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峪村

孟家峪村

孟家峪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北5公里處,東與張家窪街道辦事處西白龍村隔河相望,西與方下鎮耿公清、孟公清村為鄰,南與本處古石溝村緊連,北和張家窪街道辦事處高家窪村相接。186戶,568口人,耕地面積540畝。

歷史沿革


據村碑記載,清初孟姓由大洛庄遷此建村,因址在嶺峪中,冠以姓氏,故名孟家峪。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倉山保·孟家峪”。1941年至1951年,該村一直隸屬於礦山區;1958年3月至1981年隸屬於礦山人民公社;1982年隸屬城關鎮;1984年3月隸屬萊城街道辦事處;1985年11月該村與古石溝、藺家莊三村曾劃歸張家窪鎮;1986年6月又劃歸城區辦事處;1993年屬萊城區街道辦事處曹村管區;自2001年起,屬鳳城街道辦事處管轄。

經濟生活


村民過去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穀子、地瓜為主。現在村民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有的地種上了蔬菜,栽上了姜,有的地塊還建起了果園,綜合效益也越來越高。該村地勢條件很適合儲存薯類和生薑,近幾年不僅本村人新打了不少姜井,外村人也托親借友到這裡穿井儲姜,現在挖在各處的姜井子、地瓜井子已不下200來眼。
“孟家峪子古石溝,盛產果子(花生)和芋頭(地瓜)”的順口溜,從前在十里八鄉廣為流傳。而今,花生和地瓜不再是村裡的優勢作物,種姜種菜倒成了農民首選的致富項目。
該村土地大小、好壞差異很大,有許多因地形地貌而叫起的有趣地名,如北窪、東窪、十字路、大堰、小溝、蠍子溝、老牛溝、窩拉頭、西溝底子、雞食渣子、望窮樓、石榴園、柳行等。北窪、東窪和石榴園是村裡土質較好的地塊。
都說孟家峪村是風水寶地,以前按舊風俗來此選墳地的不少,不僅有本村的老林、少亡林等,還有鞠家林、亓家林、耿家林、於家林、高家林、白家林等外村、外姓人的墳地。當然,老祖宗過下的這片土地,過去並沒給這兒的人們帶來多大福份,真正使老少爺們過上好日子,還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過去孟家峪村“窮”得出名,村裡的荒嶺薄地多,水澆條件差,糧食打的少,日子很緊巴,所以外村姑娘一般都不願意往這裡嫁,以至於村裡的光棍漢不少。而今的孟家峪村人靠黨的好政策走上了富裕路,在家種地的不缺糧錢,外出務工經商的收入更高。村裡已有多數戶住上了前出廈的新瓦房,用上了高檔傢具,看上了電視,聽上了音響,安裝了電話,用上了手機,小夥子找媳婦再不用犯愁了。在萊城干民營企業的孟慶強是村裡第一個買上汽車的年輕人。
過去這兒交通條件一直不太好,村裡原有條老公路從村中穿過,雖不很寬,但當時汽車曾來往不斷,是今萊口線向西通到趙莊礦區的一條主要通道,后因從別處修了道路,這段路運行兩年多便不再使用。村東現有的一條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鐵路,寬近10米、平均高約3米的路基,如一道天然屏障掩護著村莊。鐵路上兩個橋洞子和一個過道是人們西去東來的出入口,這條火車道當時是為拉運萊鋼、趙莊鐵礦所產礦石而修的專用線。到70年代末,因趙莊礦停產不再通車而逐步報廢。現在,該村與外界聯繫的主要通道,是從村西村北而過的西外環路,修建在該村東北方向的“玉龍大橋”,是西外環路上一座最大最高的橋樑。
孟家峪村旁有一條彎彎的小河,日夜流水嘩嘩,岸邊栽植的白楊樹、柳樹等長勢茂盛。自70年代初,孟家峪村的人們就先後在這條河邊打過好幾眼機井,建過多處揚水站。歷屆村幹部帶領村民架電、修水利、埋設暗管、修築明渠,把水一直抽到了西嶺頂上,使大片旱地變成了水澆田,從此結束了“肩挑人抬擰倒罐,吃糧多少全靠天”的歷史。住在村子西北部的村民,房屋大都建在沙嶺崗子上,蓋房打地基很省勁且十分牢固,只是過去吃水較難,井很深,一般不下10多米深,全村也僅有四、五眼甜水井。現在好了,不少人在自家院里挖了水井或打了壓水井,有的還用上了小潛水泵,吃水問題基本解決。
該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以前村裡曾開過粉坊、磨麵坊,養過蠶繭,但最終都未成氣候。70年代初,村裡人曾以從趙莊鐵礦倒棄埋沒的廢渣土石中扒、撿鐵石為副業,后又靠派勞力給馬庄鐵礦和趙莊鐵礦干零活,使集體和農戶增加了一定收入。農戶中則有不少有經濟頭腦的人,孟憲眾是織粗布能手。村裡的饅頭坊有三四個,孟憲紅、孟憲輝、孟憲愛、孟慶成等人都是村裡蒸饅頭的好手。孟憲富、孟憲來等也是村裡公認的“經濟能人”。在萊城干民營企業的孟慶強,是村裡第一個買上汽車的人。
1972年村裡專門聘請來編條貨的老師,當時四個生產隊各派一人參加學習,后通過以師帶徒,村裡用紫穗槐、白蠟條編糞簍、抬筐、提籃等一時盛行,除己使用外,還拿到集市上賣錢。村裡還有幾個手藝不錯的泥瓦匠和木匠,除在本村幹活外,還常被外村人請去做工。

