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鶴
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五言古詩
《感鶴》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不能堅持操守的士人的諷刺。這是一首寓言詩,這首詩借鶴說人,鶴因一念嗜欲,十餘年辛苦操持廢於一旦,對世人極具警醒意義。語言上,字字順愜,恣意鋪排,是白居易古體詩的本色。
這首詩題目為《感鶴》,全篇也都圍繞著鶴來寫。鶴本是一種惹人喜愛的鳥。《世說新語》中以“鶴立雞群”來比喻人才德突出或儀錶出眾。古人還有鶴為仙禽的說法。因此詩人在這首詩里落筆描寫鶴的不同尋常之處。
詩一開始說有一隻鶴,卓然不群,高翔于田野之上。鶴本是仙禽,加之這隻鶴又是不願入群隨俗者,則其不與俗眾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自不待言。因此詩人說它餓不吃腐鼠之肉,渴不飲盜泉之水。通過描寫鶴對這些東西避之唯恐不及的行為來刻畫它的高潔。這隻非同尋常的鶴具有賢人曾參那種清廉節操的,即使是與眾鳥共同飛舞,它也自有卓然不群之處。詩人進而指出,這隻鶴的這種情況一直保持了十餘年之久,可見這是一隻操守堅定、永遠不會墮落塵俗的野鶴。
然而,“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時遷”。即使操守堅定、耿介正直的野鶴,一旦興起貪慾之念,被箭射下來后被捕獲。這樣,從前那種鶴立雞群的卓然不俗,那種不食腐肉的耿直,就都成為過眼煙雲,被拋到了九霄雲外。詩人在最後以感嘆收結:為了混一碗飽尚且會盡棄多年的高潔,況且能有乘坐大夫之車的厚遇。
這首詩詩人意在諷刺那些立志不堅、為口腹之慾拋棄宏願的人。從詩中帶有故事性的描述來看,應當是確有所指的。詩的大部分都在寫鶴,以鶴喻人,只是尾部發了四句議論,這些議論與一般寓言中的議論不同,並非概念化的,而是用詩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描寫緊密結合,以淺映深,造成抑揚跌宕,使人感到那種見小利而忘人格,見大利必大失“清”的“高潔之士”,只不過是徒擺“清高”的姿態而已,一旦有利可圖,那些不甚高潔的舉止就會把一切都暴露出來。
這首詩約作於元和二年至六年(807——811)之間,白居易時在長安。詩人為了諷刺不能堅持操守的士人而寫下了這首寓言詩。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公元846年,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