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嶺河大橋
馬嶺河大橋
興義馬嶺河大橋位於貴州省興義市馬嶺河大峽谷,該橋全長1386米,最高塔高196米,為預應力混凝土雙塔雙索麵斜拉橋,是現目前貴州省內建成的第一座也是最大一座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雙塔雙索麵斜拉橋(主橋為155+360+155m,引橋採用40m(1跨)、50m(13跨)預應力混凝土預製T梁先簡支后剛構體系),大橋左幅全長1386m,右幅全長1367.5m。
馬嶺河大橋於2004年12月28日動工建設;於2009年8月28日合龍;於2011年12月31日通車運營,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
興義馬嶺河大橋
興義馬嶺河大橋
興義馬嶺河大橋
馬嶺河峽谷風景區,除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外,其它名勝古迹也非常豐富,有距今二億四千萬年中生代三疊紀時期“貴州龍”化石群,比恐龍蛋化石早一億年;有“貓貓洞”、“張口洞”古人類活動遺址;有漢墓群、劉氏莊園、何應欽故居等人文景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在此也留下了毛主席、周總理指揮戰鬥的足跡。
2004年12月28日,馬嶺河大橋動工建設。
2008年4月13日,馬嶺河大橋0號塊澆築成功,大橋全面轉入上部結構施工。
2009年8月28日,馬嶺河大橋完成主橋合龍工程。
2011年12月31日,隨著汕頭—昆明高速公路貴州段板壩(桂黔界)至江底(黔滇界)高速公路的開通,馬嶺河大橋通車運營。
整體布局
馬嶺河大橋分別由主橋、兩座橋塔、斜拉索、引橋、橋墩及接線橋;主橋路線呈西至東方向布置。
設計特點
結構特點 | |
總體 | 1.馬嶺河大橋主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雙塔雙索麵斜拉橋,3孔連續結構。 2.馬嶺河大橋引橋為先簡支后結構連續T梁。 |
主梁 | 1.主梁採用預應力混凝土雙肋板式帶底板截面。 2.端部梁段為實心截面。 3.橫樑間距與斜拉索索距相對應,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4.主梁設計成8號塔墩漂浮、9號塔墩固結體系,僅在主7號和主10號墩上設有永久支座。 5.在邊跨主7、主10號墩85米範圍內,採用變寬度雙肋板式截面。 |
橋塔 | 1.主塔由塔座、塔墩、下塔柱、上塔柱、塔冠、上橫樑、下橫樑等組成,外形呈“寶石”形,屬於空間索塔。 2.每個塔墩基礎由鑽孔樁組成群樁基礎,樁基均為嵌岩樁。 3.承台頂設置有塔座,塔座上為塔墩,橫橋向分兩肢,採用空心六邊形的斷面,塔柱下設圓端形墩身。 4.塔墩豎直方向上在空腔內設有2道橫隔板,橫隔板中設置人洞。塔墩頂為蓋板,塔墩橫向的兩肢在蓋板處匯合形成穹形,構造美觀。 5.下塔柱斷面為六邊形的空腔,下橫樑頂面與下塔柱頂面平齊。 6.在上塔柱錨固區,採用U形預應力束加固,平衡斜拉索水平分力。 7.主塔柱設有勁性骨架,以便於施工定位,同時參與受力。 |
斜拉索 | 1.斜拉索採用PES7熱擠聚乙烯平行鋼絲拉索,PESM7冷鑄鐓頭錨錨固體系。 2.塔端為張拉端,梁端為固定端。 3.上塔柱為斜拉索錨固區,錨索端構造採用凸齒式。 |
馬嶺河大橋全橋長1385米,主跨長360米,寬27.1米。
主梁標準段高2.5米。底寬由3.5米變化到4.0米,再變到5.2米。主梁頂寬27.1米,橋面板厚32厘米。橫樑標準間距為8米,中跨跨中兩個節段間距為6米,邊跨實體截面段間距5.5米,邊跨變寬截面段間距6米。除橋塔根部處兩根橫樑厚度為0.8米外,其餘橫樑厚0.3米。
橋墩8號、9號為主塔墩,群樁按4排6列的矩形布置,樁的間距為5.8米。承台厚5.0米,平面尺寸為(22.2×33.8)米。承台上設有3米高的塔座。塔柱橫橋向寬4.5米,順橋向寬6.5米。下橫樑以上塔高91.0米,下橫樑以下塔高為30.0米,塔柱橫橋向寬(4.5~10.5)米,順橋向寬(6.5~8.5)米。8號墩高為60.2米,9號墩高為29.202米。
斜拉索除8號橋塔處直索(0號索)與第一對斜索(1號索)間距為14米外,邊跨斜拉索間距為5.5米、6.3米、8米,中跨斜拉索間距為8米、6米。斜拉索鋼絲標準強度為1670兆帕,彈性模量不小於1.95×105兆帕。
技術標準 | |
道路等級 | 高速公路 |
設計速度 | 80千米/小時 |
