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
一種禮儀
敬禮,是一個漢語辭彙,是一種禮儀,分為舉手禮、注目禮、舉槍禮和少先隊禮等。表示尊敬,用於書信結尾表示尊敬,對人恭敬,以禮相待。
1.
[salute]:行禮表示尊敬
立正敬禮
2.
[with high respect]:用於書信結尾表示尊敬
此致,敬禮
3.
[respectful]:對人恭敬,以禮相待
見其長老而敬禮之
1.尊敬並以禮相待。
《呂氏春秋·懷寵》:“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見其長老而敬禮之。”
《史記·汲鄭列傳》:“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其見敬禮如此。”
宋 葉適《宋武翼邵君墓誌銘》:“君不幸埋沒鄙事,然其剛難屈,其正難狎,所遇多敬禮之,蓋亦有所蓄而然也。”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仲遂對曰:‘先寡君初生此子,使太史占之,言:當惡死,不得享國。故先寡君名之曰惡,欲以厭之。然此子非先寡君所愛也。所愛者長子名倭,為人賢孝,能敬禮大臣,國人皆思奉之為君,但壓於嫡耳。’”
2.表示致敬的
沈從文《從文自傳·辰州》:“間或有一個本營里官佐過身,得照規矩行禮時,便一面趕忙放下那個土花碗,把手舉起,站起身來含含胡胡的喊‘敬禮’。”
3.敬辭。用於書信結尾。
一種傳說,英國軍隊奮力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后,女王為凱旋歸來的將士舉行了一次壯觀的祝捷大會。在會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親自為有功的將士頒發獎品。當時,為了維護女王的尊嚴,特別規定將士領獎時,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對女王平視。這一動作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軍禮。
另一種傳說,嚴肅的軍禮來自中古情場。歐洲中古時代,一個公主若下嫁給一位勇敢的武士,而武士要得到公主,就免不了要在公主面前刀光劍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們必需列隊在公主的寶座前走過。為了示意自己被公主的美麗所暈眩,都將手舉起蓋在眼前。漸漸地,這個動作演變成了當今的軍禮。
古羅馬的帝國騎士在相遇時,有舉起盔甲上的面甲的傳統。據說這是為了表示敬意和騎士精神;同時,還可向同伴顯示臉部,以免被誤殺。到中世紀,西歐的武士都丟掉了面甲,舉面甲的傳統也就演變為脫下頭盔或帽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其軍隊為簡便起見,正式把脫帽致禮的傳統改為用手接觸帽檐或一束頭髮(在不戴帽時)。
英國軍人敬禮時手心外翻,表示手中沒有武器;而且雙腳併攏,成立正姿勢,表示軍人氣魄。
由於行禮主要是為了表示敬意,因而在實行軍銜后,便由同時相互舉手改為下級向上級首先敬禮,爾後上級還禮。
世界各國軍隊的軍禮動作雖各有不同,但舉手接觸帽檐這一點卻大多是一致的。
1.在軍禮徒手敬禮都是五隻手指,立正右手的手掌攤平,手心微微向內中指微觸眉梢。
2.童軍徒手敬禮都是三隻手指頭,立正右手手掌攤平手心微微向“外”中指微觸眉梢。這三隻手指頭有人釋意為三達德或是三條諾言,對中國童子軍來說並沒有錯,但比較正確的說法(或是另一個較為世界所公認的說法)是:靠近自己的食指代表對自己負責;中指朝上代表對上蒼負責;無名指朝外代表對他人或對社會負責,大拇指壓住小拇指除了避免小指翹起來外,也代表了大幫小,強扶弱的意思。
3.幼童軍的兩指禮源自於叢林奇談,代表的是狼的耳朵,並不是智仁勇中少了哪一個;幼童軍跟稚齡童軍不同的是幼童軍兩指是張開的,稚齡是閉合的(代表狼寶寶還沒長大耳朵還沒開)。不過在國外幼童軍或稚齡都多采三指禮不用二指禮了。
4.如果只是敬禮(比如說學校的升旗或是軍隊等等),還是以五指禮為主;若是穿著童軍制服、童軍與童軍間、童軍活動或聚會場合,應行三指禮。
