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利尼庫斯戰役(Battle of Callinicum),發生地點位於現今敘利亞北部、幼發拉底河北岸的拉卡市(Ar-Raqqah),此戰役發生於531年,拜占庭戰敗。
公元530年,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正在謀划羅馬一統的大計。他準備用多年積累的財政盈餘,組建足以佔領整個地中海西部的大軍。但東方的薩珊波斯人,卻並不配合他的構想。卡瓦德出動了攻略敘利亞的部隊。這迫使查士丁尼暫停下來防禦東部,並派出了他麾下最好的將軍——貝利薩留。
拜占庭帝國最有名的將領 貝利薩留
經過了第一年的初步交鋒,拜占庭軍隊在達拉城下擊敗了一支步騎兵完整的波斯軍隊(達拉之戰)。然而,當他們準備見好就收時,第二支波斯軍隊又不期而至。顯然,波斯並不準備空手而回,落下戰爭失敗的惡名。
暫時打斷了查士丁尼大國夢的 卡瓦德一世
但
貝利薩留可以使用的部隊卻非常有限。因為查士丁尼的西方優先戰略,他在前一年只能帶著不足30000人的部隊和40000波斯人硬扛。各類傷亡與分兵駐守,進一步削弱了拜占庭名將的野戰部隊。查士丁尼不願意動用自己準備西征的軍力。所以,前線部隊只能調遣和招募了部分呂卡尼亞(伊蘇里亞)步兵與阿拉伯騎兵。
兵力虛弱的拜占庭人 只得求助附近的阿拉伯同盟
薩珊波斯在前一年的戰鬥中損兵折將,但依然保有再戰的動員能力。大將阿澤斯(阿扎萊塞斯)的部隊,捨棄了戰鬥力有限的
美索不達米亞徵召步兵,改用機動力更強的全騎兵陣容出戰。儘管帝國中最精銳的不死軍沒有隨行,但由地方封建貴族構成的騎兵軍團,才是薩珊人立足西亞與中亞世界的資本。他們同樣也在兩河流域周邊,募集了部分阿拉伯同盟軍騎兵做補充。
阿拉伯軍隊的率領者,是萊赫米王國的阿拉芒達拉斯三世。阿拉芒達拉斯以經驗豐富、百戰百勝著稱,他在從埃及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搶劫,從未失手,羅馬人多次出兵,但都未能抓到他,很多將領反而讓他給俘虜了,所以他被認為是羅馬人最危險的敵人。喀瓦德一世將他作為謀主,這一戰的總指揮雖然是阿扎萊塞斯,但戰略和戰術則主要由阿拉芒達拉斯三世於戰前制定。
波斯人的軍事改革 塑造了一大波封建武士
為了發揮機動優勢,並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薩珊人還特意改變了進軍路線。他們放棄了以往直撲敘利亞首府安條克的路線,而是要從更南面位置渡過幼發拉底河,穿越人跡罕至的荒野,抵達幼發拉底西亞(舊稱科馬格納),這是波斯人第一次從這個地點入侵拜占廷領土。這樣就可以繞過了拜占庭軍隊控制的幾個邊境城市。
波斯和
薩拉森人的軍隊從科馬格納入侵拜占廷領土后,實施出其不意的打擊,在拜占廷帝國東部引起廣泛的恐慌。貝利撒留經過冷靜思考後,決定在每一座城市都建立守備隊,留下大量步兵防禦,以防止喀瓦德乘虛而入。自己則率軍向西追趕波斯騎兵。拜占廷軍隊步兵和騎兵總數達到2萬人,其中包括2000名伊蘇里亞士兵。阿里薩斯(Arethas)率領的薩拉森人軍隊也加入到這支隊伍中。
他們越過幼發拉底河以後,在查爾西斯(Chalcis)城紮營。這時阿拉芒達拉斯和阿扎萊塞斯正駐紮在距查爾西斯110斯塔德遠的加布隆(Gabboulon),他們得知拜占廷軍隊前來迎擊,決定立即沿幼發拉底河右岸撤軍,拜占廷軍隊緊跟其後,波斯軍隊在幼發拉底河對岸的卡利尼庫斯(Callinicum)露營。
公元531年4月19日,兩軍終於在卡里尼庫姆城(卡利尼庫斯,當代的拉卡市)外相遇。貝利薩留對自己的軍隊缺乏信心,只想用對峙逼迫後勤較差的波斯人首先離開。因為當時的帝國軍隊,早已不復當年的
