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鎮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轄鎮

十字路鎮地處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境中部,是莒南縣委縣政府駐地。東與相邸鎮接壤,北與澇坡鎮筵賓鎮搭界,西與嶺泉鎮板泉鎮相連,南與相溝鄉洙邊鎮毗鄰。

莒南縣轄街道,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縣境中部。常住人口185211人(2010年六普)。轄22個社區、52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約公元前50年(西漢甘露四年),十字路一帶成為高鄉侯劉休的封地。
1265年(宋咸淳元年),莒州萬戶重喜奉旨修築十字路城。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筵賓至十字路一帶降雹,大如鵝卵,莊稼損失嚴重。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夏,十字路初設郵寄代辦所。
1919年7月,十字路一帶發生澇災,40天不晴天,街道水深3尺,圩牆淹沒過半。
1935年8月,黃河水災救濟委員會莒縣分會成立,十字路設收容所1處,收巨野、嘉祥、濟寧等地災民400多人。
1937年8月,十字路抗日游擊大隊建立,成為魯東南地區中共直接領導的一支抗日武裝隊伍。
1938年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駐臨沂日本侵略軍數百人乘20餘輛汽車,首次進犯十字路。十字路民眾奮起自衛,在西門外用土槍土炮毀敵汽車3輛,斃敵數名。
1940年1月24日,莒南縣大隊配合國民黨五十七軍一一一師六六二團在王家莊子村殲滅日本侵略軍第八混成旅喜早支隊200餘人,俘敵10餘人。
1942年10月,全縣第一個綜合性消費社-永利合作社在十字路三村建立。
1944年8月2日,山東軍區第一次戰鬥英雄、民兵英雄代表大會在莒南縣十字路開幕。
1948年1月,十字路爆炸隊在反擊國民黨軍隊進犯中,埋雷253窩,殺傷敵營長以下官兵260名。4月,華東軍區暨濱海軍分區分別通令嘉獎十字路爆炸隊,授予“模範爆炸隊”光榮稱號,並記集體特等功1次,贈“八·一”獎旗一面。
1954年5月4日晚,蘆家林村九宮道道首趙德吉等糾集道徒42人,組織武裝暴亂,妄圖推翻人民政府,建立反動政權。是夜被民兵及公安部隊迅速將其包圍,全部擒獲。
1957年2月,石泉湖村黨支部書記李義豐參加了中央赴朝鮮慰問團,受到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的接見。
虎園水庫
虎園水庫
1957年,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授予石泉湖村“水土保持的榜樣山區建設的模範”錦旗一面。
原為莒南縣第一區,1958年設燈塔公社。
1959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帶領出席省委召開的地、縣委第一書記會議的全體人員到莒南縣參觀了石泉湖、虎園水庫,舒同稱譽石泉湖水庫為“山東水庫之母”,並為石泉湖村題詞:“山區水利建設的典範”。
1961年改為路鎮區。
1963年2月,官地大隊黨支部書記吳希春、石泉湖大隊黨支部書記李義豐、何家店子大隊黨支部書記鈕恩升參加在上海舉行的華東農業先進集體代表大會,並介紹經驗。
1984年設十字路鎮。
1994年7月,十字路鎮中心初中學生張偉萍在“中華第二屆‘聖陶杯’中學生作文比賽”中獲一等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為其頒獎。
1996年,面積80.3平方千米,人口6.9萬人,轄十字路一、二、三、四、五、六、七和官地、溫水泉、石汪溝、趙家莊子、老古窩、后良店、金嶺、前良店子、東良店、尤家莊子、吳家莊子、大麴流河、孫家釣魚台、尹家釣魚台、李家釣魚台、大河南、河裡、西洪溝、東洪溝、古路溝、北石橋、南石橋、新莊子、西赤石溝、東赤石溝、西蘆家林、東蘆家林、王莊子、劉家白龍汪、后李家白龍汪、前李家白龍汪、昝家白龍汪、胡家白龍汪、化家白龍汪、史家白龍汪、黃泥溝、溝頭、小埠南、草溝、紅星、春移官莊、新移官莊、大埠南、興隆店子、猛虎崖等55個行政村。
1998年2月4日,以十字路鎮法庭審判員劉茂峰為原型的電視劇《沂蒙法官》開拍,該電視劇分別在中央、省、市電視台播出。
1998年4月14日,鎮辦企業紫光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2000噸氧化鋯生產線”項目被列入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實現了莒南縣高新技術產業零的突破。
1998年6月3日至4日,中央電視台第七套節目採訪組到十字路鎮採訪農村文化大院的設施建設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情況。
1999年9月,中共十字路鎮老幹部支部被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全國先進離退休老幹部黨支部”。
2000年末,撤銷北園鎮,將其行政區域與原官坊鄉部分行政區域併入十字路鎮。2009年,撤銷十字路鎮,設立十字路街道。

