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泉
盜泉
古泉名,故址在今山東泗水縣東北。據說縣內共有泉水87處,唯有盜泉不流,其餘都匯入泗河。古籍中曾有:“(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淮南子》中寫道:“曾子立廉,不飲盜泉。”后遂稱不義之財為“盜泉”,以不飲盜泉表示清廉自守,不苟取也不苟得。
古代的盜泉,就是在今山東省新泰市石萊鄉道泉峪村,向泰安縣,解放后劃歸新泰縣。古代的盜泉,在這個村西石橋的南邊,於解放前被村民蓋房子掩埋,村名因泉得名名為“盜泉峪”,很早前泉旁有石碑,上書“盜泉”二字。在很久前即被人改名為“倒泉峪”,原因是村南的河流向東,而泉則向西流,然後再入河東流。在民國13年由本村鄉紳劉德身和文人鞏兆五將“盜”字改為道德的“道”字一直沿用致今。劉德身卒年不詳,鞏兆五卒於1959年鬧飢荒時,其夫人卒於1973年。
《屍子》卷下:“﹝ 孔子﹞過於 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淮南子·說林訓》:“曾子立廉,不飲盜泉。”
《後漢書·列女傳》:“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
唐·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廻車避朝歌,掩口去盜泉。”
《舊唐書·趙隱王徽等傳論》:“徽志吐盜泉,脫身虎口,功名不墜,君子多之。”
《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你既然執定了這個渴不飲 盜泉,飢不食漏脯的宗旨,我也不敢進辭了。”
白蕉 《江浦》詩:“米鹽今日貴,兒女昔年嬌。不飲盜泉水,愁聞吳市簫。”
《樂羊子妻》:“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后以“盜來之水”比喻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東西。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災荒,顆粒無收,老百姓餓得連樹皮都剝著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錢糧。官逼民反,有一個叫劉夏子的莊稼漢,領著一大幫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龍山,在那裡佔山為王造了反。他們人多勢眾,連官府也沒有辦法。正在發愁,孔子和他弟子們來了,卞邑大夫說起這件事,孔子問:“老百姓為什麼要造反?”,大夫說:“年成不好,災荒趕的”。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少收錢糧呢?”大夫說:“收這些錢我還不夠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動武是不行的!”孔子說道:“這還用殺人嗎?我去把他們叫下山來吧。”
孔子只帶了高柴一個徒弟,走到了青龍山下。山上劉夏子聽說是孔子師徒來了,便打發人請他上山。孔子說:“只要你歸順了官府,我馬上就上山,只要你還是盜人,我就不上山。”劉夏子怎麼能歸順?談了很長時間談不攏。當時天很熱,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厲害,劉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給他師徒兩個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卻大聲地阻止說:“這種泉水喝不得!”劉夏子很奇怪,說:“夫子,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麼不喝?”孔子說道:“山為盜占,盜山也!盜山之泉,盜泉也!君子不飲盜泉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