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餌塊傳習館
官渡餌塊傳習館
“官渡餌塊傳習館”是雲南第二個民間、民俗文化傳習館。延續“雲南十八怪”。
民族、民間文化一向被雲南作為該省重要的旅遊元素來推廣,“雲南十八怪”續而走紅大江南北,其中“粑粑叫餌塊”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雲南的特色小吃--餌塊。在昆明官渡古鎮剛剛掛牌成立不久的“餌塊傳習館”,春節期間感受了來自當地民間的傳統文化。
在傳習館內,十餘名壯漢在師傅的指點下,分成幾組舂制餌塊,忙的不亦樂乎。蒸米、踩碓、拔碓配合緊密,技術嫻熟,成型的餌塊散發出陣陣清香,吸引了大批市民及遊客紛紛駐足,或觀看或品嘗。
據傳習人金永才介紹,餌塊為雲南特有,是雲南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作為民俗,餌塊還是雲南人過春節必吃的食物之一,可燒、可煮、可炒、可鹵、可蒸、可炸。由於味美、易食等特點名揚四方,並逐步演變成為不分季節的美食。而有四百餘年歷史的昆明官渡餌塊,因其手工舂制、口感細膩而聞名,曾一度帶動地方的產業發展。但遺憾的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近幾十年來,傳統的製造過程逐漸被機械化所取代。在傳習館建立前,手工餌塊的製造技術已到了瀕臨絕跡的境地。
傳統的餌塊製作技藝和過程十分講究,全部由手工舂制,捏揉而成。需經過選米、泡米、蒸米、舂碓、揉捏、晾曬等多個環節才能成形。因為是手工製作,因此從這裡出產的餌塊,每一個都完整的保留了祖先遺傳下來的古老的舂制氣息和傳統元素,並具有黏性大、筋骨滑潤、鮮香可口的特點。在自然氣候條件下,保存時間可長達3個月之久。
金永才表示,建立“餌塊傳習館旨在保護傳統“舂餌塊”的習慣,呼籲更多的人重視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