地理環境


該鎮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西最大距離2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9.4公里,總面積1.7萬公頃,其中耕地6000公頃。山脈有赤眉山、虎山、拉齊山、娘娘山,其中虎山位於石泉湖村北,呈南北走向,海拔317米,為境內最高山。主要河流有雞龍河、白龍河、赤石溝河、官坊河,其中雞龍河最長,境內流程14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水稻、花生、大豆、蔬菜等。全鎮植被面積3066.7公頃,覆蓋率22%。

行政區劃


轄區詳情
福祥社區富源社區玉泉社區高鄉社區人民路社區
永泰社區濱海社區溫泉社區西關社區富民社區
朝陽社區大成社區白龍社區成龍社區淮海東路社區
淮海西路社區北園社區銀河社區釣魚台社區官莊社區
埠上社區黃庄社區東赤石溝村西赤石溝村王家莊子村
東蘆家林村西蘆家林村良家店子村尤家莊子村大麴流河村
老古窩村東良店村孫家釣魚台村北石橋村南石橋村
古路溝村官地村王家白龍汪村劉家白龍汪村溝頭村
猛虎崖村興隆店子村大埠南村小埠南村紅星村
李家扁山村戴家扁山村郇家結庄村王家結庄村郁家東山村
東埠村彭家扁山村萬家扁山村東蘭墩村西蘭墩村
大山前村官嶺前村沃土村東風村馬蹄湖村
土溝村趙家河子村官坊街村王家歡疃溝村劉家官坊村
白家嶺村趙家歡疃溝村虎山泉村大前黃庄村富興村
富泉村劉山村官坊村蓮汪崖村

人口民族


全鎮轄107個行政村(居),總人口12.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朝鮮族等。

政治


十字路鎮現轄107個行政村(居),設中共黨委1個,農村黨總支委員會2個,168個黨支部,6159名黨員。1997年6月,中共十字路鎮委被中共臨沂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有婦女聯合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工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計劃生育協會、個體勞動者協會等。
十字路的現任鎮黨委書記為主旭元,現任鎮長為李洪謙

經濟


綜述

該鎮是山東省歷史名鎮,新中國成立前,境內商業比較繁榮,並有數量較少的手工業,新中國成立初期,商業和手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但經濟收入仍以農業為主。1978年後該鎮不斷發展工業,1988年全鎮工農業總收入4503萬元,1998年為12億元,2000年為16億元。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302萬元。全鎮已形成了建築材料、化工、塑料、造紙、鑄造、紡織、氧化鋯、氧化鋅、石材木器、飲食服務等八大支柱產業,年創產值14億元。