羅馬軍團之勇。大部分步兵都按照小規模單位,分配在不同地方駐紮。騎兵也來自不同地區的機動軍團,缺乏有效配合。這就讓任何指揮官都非常頭疼於隨時變化的士兵來源。一些地方軍官不僅不會說日益衰微的
拉丁語,連通行的
希臘語都說不利索。不同地方的士兵之間也差異很大,簡直不像是同一軍事系統內的分支。
在前線指揮的貝利薩留 原本並不想直接交戰
達拉戰役的勝利 讓拜占庭士兵開始輕視起波斯人
然而,拜占庭的雜牌軍們雖然怯於硬仗,還是對戰勝后的劫掠有濃厚興趣。自從前一年的達拉之戰後,他們普遍輕視波斯人的戰鬥力。對於指揮他們的貝利薩留,還帶有一份迷信。因而,下層軍官們不斷為自己的士兵請纓,堅決逼迫統帥將他們拉上戰場。
拜占庭騎兵在當時已經非常的東方化
於是,貝利薩留在萬般無奈下,布置了自己的戰陣。他將全軍部署在幼發拉底河邊,用河道掩護全軍的左側。在靠近河岸的位置,是8000人左右的拜占庭步兵。大部分都是裝備長矛、盾牌和輕便盔甲的方陣部隊。弓箭手則在前後兩線之間作為散兵作戰。他們的右側是貝利薩留親自指揮的主力騎兵,包括模仿波斯和伊朗系牧民建立的具裝
重騎兵與輕裝弓騎兵。甚至還有長期為帝國服役的
匈人後裔。再右側是2000來自呂卡尼亞的地方步兵。這些人的裝備、訓練和士氣都比省級野戰軍要來的更差。右翼最頂端是5000加薩尼德王國(加薩尼王國)的阿拉伯同盟騎兵。他們中只有少數人有重裝軍備。
敘利亞到兩河之間的阿拉伯人 都為雙方雇傭作戰
薩珊軍隊以地方上的封建騎兵武士為主
這樣,貝利薩留希望用手裡的20000兵力,去對付數量與之相當的敵軍。通過步兵建立的兩翼陣地,為精銳騎兵提供合適的作戰環境。弱側位置則交給阿拉伯同盟軍負責牽制任務。
阿澤斯的全騎兵大軍,也擁有約20000的數量。他將5000名來自拉赫米王國的阿拉伯騎兵,部署在左翼的最外圍。他們的任務就對付拜占庭軍隊里的阿拉伯人。餘下的15000名封建徵召部隊,則又分為三個分隊使用。每個分隊都由同省的地方領主指揮,大部分騎兵都裝備有必備的盔甲。由於他們都是薩珊軍隊改革的產物,連普通弓騎兵都配有
鎖子甲護體。儘管不像國王的不死軍那麼武裝到牙齒,但重騎兵也同時裝備了鎖子甲和鱗甲,並給前排戰士的坐騎也準備了馬甲。不少人還手裡都有致命的
複合弓。這也是薩珊波斯騎兵,戰鬥力日益強勁的原因。
地方領主武裝的弓騎兵也往往配備了鎖子甲
波斯人對自己的部隊也充滿信心。除了阿拉伯附庸外,這支部隊都由波斯或進行波斯式改革的地方貴族構成。剔除了不善戰的徵召步兵,也不使用戰力不可靠的伊比利亞阿爾巴尼亞人或
貴霜人。
拜占庭步兵的主力是訓練欠佳的重步兵
因此,薩珊的騎兵主動開啟了戰役。他們的騎兵不斷策馬逼近拜占庭的隊伍,射出手中的箭矢。拜占庭步兵中的弓箭手比例有限,而且往往輕裝出戰,隊形也較為鬆散,容易受到傷害。然而拜占廷軍採用硬弓,弓箭手也訓練有素。在貝利撒留更好的指揮下,他們壓制住了波斯軍。
拜占庭的騎兵只有近戰部隊才有較好的護甲
貝利薩留的騎兵也不落下風。兩個世紀來,帝國的騎兵都在不斷模仿東方對手。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還是按照舊思路組建的。負責近戰的重騎兵裝備很好,甚至也有比肩波斯不死軍的全套具裝。但普通弓騎兵則沒有什麼好的保護措施,容易在對射中遭受傷害。至於各為其主的阿拉伯人,就更是在進行出工不出力的表演。
阿澤斯利用火力壓制 將部分騎兵調往左翼
眼看戰鬥將在漫無目的中結束,阿澤斯開始對自己的部署進行調整。利用騎兵前出的吸引力,以及戰馬掀起的漫天沙塵,他將中路的很多騎兵偷偷調往左翼(這一計策很可能是足智多謀的阿拉芒達拉斯三世獻上的)。這些人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從全軍的身後完成機動。通過佔據一處高地,幾乎可以俯瞰整個戰場。拜占庭軍隊卻對此一無所知。貝利薩留本人位於全軍偏左位置,更不可能注意到這個變化。
發起集團衝鋒的波斯騎兵
