:報葬者報虞。註:報,讀為赴,急疾之義。虞以安神,不可緩也。
本作。
廣韻
報吿,下婬曰報。博耗切。一。
報
報
報
《說文解字》書影《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寫


書寫提示

①“扌”窄“”寬,頂部“扌”高,底部左右旁齊平。
②“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
③豎在豎中線;“又”,㇇的橫段在橫中線;捺的捺腳超出上部。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書法圖來源)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 粵語:bou3
◎潮州話:bo3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puːɡs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博耗去聲一等開口去三十七號pɑupɑupɑupɑupɑupɑupawbao4pauhpaw報吿下[媱/婬]曰報博耗切一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ꡎꡓbawpaw去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蕭豪開一蕭豪去聲開口呼pɑu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布恔十三效去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十二孤古故陰去同上(報答報告報復又報木又走報復)

字源演變


演變流程圖
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左邊是一個刑具(㚔 niè,手銬的象形),右側是(fú,“服”的古字),是個面朝左跪著的人,后側有一隻手。三相會意,表示一個犯人的雙手被刑具鎖住,另一個人用手從後面將犯人制服,表示制服犯人使之服罪。本義為制服、判決罪人。
甲骨文字形有人釋為“執”字的繁構;但多數學者釋為“報”字。釋為“報”字可有兩種分析方式,其一是左邊為雙手戴著刑具跪地的人(即“執”字),右邊是按人的手;其二是從“㚔”(niè)、從“”, “”亦聲。甲骨文另有“”字,習見,指一種常被用為祭牲的罪奴。從形音義關係看, “報”、“”本應是一字的繁簡兩種寫法,且可與“俘” “服” “伏”等的形音義相關聯。金文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左“㚔”、右“”已基本成型。隸書左邊的“㚔”變為“幸”,以後字形變化不大。簡化的“報”源於漢代草書,將繁體左側的“幸”改為“扌”,寫作“報”。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報到、報答、報道、報紙、報告、捷報、報館、報銷、報警、報償

相關成語

拔來報往、崇德報功、惡有惡報、恩將仇報、官報私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