第一產業

1949年前,農業基礎條件差,地塊零碎,土壤瘠薄,易澇易旱,糧食畝產僅50公斤。新中國成立后,大興農田基本建設,全鎮丘陵耕地基本建成了地塊大、土層厚、易灌溉的“三合一”梯田。平原湖地經過深翻整平、挖溝排澇、調換土壤,有1200公頃建成能灌能排的高產穩產田。改革舊的耕作制度,改一年一作為二年三作或一年二作,實行間作套種、立體種植。1988年複種指數由50年代初期的141%提高到170%。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等主要農作物分別進行了4~6次品種更新換代,基本實現良種化。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的施用量逐年增多。農田機耕作業面積3600公頃,佔耕地面積的94%。用於花生、黃煙、蔬菜等作物的種植。2000年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000公頃,其中糧食總面積4600公頃,總產3800萬公斤。
自1995年起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至2000年底,鎮東、南部果茶開發成1000公頃梨園和大成、興隆店子兩村居連片4000公頃的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引進國內外名、優、新、特果茶品種,其中大成居委溫室栽培的美國油桃、日本凱特杏畝產值達4萬元,大棚茶葉畝收入3萬元,成為山東省最大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西部平原為省級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區、縣“三高”農業示範區,以劉家白龍汪村為中心的240公頃大棚蔬菜生產基地,畝均收入1萬元;北部沿雞龍河發展桑園80公頃,年交售鮮繭6萬噸,畝產值1800元。全鎮黃煙面積發展到300公頃,畝收入1500元。花生種植面積穩定在2000公頃,畝產270公斤。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注重落實科技興農措施。2000年共舉辦農技培訓班26次,聘請專家現場授課12次,發放技術資料3萬餘份,重點傳授推廣畜牧業的EM液使用技術、保護地栽培、大棚菜生產、果茶園四季管理以及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等先進科學技術,全鎮有4萬多名群眾掌握了1至2門農業實用技術。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5億元,其中畜牧業4000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1949年前,境內有數量較少的手工業,如鐵器加工、木器加工、醬菜加工、釀造等,設備簡陋。新中國成立后,鄉鎮工業發展較快。1988年,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到2764處,其中鎮辦企業13處,從業人員1.6萬人,工業總產值1.2億元,實現利稅2093.8萬元,分別是1978年的74.5倍和54.6倍。其中,鎮辦企業實現產值2003萬元,實現利稅307.8萬元。產品有24個系列30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帆布、線帶製品、碳素化工製品填補了臨沂地區空白;塑料網眼編織袋、刺繡、網扣、砂輪、油石、薴麻等產品打入國際市場。90年代以後,該鎮確立了“工業立鎮、科技興鎮”的工作思路,以科技創新為重點,在全鎮廣泛推廣高新技術產業,充分利用新技術嫁接和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了工業產品的質量,至2000年,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到3800處,從業人員總數達3萬多人,工業總產值13.5億元,實現利稅8300萬元。
建築業:該鎮的建築業創建於1966年,由60多名縣城駐地村建築工人組成綜合服務社,是全縣最早的建築隊,年施工能力20~30萬元。至2000年,全鎮擁有四級以上資質施工企業14家,其中二級施工企業4家、三級施工企業6家、四級施工企業4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完成產值2.8億元,創利稅2880萬元。1998~1999年連續兩年被臨沂市委、市政府授予“建築之鄉”榮譽稱號。

第三產業

1949年前,十字路鎮商業比較繁榮。新中國建立后,商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后,商業日趨活躍。1988年全鎮商業網點500處,從業人員1839人;代購代銷點69處,從業人員72人;個體商業戶1028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私營企業達到128家,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4668家,從業人員3萬人,完成產值7.28億元,實現銷售利稅4800萬元。全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352萬元,集市成交額1746萬元。
特色產業
十字路鎮借土地資源、地理位置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已形成規模優勢,現有6家紫砂岩加工企業、15家五金鑄造企業、12家地膜廠、8家塑料製品生產企業、23家飼料加工企業和9家印刷廠、16家紙箱廠。