人文歷史


孟家峪是典型的“父母庄”,到目前為止,除幾個上門女婿外,男性村民中還無一個雜姓,且基本都嚴格按“孟氏輩譜”而起名字,當年老祖生有五個兒子,後分成了現在的“五大院”。據說老祖宗盂宗紅祖父從大洛庄剛搬到這兒來時,住在一個臨時搭建的窩棚里,生活相當清苦,一條新褲子兩人倒換著穿,誰有事出門誰穿上,於是就有了“老祖上倆人穿一條褲子”的傳說。
“也有嶺,也有窪,也有黃土也有沙”,這是孟家峪村人引以自豪的地理特點。村子三面高,只有東面低,但下再大的雨也鬧不成水災。那時村子小,又建在低凹處,人口少,外人稱作“小峪子”,從村邊西嶺上往東看根本看不到有村莊。據說有一年夏天,有一西鄉人到東鄉走親戚,走到孟家峪村邊時,路上突遇大雨,他看到前不著村后不靠店,想找個臨時避雨的地方也沒有,只好在一棵小柏樹下任雨淋著。半小時雨停后,走了不足百米,下了個崖頭就到了孟家峪村,那人又好氣又好笑說:“要早知這麼近就有莊子的話,哪會被雨淋得這麼苦。”而今孟家峪村比以前大出了好幾倍,村南村北都建起了不少新瓦房,村裡人也大都翻蓋了新屋,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這個村。
①孟氏輩譜:興玉傳繼廣 昭憲慶范祥 令德雛垂估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②寫牆皮:是把一些要宣傳的內容或標語口號直接拿毛筆在牆上懸著寫成,一般人很難掌握字體及筆劃的勻稱,不像現在噴塗印字那麼簡單省事。
③圍子:孟家峪村南原有一“圍子”,系村裡8個富戶和一些村民為防禦匪盜而湊集錢物所建二圍子有北門樓,曾建有8棟住宅,其中有一棟為“管房”解放后圍子里的房屋大都改為小學教室或村辦公室,村小學、村辦公室搬遷后,村民在此新建了不少房屋,現村莊南部早已延伸到了圍子之外。而今村民再不用擔驚受怕,家家過著安定祥和的生活圍子牆、圍子門毀於戰火,現僅存遺跡。
過去村裡曾有幾位老人上過私塾,他們大都知書明理,崇尚禮儀,特別是在打算盤、寫毛筆字方面今人難比。孟昭衡和孟昭時兩位老人,生前能寫一手好毛筆字,在鄰近是有名的“文化人”。當時全鄉的烈軍屬光榮牌就是他們所寫,成立人民公社后,他們“寫牆皮”的功夫更令人稱絕,“白戰田,夜戰帳,混亂帳目一掃光”的字跡,曾在孟憲芳的大北屋后牆上保留過很長一段時間。
本村建有小學和幼兒園各一處。過去有一至五年級4個教學班(設有複式班),80年代初村小學從“圍子”里遷址到了村西南嶺上,學生學習環境和教師辦公條件都大有改善。現在本村和古石溝村聯辦小學,兩個村的學生按不同年級分別在各村上課,初中一般在汶水學校就讀。孟秀麗是70年代初村裡第一個讓人羨慕的女大學生。現在村裡有大專以上文憑的12人,其中孟哲正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孟雲霞(女)考取了山東大學研究生。孟憲國、孟慶聚、孟范新獲中教高級職稱。
村中有文藝特長的人不少,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村裡的“文藝宣傳隊”非常活躍,除自編自演一些節目外,還上演過《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現代戲(唱段選用豫劇調),春節期間不僅在本村演出,還到趙莊礦區和鄰近幾個村慰問演出過,受到廣泛好評。