車道設置 | 雙向四車道 |
設計荷載 | 公路—Ⅰ級 |
橋面寬度 | 主橋24.5米+2×1.3米(布索區)=27.1米 |
抗震等級 |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按0.1g設防 |
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馬嶺河大橋收費時間到2031年12月27日結束。由於馬嶺河大橋屬高速公路、四車道、橋長在1000到1500米之間,可知馬嶺河大橋屬2類橋隧,橋隧收費係數為2。各類車型通行收費如下:
馬嶺河大橋通行費 | ||||||||
車型分類 | 類別 | 核載或總軸數(含懸浮軸) | 車輛噸位折算係數 | 橋隧係數 | 基本費率1.1元/車次 | 通行費(元/次) | 備註 | |
客車 | A | 一類 | ≤7座 | 1 | 2 | 1.1 | 2.20 | / |
B | 二類 | 8座-19座 | 1.5 | 2 | 1.1 | 3.30 | / | |
C | 三類 | 20座-39座 | 2 | 2 | 1.1 | 4.40 | / | |
D | 四類 | ≥40座 | 3.5 | 2 | 1.1 | 7.70 | / | |
貨車 | A | 一類 | 2軸 | 1 | 2 | 1.1 | 2.20 | 車長小於6米且最大允許總質量小於4.5噸 |
B | 二類 | 2軸 | 1.4 | 2 | 1.1 | 3.08 | 車長不小於6米或最大允許總質量不小於4.5噸 | |
C | 三類 | 3軸 | 3 | 2 | 1.1 | 6.60 | / | |
D | 四類 | 4軸 | 4.2 | 2 | 1.1 | 9.24 | / | |
E | 五類 | 5軸 | 4.5 | 2 | 1.1 | 9.90 | / | |
F | 六類 | 6軸 | 6.15 | 2 | 1.1 | 13.53 | / |
技術創新
主橋橋塔下塔柱高度相差較大,採用主梁與主塔一飄一固的結構形式,降低了塔底彎矩,使兩塔塔底彎距相近,節省了造價;引橋墩高墩達100米以上,採用50米T梁,下構雙幅橋採用雙柱墩,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省了造價。
採用塔粱同步施工技術的斜拉橋,其施工控制目標與普通斜拉橋無異,達到合理的成橋狀態,同時確保施工過程中橋樑結構的安全。
針對馬嶺河大橋預應力工程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預應力工程關鍵技術主要解決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方面是塑料波紋管成孔方式下,后張有粘結預應力結構預應力筋的摩擦係數的取值及預應力施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與基本技術要求;第二個方面是小曲率半徑環向預應力筋的摩擦係數的取值與施工技術問題。
用機制砂取代河砂配製生產高強(C50)機制砂混凝土用於斜拉橋主粱等重要結構,可以避免遠距離運輸河砂,較大幅度降低工程造價,節約國家和地方投資;並且對於合理利用地方資源。落實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進一步推動機制砂高強混凝土的技術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嶺河大橋下橫樑施工過程中對支架體系設置的觀測點進行了定期的觀測,發現其變形和設計計算偏差較小;下橫樑施工完畢后對其進行了標高和外形尺寸複測,結果均滿足設計和相關規範要求。能為以後類似橋樑主塔橫樑施工支架設計提供參考。
技術名稱 | 所獲獎項 |
汕昆高速公路馬嶺河特大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 2010年度貴州省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馬嶺河大橋塔梁並進實施成功,一方面可節約工期,同時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為今後山區修建同類型橋樑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在建成通車4年後,成橋線型較好,大橋各項指標均較好。(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