文化


西漢時,十字路鎮地域屬琅琊郡高鄉縣,《齊乘》以為高鄉縣城,因由此西至臨沂、東至安東衛、北至莒縣城、南至青口鎮,各為110華里,縱橫兩條大路在此相交,呈“十”字形而得名。
十字路之稱始於宋、金時代,因由此西至臨沂、東至安東衛、北至莒縣城、南至青口鎮,各為110華里,縱橫兩條大路在此相交,呈“十”字形而得名。明代設十字路鎮。
《元史》本紀第六世祖三載:丙子,太陰犯心大星。戊寅,移山東統軍司於沂州。萬戶重喜立十字路。
1940年前,十字路鎮地域分屬莒縣九區和臨沂縣五區所轄。1941年1月莒南縣建政時置路鎮區。1952年以序號編為第一區。1956年夏復稱路鎮區。1958年建路鎮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石泉湖人民公社。1971年復稱路鎮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十字路鎮至今。
該鎮平原、丘嶺均衡,豐富的紫砂岩、砩石等礦石極具有開民潛力。主要鎮村企業有氧化鋯廠、華綸化纖廠、塑編廠、木器加工廠、油脂廠、衛生材料廠、紫砂岩石加工廠、肉類水產品加工廠、農副產品深加工廠等,具有強大施工建築行業在全縣首屈一指。農作物以小麥、花生、玉米、水稻、地瓜為主。
該鎮自1995年確立了“農業興鎮、工業強鎮、商業富鎮、科技興鎮”的總體思路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從經營場所、經營範圍到工商、稅務等方面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實現以“雙增”為目的。農業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為重點,突出發展特色養殖,特色種植,擴大節水面積,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全力實施“城內興商業,城郊建市場,沿路搞開發,面上抓發展,重點抓骨幹,總體上規模”的發展戰略,通過全鎮上下各級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促進了改革的深入,推動了全鎮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創建了全鎮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規劃建成了九州、富源、大成三個商業園,總面積達12000平方米。建成高鄉、大成、溫泉三個批發市場,其中大成建材批發市場面積達8000平方米。
十字路鎮政府辦公樓
十字路鎮政府辦公樓
進一步搶抓機遇,開拓進取,計劃新建濱海、富民、溫泉、大成、萬家扁山、官坊六個工業園區,築好“金巢”待“鳳”來。重點抓好建築建材、化工塑料、造紙鑄造、氧化鋯氧化鋅、石材加工、花生篩選加工、木器加工、飲食服務八大行業,有力的拉動了全鎮經濟快速發展。十字路鎮富民強村興鎮之路充滿生機和發展潛力。

社會


文化事業

十字路鎮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村村有劇團。新中國建立后,各種文藝團體和文化設施不斷建立健全。2000年有鎮電影院1處,村電影放映隊3個,村村建有閱覽室、圖書室,有43個村建有文化大院。大埠南村被稱為京劇村,《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臨沂日報》先後給予專題報道。近幾年春節期間,十字路鎮人民自發舉辦傳統的龍燈、旱船、獅子舞、高蹺等文藝活動,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教育事業

1940年,十字路鎮有小學7所、私塾18所,教師32人,學生530人。1941年後在路鎮、良店、石橋、白龍、溫泉等地創建抗日小學。1944年冬在全鎮開辦“莊戶學校”,使兒童入學率達到96%。1975年路鎮中學建立。1996年6月成立鎮中心幼兒園,1999年夏,興辦全縣唯一一所鄉鎮民辦公助的學校-北園高級中學,招收高中學生。截止2000年底,全鎮有初級中學1處,教職工191人,在校學生4212人;小學27所,教職工247人,在校學生911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心幼兒園1所,教職工32人,入園幼兒360人。

科技發展

2000年,全鎮科技對工業的貢獻率達50%以上,共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00多人,引進科技項目10多項,完成市級以上科技開發項目23項,其中省級以上16項。

醫療衛生

新中國建立前,鎮內醫療條件較差,僅有幾家私人藥鋪和個人診所。1954年建十字路鎮衛生院,1996年4月更名為莒南縣第二人民醫院,設有內、外、婦、兒、中醫、五官、口腔等30多個臨床和輔助科室,擁有部分大型先進醫療設備。同年6月與縣公安局聯合成立法醫門診。至2000年底全鎮有醫院1處,村級衛生室39處,衛生技術人員193名。

基礎設施

近幾年來,全鎮不斷加大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經濟的外部環境,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配合縣城建部門完成了民主西路、人民西路、鎮中路、濱海路等11條重要街道的開通、拓寬、硬化工程。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文化體育中心、影劇院及有關設施。投資220多萬元建起了供水中心。全鎮農村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000門,新修道路180多公里。