舉手禮
國際上常見的舉手禮方式是右手五指併攏、手掌伸平,舉至右眉或右太陽穴附近位置,然後放下。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國軍隊中,行舉手禮時手掌的方向通常為向下,英國則是手心向前。大多數國家規定,軍人在戴軍帽時才可行舉手禮,但是美國陸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等軍隊規定在穿軍服、不戴軍帽的場合也可以行舉手禮。波蘭陸軍的敬禮方式為右手食指和中指併攏、其他三指握拳。
行舉槍敬禮時取持槍立正姿勢,以右手將槍舉至身體中央前方,槍面向後,左手緊握槍之中央,前臂水平,緊靠身體,然後右手移握槍頸,兩眼向前平視,並向受禮者注目。矣受禮者答禮后“禮畢”。依舉槍相反程序,將槍放下,恢復持槍姿勢。
注目禮
美國國會大廈旁塔夫脫公園在2009年1月20日發射21發禮炮慶祝奧巴馬的就職典禮。
鳴放禮炮表示敬禮的習慣來自17世紀的英國皇家海軍。由於當時火炮裝填速度很慢,因此一艘軍艦在鳴放火炮之後很長時間才能重新恢復戰鬥力,所以用鳴放禮炮的方式向對方表示己方沒有敵意。當時鳴放禮炮所用的燃葯——硝酸鈉在陸地上更容易保存,因此軍艦每鳴放一響,陸上炮台要鳴放三響作為回禮,而一艘軍艦最多鳴放7次禮炮,因此陸上最多回敬21響禮炮。後來使用硝酸鉀代替硝酸鈉后,軍艦也以鳴炮21響為最高禮節。
這一敬禮方式後來演變為陸上禮節。禮炮多用在外交場合中,迎送國家元首時鳴放21響禮炮,政府首腦鳴放19響,副首腦鳴放17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君主獲得子嗣時也要鳴禮炮表示慶祝,通常是王子鳴101響禮炮,公主鳴21響。俄羅斯帝國例外,皇子鳴放300響禮炮,公主(女大公)鳴放101響。
此外,許多國家在君主加冕、總統宣誓就職、元首誕辰和去世、或舉行盛大國事慶祝活動時,也有鳴放禮炮的習慣,比如美國總統就職和去世時各鳴禮炮21響,英國君主誕辰時在倫敦的倫敦塔內鳴禮炮62響(21響向君主致意、21響向倫敦市致意、另外20響是因為該塔屬於王宮和軍事堡壘),其他地方鳴炮41響。
海軍禮炮及全艦飾
在海軍交往場合中,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享受21響禮炮,海軍元帥享受19響禮炮禮遇,海軍上將或同級官員享受17響禮炮,海軍中將15響,海軍少將13響,海軍准將11響。
20世紀以前,英國軍艦在與他國軍艦相遇、或進入他國港口時,通常要求對方先鳴放禮炮。通用的海上禮儀為視雙方艦隊(或軍艦)指揮官級別高低而決定鳴炮次序,此外軍艦在進入外國港口時要首先鳴炮致敬。
全艦飾,亦稱滿艦飾,(Ship Full Dress)。近代海軍船隻為便於指揮與識別,方式為懸掛旗幟以傳達特定信息。軍艦行進時致敬,不懸掛信號旗而只懸掛軍旗,稱為艦飾。是海軍船艦向長官、國家或港口致敬的一種方式。
握手,在商業、政治、社交上的一個受國際廣泛使用的方式。部分人會以別人握手的方式時,分析出他的性格。不過在2008年,英國倫敦大學早前進行一項研究,發現人們雙手經常沾滿各類細菌,與人見面打招呼時,握手比親臉頰更容易傳播病菌。
鞠躬 在學校內鞠躬是一種常見的敬禮方式,在課堂前後都會進行,而且是邊鞠躬邊說“老師早安”。課堂前鞠躬是向老師打招呼,而課堂后是表示感謝老師的教導及道別。鞠躬在東亞傳統比較普遍,當見面、道別、感謝、道歉時進行。
作揖
叩頭,向長輩或上級叩頭以示尊敬及忠誠。也是高度致歉的方式。
敬禮[定義]
敬禮者右臂平舉,小臂垂直,右手握拳,然後放下。這種敬禮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以及西班牙內戰的共產黨員和左翼分子中比較常見。在德國,敬禮者通常還要向對方說“Rotfront”(紅色陣線)。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一些黑人組織也採用握拳禮作為敬禮方式。
敬禮[定義]
各國先鋒運動都有類似的敬禮方式。其中,中國少年先鋒隊的敬禮是右手五指併攏,高舉頭上。按照中國共產黨的表述,此敬禮表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