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帽

燕尾帽

燕尾帽又叫護徠士帽,是護士的工作帽,也是護理職業的象徵。它潔白、堅挺,兩翼如飛燕狀,所以稱之燕尾帽,它象一道聖潔的光環,襯托著白衣天使崇高的使命。只有正式護士才能戴護士帽,才有資格為病人做護理工作。

由來


1920年,Lavinia Dock在《護理的短暫歷史(A Short History of Nursing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里寫道:“護士的帽子來自於聖保羅的奇怪禁令,女性必須將頭部覆蓋起來或者剪短頭髮。”克里米亞戰爭后,南丁格爾護士學校在聖托瑪斯醫院成立,同樣對護士的著裝做了嚴格要求,實習生必須戴上由南丁格爾輔助設計的短方形帽子。

命名

1928年,第九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時,畢業於北平協和高級護士學校的林斯馨女士首先提出統一全國護士服裝的建議,得到與會者的重視與響應,當即組成護士服裝研究委員會,專門進行研究,其標準為簡單、易洗、雅觀、舒適、莊重並改變了袖口過大等缺點,使護士作更為敏捷。該委員會將重新設計的服裝樣式刊登在護士季報上,要求全國護士統一製作,此舉為統一中國護士服裝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將護士帽命名為“白色燕尾護士帽”。

功能

戴帽子的最初論據是清潔——19世紀末女性依然戴帽子以便包起或覆蓋長發。
事實上,當時的婦女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要戴帽子,身份高貴的女士不戴帽子是不可能的。戴帽子也受到地域的影響,巴黎和德國的早期護士學校由修女開辦,因此學生的帽子也就類似修女的面紗。

戴法

燕尾帽戴法
燕尾帽戴法
規範:戴正、戴穩,距髮際4—5厘米,用白色發卡固定於帽后,不得顯露於帽的正面。扣眼固定法:取縫衣針、白線、剪刀、尺子、發卡。將燕尾帽展開鋪平,反面向上。在距離燕尾帽中線兩側約6cm、距離帽冠底邊約1cm處各剪一個長約1cm的橫行扣眼並用縫衣針鎖好扣眼、戴燕尾帽時只需翻開帽檐,露出扣眼,用發卡別在頭上即可。其優點在於:隱藏發卡,固定牢固。本固定發,發卡卡在距帽冠底邊1cm的內層,從任何角度都看不到發卡,且不會因護士頭髮的改變而移位,更不會發生脫落。適用於各種髮型。尤其留短髮者,用常規固定法幾乎無法卡住短髮,護士在低頭工作時,燕尾帽極易脫落。本法只需在頭頂部較長頭髮處固定即可。

等級


一條橫杠是護士長
兩條橫杠是科護士長
三條橫杠是護理部主任
一條邊上斜杠是護師
兩條邊上斜杠是主管護師
燕尾帽等級
燕尾帽等級
三條邊上斜杠是副主任、主任護師

授帽儀式


護徠士的授帽式與學士、碩士、博士的授帽儀式基本相似,只是所接受的對象不同,所包含的意義不同。潔白的燕尾帽,象徵著聖潔的天使;燃燒的蠟燭,象徵著“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獻精神。每逢5月12日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醫院、護士學校等都會舉行莊嚴的護士授帽儀式,並慶祝“節日”的到來。
授帽儀式是護生成為護士的重要時刻。
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像前,伴隨著“平安夜”的莊嚴樂曲,護生直跪在護理前輩面前,前輩為護生戴上聖潔的燕帽,護生接過前輩手中的蠟燭,站在南丁格爾像前宣讀誓言。
“我宣誓: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履行護士的天職;我宣誓:以自己的真心、愛心、責任心對待我所護理的每一位病人;我宣誓:我將牢記今天的決心和誓言,接過前輩手中的蠟燭,把畢生經歷奉獻給護理事業。”
神聖而莊嚴的授帽儀式結束,護生正式成為一名“白衣天使”。她將學習和發揚護理前輩“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她將履行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的人道主義護士天職,把真誠的愛心無私奉獻給每一位病人;她將為預防疾病、保護生命、減輕痛苦和促進人類健康事業奉獻青春與熱血。
護士授帽儀式由來已久,在中國曾一度中斷,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恢復起來,護士學校授帽儀式可選擇在新生入學教育,進入臨床實習或完成學業踏入工作崗位之前舉行。也有些醫院在新護士入院教育時舉行授帽儀式。可由本校或校外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護理專家主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