精神文明建設

自1994年起把精神文明建設同發展經濟奔小康有機結合,並對精神文明建設實行量化考核,納入幹部年終考評。在全鎮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美在農家”系列活動,到2000年全鎮有44個村(居)分別被市、縣、鎮評為“美在農家”先進單位,2500戶被縣文明委評為“十星級文明戶”,35個村、單位被市文明委評為“市級文明村(單位)”,35個村、單位被縣文明委評為“縣級文明村(單位)。

旅遊


卧佛寺風景區
1773年,山西商人在此修建戲樓1座,飛檐斗拱,彩繪龍鳳。大麴流河村南有商朝、周朝、漢朝文化遺址。
縣城北側有一天佛山,真山、真水、真大佛是其主要特色。在連綿的望海樓群山之中,一尊天然大佛赫然出世,全長3800米。天佛頭枕西南青山,腳抵東北明湖,五官清晰,四肢分明,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獅鼻微翹,笑口常開,慈眉善目,神態安詳,蘊涵玄妙,大有呼之欲出之感。佛教界泰斗茗山長老朝拜后,欣然題詞讚頌:“莒南天佛,世界奇觀”。這是佛教界對天佛的最高評價。
天佛山下有卧佛寺,佔地110畝。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東西偏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內有巨型漢白玉雕制的卧佛一尊。南北朝時期(公元417年),著名高僧圖澄大師率弟子遊方講學佈道時,發現了莒南天佛,在天佛山下結廬為寺,祈奉天佛,名曰“卧佛寺”。距今已有1700年。唐開元年間,高僧一行大師為修“大衍曆”,重新奠基卧佛寺,栽一國槐,與天佛形成子午線觀測點。千百年來,卧佛寺香火旺盛,為魯南、蘇北佛教文化中心。寺前那株歷盡千年滄桑的唐槐至今仍枝繁葉茂,春華秋實,成為卧佛寺活的見證。整個寺院古建築群古樸典雅,飛檐斗拱,雕粱畫棟,雄偉莊嚴。自1995年始,莒南縣委、縣政府投資巨款修復卧佛寺。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及佛教節日,寺內僧人率眾舉行佛事活動,成為魯南蘇北的佛教中心和旅遊勝地。
觀佛台位於天佛景區中央,是觀佛拜佛的聖壇。高台巍峨,松竹相擁,碧水環抱,古樸典雅,氣勢恢宏。三層四角,寓佛教“三學四諦”;基層28級台階,是佛祖菩提樹下開悟之數;其上45級台階,合佛祖住世弘法歲月;台四周鑲嵌紫砂岩浮雕畫,都是佛教文化典故。台前廣場,氣象萬千,吉祥鍾、如意鼓矗立東西。十八羅漢栩栩如生,分列兩旁。“天佛聖境”牌坊上的楹聯刻字,發人深省。每逢重大節日,廣場上人山人海,信眾們登台北望,見天佛赫然出世,覺魂魄激蕩,頓生頂禮膜拜之願。
1995年,圍繞天佛山、卧佛寺,莒南縣政府籌資修建了“卧佛寺公園”。公園面積3400畝,是全國縣級最大公園。景點有卧佛殿、八卦陣、大觀亭、半山亭、牡丹園、翠竹園、水上樂園、兒童樂園、動物園、奇石園、魔幻城等。公園由山東省園林局專家規劃設計,氣魄宏大,精美別緻。園內既有虎山卧佛、蓮花湖、九頂蓮花山等自然景觀,又有卧佛寺、五百羅漢洞、八卦陣、牡丹園等人文景觀;既有樹木蔥蘢、山勢峻峭的九頂蓮花山,亦有水面開闊、湖光瀲灧的蓮花湖;既有江南婉約秀麗、精緻輕靈之美,又有北方山巒起伏、雄偉壯麗之勢。為民眾旅遊度假、休閑娛樂的理想去處。