孟家峪村有3位烈士。其中,盂憲華犧牲前曾擔任七縣聯合辦事處主任,相當於現在地級幹部。1953年,他父親孟昭迎曾作為萊蕪縣烈屬代表被特邀進京,參加過國慶觀禮活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並同桌共餐。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孟憲華 孟憲武 孟憲聰
二、歷任村支書
1958年1年-1960年12月 孟憲利
1961年1月-1963年12月 孟昭言
1964年1月-1965年 孟憲林
1966年-1988年10月 孟憲浩
1988年11月-1990年12月 孟憲聚
1991年1月-1995年12月 孟慶宗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孟慶誥
1999年2月-2000年7月 孟慶軒
2000年8月(掛職)刁興才
三、歷任村主任
1958年12月離職- 孟憲林
1959年1月-1960年12月 孟憲芝
1961年1月-1962年12月 孟憲林
1963年1月-1965年12月 盂憲榮
1967年2月離職- 孟憲林
1968年-1980年12月 孟憲浩
1981年1月-1982年12月 孟憲坤(大隊長)
1983年1月-1989年12月 孟慶宗
1990年1月-1992年12月 孟慶高
1998年12月- 孟憲聚
四、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孟凡新 萊蕪市鳳城街道辦中學高級教師
孟慶聚 萊蕪市鳳城街道辦中學高級教師
孟憲國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教師
五、石林床黑驢石望窮樓
孟家峪村北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溝,名曰”老牛溝”。溝的南面和西面是片荊棘叢生的荒嶺,而東北側卻有約3畝地大的平窪之處這兒地質獨特,周圍基本上全是砂石嶺,獨有這兒活土層達七八米深據老輩人講這兒是藏金納銀、蓄水積糧的“風水寶地”於是村上人特意把這兒立為“少亡林”(即較年輕死者埋葬之地),又因其形同安放在石頭之中的一張大寢床,故名為“石林床”。
“石林床’四周,裸露在外大小不一、奇形怪狀的黑石頭隨處可見,只可惜前些年村民建房打地基時,打去不少,那些倖存的石塊.也大都支離破碎至今保存完好的,兀立王在“石林床”北頭的一塊黑色巨石,俗稱“黑驢石”此石長約10米,地上部分高約3米,頂部平均寬約l.5米,頂上還有月亮、牛槽、酒盅、小腳印等圖形,是自然而成還是後人刻劃,說法不一。在向陽一側的石身平面處,有“石林床不許動”六個字,雖刻痕不深,但字跡仍清晰可辨據說是老輩人怕外村人強佔了這塊風水寶地和破壞了這塊大石頭而特意刻記的。“黑驢石”上有一道2-3厘米寬的裂縫,,據說是從南方來的兩個“風水先生’用金鞭抽打的,裡面曾飛出兩隻‘金鵓鴣。
忘窮樓在孟家峪村西嶺的最高點處,有一塊約3畝多基本呈正方形的地塊,據說很早以前,附近有位樂善好施的官人在這兒曾建有一座漂亮的閣樓,每天在太陽落山之前,他就登樓向四處觀望,發現哪村這時還不冒炊煙或炊煙稀少,便認定那已經缺糧斷炊,隨即便派人前去送糧救濟,忘窮樓一說也就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