當波斯人和羅馬人,幾乎同時用完手中的箭矢,阿澤斯立即下令全軍突擊。這個做法也和過去的波斯軍隊不同。拜占庭一邊以為戰鬥會在第二天繼續,不想對手在看似疲憊之際又突然發難。結果,鬥志最為薄弱的加薩尼德阿拉伯人,幾乎沒有認真抵抗就選擇逃跑。阿澤斯調往右翼的精銳騎兵,和拉赫米同盟一起,迅速席捲了整個戰場外圍。
拜占庭的右翼被迅速擊潰
接著,戰鬥力羸弱的呂卡尼亞步兵也出現動搖。這些人原本只是防禦山區的地方民團,缺乏應付大規模披甲騎兵的經驗。在右側位置出現漏洞后,也主動開始後撤。又因為訓練水平較差,便將應有的後撤發展為潰逃。他們的離開,也將貝利薩留直屬部隊的側翼暴露給了波斯人。後者根本沒有時間做任何調整。
波斯騎兵在戰場各處都壓制了拜占庭人
阿澤斯在左翼進展順利的同時,也在正面死死牽制了貝利薩留的全部拜占庭步騎兵。配備鎖子甲和頭盔的弓騎兵,在箭矢耗盡后也加入了衝鋒,讓波斯騎兵分隊的實際兵力多於
拜占庭人的舊式編組。就連見多識廣的貝利薩留本人,也對此一籌莫展。他一貫偏愛的匈人騎兵,在作戰模式上更接近波斯人。卻也架不住裝備和數量劣勢,慢慢丟失原來的陣地。唯有側翼還比較安全的步兵,用方陣扛住了波斯人的攻勢。但具裝騎兵帶來的震撼與損失,又讓二線部隊早早的上前填補缺口。這樣,拜占庭全軍也就不再有預備隊可以救急。
波斯人不斷將拜占庭軍隊壓向邊上的河道
激戰中,波斯人很快就獲得了成功。
左翼的巨大優勢,將拜占庭部隊集體壓向了幼發拉底河的河道。一些騎兵在包圍圈建立前,拚死沖了出去。但其他人就無此幸運。他們很快就被萬名騎兵合圍,還被身後的河道攔住去路。野戰軍的步兵們,在貝利薩留指揮下構成了臨時的空心方陣,進行最後的垂死掙扎。人馬疲憊的波斯軍隊,在這個階段遭遇了開戰以來的最大損失。以至於阿澤斯一度下令停止進攻。
拜占庭步兵最後還用密集陣抵抗了一陣
貝利薩留意識到自己的戰敗,也清楚士兵們在激戰一天後無法繼續長久堅持。於是,這位查士丁尼麾下的頂級將星,找來預備好的船隻離開陣地。部分拜占庭人,也在稍微通過數量有限的船隻撤離。但更多士兵已經被同僚的撤退摧垮士氣。有學者評價認為,貝利撒留在此戰中因為畏怯,拋棄士卒臨陣脫逃,但他在之前的布置使得拜占庭軍不至於大敗。
當波斯人完成小歇,再次準備進攻時,帝國軍開始崩潰。許多人在波斯騎兵殺到前,跳入幼發拉底河逃命。失控的場面讓膽小的人相互踩踏,也讓留下的勇士孤立無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斯坎,他勇不可擋,當者披靡,連殺波斯軍數員猛將,最終精疲力竭,死於亂軍之中。另有 800名伊蘇里亞士兵與他並肩英勇作戰,全部壯烈犧牲。
一名被波斯騎兵刺殺的拜占庭具裝騎兵
許多拜占庭士兵死於波斯人的追殺與湍急的水流。貝利薩留和少量殘兵後撤,失去了拱衛敘利亞的能力。但經過貝利撒留訓練過的拜占庭軍,困獸之鬥也給予波斯人極大的殺傷,波斯人也覺得損失太大,不想繼續深入敵境。卡利尼庫姆戰役,就成為了雙方休戰前的最後一搏。
這場戰役以波斯人取勝而告終,但由於死亡人數過多,加之沒能完成既定的戰略任務,所以阿扎萊塞斯受到了喀瓦德的責罰。
查士丁尼寧願納貢 也要先把西方打爛
公元532年,雙方達成和平協議,
拜占庭帝國被迫每年向薩珊波斯繳納貢金。但查士丁尼對此卻並不在意。他迫不及待的將貝利薩留從敘利亞召回,讓他率領準備已久的大軍去進攻西方。這場曠日持久的鏖戰,將從
西西里島燃燒到北非的迦太基,再向北蹂躪整個
義大利半島。
拜占庭將全部國力都透支在西部戰場
收復故土的拜占庭軍隊,所到之處都是一片狼藉。貝利薩留吸取了東方戰場的教訓,用大量重新編組的混合騎兵去對付認可君士坦丁堡威權的西部藩屬。他的部下不僅帶去了戰火與仇殺,也帶去了軍隊長期集結造成的瘟疫。在公共設施慘遭破壞的城鎮,更多人因細菌而死於非命。
夢還沒做完 查士丁尼就為自己豎立了武功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