代表人物


李文才(1923~1947)二村人。1943年春參軍,1945年被編入東北人民解放軍一縱一師,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副排長等職。1946年,在師部召開的群英會上,獲“戰鬥模範”“團結模範”稱號,1947年6月在四平街戰鬥中壯烈犧牲。一縱一師在全師開展學習李文才的活動,並將李文才生前所在連隊命名為“李文才連”。
張興來(1911~1947)東赤石溝村人,194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春參加八路軍老六團,是年8月上旬在攻打高密縣墩上日軍據點時,張興來用30發子彈打死20多個敵人,被濱海軍區授予“戰鬥模範”稱號。1945年底,組織上考慮他身體狀況不適應艱苦的戰鬥環境,決定讓他複員回家。張興來回家后,又積極參加了民兵組織,曾多次深入敵據點,大擺地雷陣,被譽為“爆炸英雄”。1947年10月,張興來在檢查已埋設的地雷時,不慎地雷爆炸,光榮犧牲。
吳康華(1918~1956)吳家莊子村人,中共黨員。1942年參加革命,曾任四川省江津地委副書記。1956年病故,革命烈士。
吳彥春(1923~1964)吳家白龍汪村人。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村黨支部委員、書記、白龍汪鄉總支書記、“五一”合作社社長、路鎮區農場場長等職。1956年出席山東省農業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被授予“山東省農業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謝輝(1909~1968)原名謝煥文,三村人。幼年時在鎮私立小學讀書,16歲考入山東省立第五中學(臨沂),1928年秋在十字路一帶組織農民協會,不久即被國民黨縣黨部解散。1936年春任莒縣十區鄉鎮辦事處文書。1937年任澇坡鄉鄉長,8月任十字路抗日游擊大隊大隊長。1938年任八路軍山東遊擊第四支隊三團八連連長,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初,任魯東南特委委員、軍事部部長、二支隊副司令員、二支隊後方司令部副司令員。1940年任莒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同年12月被選為莒、日、臨、贛四縣聯合辦事處主任。1941年8月任濱海專署專員。1945年4月任濱海行政公署主任。1946年7月濱海行署改為專署,任專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魯中南支前委員會副主任、華東支前司令部前方辦事處主任和支前委員會主任、華東支前司令部贛東北辦事處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山東省民政廳廳長、省政府副秘書長、山東省城市建設局局長、山東省委國營工業部部長、三門峽工程局局長、承德地委第一書記、河北省副省長兼農辦主任、“治理海河”副總指揮。
聶邦雲(1915~1974)十字路鎮大河南村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試種玉米“金皇后”,創畝產300公斤的記錄。1952年出席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會議,被省政府授予“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74年11月去世。
李樹信(1926~1979)李家白龍汪村人。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11月參加淮海戰役,1949年被派到湖北宜昌市公安局工作,1951年任海口市公安局副局長、局長,1978年5月任中共湛江市委常委、市革委副主任兼市公安局局長。1979年5月16日晚,湛江市發生一起重大殺人搶劫案,為說服罪犯放下武器,減少更大的傷亡,李樹信隻身一人深入到罪犯中做說服工作,不幸被罪犯開槍打傷,經搶救無效犧牲。5月22日,中共廣東省委、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李樹信為“革命烈士”,並追記為模範共產黨員。國家公安部發出通知,號召全國公安戰線的幹警向李樹信學習。
楊泮琴(1905~1983)三村人。幼時家貧,只上三年私塾,后拜師學木工、烘爐、小五金修理等技術。他心靈手巧,勤於鑽研,青年時期便成了木、鐵、銅、泥瓦四業名匠。1944年4月,組織了“公合鐵木業社”,帶領社員義務為群眾維修傢具等,並設計製造出彈花機、軋花機、切煙機、捲煙機、四十頭的紡紗機等,后致力於農器具的研製改良。1954~1956年被評為縣、地、省級勞動模範。1958年又成功仿製一台1140型12馬力柴油機。1959年被山東省科協聘為特邀研究員,並出席了山東省工業、交通運輸、基本建設、財貿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被授予“山東省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1958~1965年連續當選為莒南縣第三、四、五、六屆人大代表和人民委員會委員。

獲得榮譽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縣第一名。獲得的榮譽稱號有: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全省擁軍優屬模範單位、省級星火示範鄉鎮、全省三八綠色工程活動先進單位、臨沂市首批小康鎮、臨沂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臨沂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臨沂市雙擁工作先進鄉鎮、臨沂市精神文明先進鄉鎮、臨沂市民營企業先進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