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葉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分佈於中大陸新疆昭蘇等地。國外分佈於西伯利亞高加索歐洲北美東部。

刺葉鱗毛蕨


種中文名:刺葉鱗毛蕨
種拉丁名:Dryopteris carthusiana (Vill.) H. P. Fuchs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中文名:鱗毛蕨屬
屬拉丁名:Dryopteris
國內分佈:新疆產新疆昭蘇。生山地林緣和疏林下,海拔2000米,。
國外分佈:西伯利亞、高加索、歐洲、北美東部
中國植物志:5(1):170

簡介

刺葉鱗毛蕨隸屬鱗毛蕨科鱗毛蕨屬。國內產新疆昭蘇,分佈在海拔2000米左右山地林緣和疏林下。國外西伯利亞、高加索、歐洲、北美東部均有分佈。
刺葉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

形態特徵


植物特徵

植株高30-60厘米。根狀莖粗短,斜升或直立,被淡褐色、薄膜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具齒牙的鱗片。葉簇生;葉柄禾稈色,有溝槽,粗而長,幾等長於葉片,被卵形具齒的鱗片;
三角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0-30厘米,下部寬15-16厘米,二回羽狀;羽片12-13對,互生,斜展,最下1對最大,具短柄,往上各對漸次縮短,基部以翅相連;最下1對羽片三角形,長約9-10厘米,寬約4-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幾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狀;分離小羽片8-9對,基部1對最大,往上各對小羽片漸次縮短,以寬翅相連,基部1對小羽片對生或斜對生,三角形,長2.5-3厘米,基部寬約1-1.5厘米,具短柄;上側1小羽片稍小,幾垂直於羽軸而平行於葉軸;下側1片較大,幾垂直於羽軸或稍斜展,羽狀深裂;分離裂片4-5對,最下1對不對稱;下側(近葉軸)1片稍小,斜展於羽軸;上側1片長圓形,長8-10毫米,寬約2毫米,幾平行於羽軸,邊緣有刺芒尖;其上各對裂片縮短,有芒尖。葉脈在裂片表面凹陷,在背面隆起,兩面明顯,羽狀,單一,伸邊齒端。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側脈頂端,沿小羽片中肋形成二行;囊群蓋大,膜質,淡褐色,邊緣缺刻狀,成熟后常脫落。孢子被極細刺突和局部的嚙蝕狀一翅狀突起。

孢子體特徵

其葉脈比較簡單,現在的蕨類植物是進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孢子體發達,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分化,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生長或橫。蕨類植物的葉根據功能又可分成孢子葉營養葉兩種。孢子葉是指能產生孢子囊和孢子的葉,又叫能育葉;營養葉僅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產生孢子囊和孢子,又叫不育葉。

孢子囊和孢子

孢子囊單生於孢子葉的近軸面葉腋或葉的基部,通常很多孢子葉緊密地或疏鬆地集生於枝的頂端形成球狀或穗狀,稱孢子葉球或孢子葉穗。孢子的形狀常為兩面形、四面形或球狀四面形,外壁光滑或有脊及刺狀突起或有彈絲。多數蕨類植物產生的孢子在形態大小上是相同的,稱為孢子同型,少數蕨類卷柏屬和水生真蕨類的孢子大小不同,即有大孢子和小孢子的區別,稱為孢子異型。產生大孢子的囊狀結構叫大孢子囊,產生小孢子的叫小孢子囊,大孢子萌發后形成雌配子體,小孢子萌發后形成雄配子體。

鑒別


識別蕨類植物的三把金鑰匙是:拳卷幼葉、孢子囊群、鱗片。
蕨類植物的一生要經歷兩個世代,一個是體積較大、有雙套染色體的孢子體世代,另一個是體積微小、只有單套染色體的配子體世代。蕨類的孢子體也就是蕨類植物體,包括根、莖、葉、孢子囊群等結構,其孢子囊中的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即形成具有單套染色體的孢子,孢子成熟后,借風力或水力散布出去,遇到適宜的環境,即開始萌發生長,最後形成如小指甲大小的配子體,配子體上生有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和雌性生殖器官(頸卵器),精子器里的精子,藉助水游入頸卵器與其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具有雙套染色體的受精卵,如此又進入孢子體世代,即受精卵發育成胚,由胚長成獨立生活的孢子體。

孢子囊群

孢子囊群是蕨類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在小型葉蕨類中單生在孢子葉的近軸面葉腋或葉子基部,孢子葉通常集生在枝的頂端,形成球狀或穗狀,稱孢子葉穗或孢子葉球。大多數蕨類植物的孢子同型,外面有孢子蓋。

沒有葉隙與葉柄,只具一個單一不分枝的葉脈。它的葉柄為一般為圓柱形,有些種類葉柄與葉片分不開,近無柄。葉片由葉脈與葉肉兩部分組成,葉片的分裂方式多種多樣,有不分裂的單葉,也有各種羽狀分裂的複葉。

根狀莖

根多為有交較好吸收能力的不定根,但沒有真正的主根。根通常生長在根狀莖上,只生長在土壤的表層,因此其保水能力較差。根具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與養料的作用,有些種類的根還可以萌發幼苗並形成新的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