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清泉岩的結果 展開

清泉岩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清泉岩

徠清泉岩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大南坂農場下樓村。據《漳浦縣誌》記載:清泉岩在下布梁山之半。由庵西行,半有巨石架空,泉從石中出,清冽,故名。清泉岩上鐫於南宋或明代前期的摩崖石刻甚多,有“蓬萊深處”、“蟠桃塢”、“茂林修竹”、“登臨駐節”、“清泉洞”、“覺岸”等。

簡介


梁山從平和縣五寨鄉向漳浦縣境內延伸一百多華里,東段北坡距漳浦縣城最近處僅十多華里,那裡有清泉寺,俗稱清泉岩,由於風光幽美,距城近,遊人絡繹不絕。
清泉岩以有甘冽的清泉得名,佛寺始建於宋代,元代坍廢,明成化年間僧伯成復建小庵,嘉靖進士陳梧歷任廣東僉事等官歸休后,於萬曆元年重建清泉寺,在那裡隱居,自號“清泉主人”,而以僧智山住持。他於萬曆元年將據傳為印度僧人所寫的狂草《般若波羅波密多心經》(簡稱心經)摹刻於寺前不遠處一塊天然巨石上,以字體奇特狂放而備受關注。翌年又將他的詩作《清泉招隱八首》鐫於另一處岩壁上,詩書俱佳,為遊人所駐足欣賞。
清泉岩的早期摩岩石刻或鐫於宋,時代無從稽考。由於都是渾厚的楷書陰刻,字跡又大,每幅三字或四字,橫長都達250厘米左右,上下寬80至140厘米,所以歷久而不風化。康熙《漳浦縣誌》說:“好事者著為八景,有蟠桃塢、說夢台諸勝”,但沒有記載八景全稱,而“蟠桃塢”為大字石刻之一,所以一般認為,那些大字石刻漸隔塵寰、蓬萊深處、九鯉飛躍、蟠桃塢、茂林修竹、清泉洞等都是八景名稱之一,但卻不全,明顯的是缺“說夢台”一景的景名石刻。康熙縣誌說“其有壘石為室,匾曰丹霞洞天”可能也是一景,今該石室已不存在。乾隆《漳州府志》記載“乾隆大學士蔡新在清泉岩建二書室”,現也不存遺址。只有一處石壁上鐫“覺岸”兩大字,上部正中攜“乾隆御筆”篆印,下面鐫“贈臣蔡新”字樣,可見原是乾隆皇帝手書贈給蔡新的橫幅,蔡新將其摹刻在這裡。也許這石壁原來就是蔡新所建書室的後壁,後來書室坍廢,而石壁上鐫字至今完好。旁有“登臨駐節”石刻,是乾隆間為大學士蔡新至此登臨而鐫。

蔡新


蔡新家族聚居清泉岩下的下布社,與清泉岩有密切關係。下布開基祖蔡而煜,是縣城西門外西湖村官家子弟,曾祖蔡大壯,明嘉靖二十八年舉人,曾任湖南寧鄉知縣,祖父蔡宗禹,明萬曆二十九年進士,任過刑部主事,父蔡一橙,萬曆三十四年舉人,大哥蔡而,清順治十一年進士,任湖南桐柏知縣,二哥蔡而烷,順治九年進士,任山東東昌府推官。時逢“三藩之亂”,漳浦一帶是清軍、耿精忠鄭經三方混戰的地區。為避亂,蔡而煜舉家遷居下布,清泉岩成為他子孫的讀書處,從此,蔡家與清泉岩結下不解之緣。
蔡而煜之孫(蔡璧的長子)蔡世遠於康熙四十八年登進士第,雍正年間官至禮部侍郎,其子長漢、長沄、觀瀾都外出任官,留第四子長融,第五子長汭在家。世遠的堂侄(而煜第四子祚熹之孫,衍蹲之子)蔡新於乾隆元年登進士第,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其兄蔡溎,也於乾隆十年登進士第,為翰林庶吉士,為使蔡新安心仕途,他回鄉侍母,終生不出。蔡世遠的侄兒(孚遠之子)蔡雲從於乾隆七年登進士第,任過翰林編修,也為侍母而回鄉家居。這幾位居鄉文士在鄉間具有較高名望,他們關心清泉岩,與寺中和尚時常過往,值住持僧衍謙退休,要將寺田三石二斗五升種(相當於二十多畝)移交繼任住持的徒弟來舟掌管,特請其中三位來鑒證,由蔡 撰寫《清泉岩傳燈遺產記》記述這事,並列明寺田地址、四至、面積,鐫刻成碑,立於寺前。這是清泉岩僅有的一座碑記,今尚存。

革命文物


徠清泉岩還是一處革命文物。20世紀30年代,紅軍游擊隊在這一帶活動,1937年“7·7”盧溝橋事變燃起全面抗日的烽火,國民黨157師以合作抗日為名收編紅三團,而於當年7月13日將其在漳浦體育場繳械,部分指戰員跑到清泉岩,重整隊伍,后編入新四軍,開赴皖南抗日前線。解放后,清泉岩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立碑為記。
清泉岩山上有一個隱蔽石室,住過紅軍游擊隊,也曾作為軍用物資儲藏處,稱“紅軍洞”,今也成為一處景觀。
清泉岩[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清泉岩]
清泉岩[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清泉岩]

別有天


清泉岩附近有“別有天”佳景,是下布開基祖蔡而煜所辟,子孫擴建的別墅,稱“別有天”。現人工建築已無存,僅存石洞和其他自然景觀及摩崖石刻“鳶飛魚躍”、“砭俗”、“石室”3處。洞入口處是兩塊巨石夾峙清潭,巨石的頂部將清潭覆蓋,而潭口敞開。潭水瀾漪瀠回,群魚遊戲其間。陰天洞內光線暗淡,潭中似有物若隱若現,“疑為龍,故名蟄龍潭”。潭的上方五六十步處為峭壁嶄岩,岩右有石突起,上面既廣且平,蔡而煜未建亭,預名夾流亭。夾流亭南二十多步處建戴石閣,坐在閣中可眺望縣城及鄉村風光。戴石閣之東有瀑布,下面沖成石井,深不可測。石井西有噴泉,下為噴珠池,左方有琉璃洞。蔡而煜之孫蔡世遠作《別有天記》(載乾隆《漳州府志》),說“蟄龍潭至琉璃洞約八九百步,其中閣一,洞二,小池一,池連洞者三,石似門者三,泉滴於石不絕若線者一,石壁砧 戴草者二,游必半日方竟。”乾隆《漳州府志》載:“蔡世遠之子長汭及孫本林就該自然景觀築書屋,命名為水石居,有樓,有亭,重軒曲徑,花木交蔭,稱勝境。”那些樓、亭、軒至民國初年尚存,被訛傳為蔡新“六公子”的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