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抉擇貨幣政策

相機抉擇貨幣政策

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依據對經濟情勢的判斷,為達成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權衡性措施。又稱權衡性貨幣政策。

目錄

正文


理論基礎 在凱恩斯學派興起之前,西方經濟理論界基本上信奉“薩伊定律”,即供給(生產)會自行創造需求,市場機制能使經濟均衡發展,失業只是“摩擦性”和“自願的”,不存在非自願的失業。J.M.凱恩斯則認為,市場機制不能完全保證經濟均衡發展,市場經濟在其運行過程中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產生危機與失業。要避免危機與失業,國家必須干預經濟。干預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節社會需求,使社會總需求社會總供給均衡,保證經濟均衡發展。
原則 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即總需求低於充分就業產量,失業擴大時,政府就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財政赤字;或者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即增加貨幣供應量以降低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或者同時實行這兩種政策,以刺激社會需求,特別是刺激投資需求,使需求與供給均衡,消除失業。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即總需求高於充分就業產量發生通貨膨脹時,政府就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收入,壓縮財政支出,減少財政赤字;或者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時實行這兩種政策,以抑制社會需求,使需求與供給均衡,消除通貨膨脹。
在反危機的政策措施中,凱恩斯比較重視財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凱恩斯認為當利率低到一定水平時,人們會無限呆藏貨幣,而不用於投資或消費,即所謂流動性陷阱。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增加供應的貨幣量會被貨幣流通速度降低所抵消,不導致社會有效需求的相應擴大。而財政支出多直接用於投資,由於投資乘數效應,它具有較強的刺激有效需求的作用。
評價 凱恩斯主義曾長期在西方經濟學界居統治地位,西方國家貨幣當局亦多採用相機抉擇貨幣政策即權衡性貨幣政策。為了實現這一政策,採用了眾多的政策工具。凱恩斯學派認為,權衡性貨幣政策是有效的,是正確的貨幣政策,它優於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但是,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國家開始出現失業與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局面。對於這一現象,凱恩斯學派缺乏深刻的理論分析,也未提出有力的解決措施,從而引起其他學派對相機抉擇貨幣政策的批評,指出:“相機抉擇”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由於貨幣政策時滯長而且不穩定,往往導致過頭的政策行為,加深對經濟的干擾,況且貨幣政策目標之間存在矛盾,難以兼顧。有的學者甚至還認為,60年代末開始出現的滯脹,就是由於實行相機抉擇貨幣政策造成的。但是,多數國家仍實行權衡性貨幣政策,有少數國家在治理通貨膨脹時則主要實行穩定貨幣增長率的政策。
參考書目
劉鴻儒:《漫談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中國金融出版社,北京,1986。
饒餘慶:《現代貨幣銀行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