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特派
卡爾馬特派
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分支派別之一。亦稱卡拉米特派、卡爾馬特運動。9世紀中葉,在巴士拉黑奴起義過程中,由伊斯瑪儀派的一些秘密傳道會組織逐步形成。創始人為哈姆丹·卡爾馬特(Hamdan Qarmat,?~約899)。哈姆丹·卡爾馬特為伊斯瑪儀派宗教哲學的奠基者艾布·阿卜杜拉·本·麥蒙(?~874)的學生,加入其師領導的巴士拉秘密佈道會(后遷敘利亞北部的薩拉米亞),后成為該會的達伊。該派別在大馬士革地區也有分支,在當地旅遊會碰到很多信徒。
卡爾馬特派(Qarmatians)
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分支派別之一。亦稱卡拉米特派、卡爾馬特運動。9世紀中葉,在巴士拉黑奴起義過程中,由伊斯瑪儀派的一些秘密傳道會組織逐步形成。創始人為哈姆丹·卡爾馬特(Hamdan Qarmat,?~約899)。哈姆丹·卡爾馬特為伊斯瑪儀派宗教哲學的奠基者艾布·阿卜杜拉·本·麥蒙(?~874)的學生,加入其師領導的巴士拉秘密佈道會(后遷敘利亞北部的薩拉米亞),后成為該會的達伊。
874年,其師逝世后,哈姆丹成為該會在伊拉克的領導人,開始在庫法地區傳播伊斯瑪儀派教義,並在庫法建立“遷士之家”,作為傳道總部,向各地派出傳教師,向農民和手工業者宣傳他的教義和主張,遂脫離敘利亞薩拉米亞總部新領袖賽義德·伊本·麥蒙(?~934)的領導,發展成相對獨立的卡爾馬特派運動。哈姆丹宣稱,隱遁的第七代伊瑪目即將復臨,號召建立一個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的美好社會,反對遜尼派的教義主張,以“聖戰”推翻阿拔斯王朝的統治,其追隨者日眾。890年,卡爾馬特派在伊拉克南部的瓦西特地區首先發動起義,廣大農民、奴隸和貝都因人參加,多次擊敗阿拔斯王朝軍隊,佔領北部許多地區。后卡爾馬特派的傳教師將其勢力逐漸擴及敘利亞、阿拉伯半島、波斯和中亞一些地區。約899年(一說902年)哈姆丹去世后,該派運動的領導人相繼由艾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和艾哈邁德擔任,並派出達伊領導伊拉克、敘利亞、波斯等地的鬥爭。899年,哈姆丹的助手、傳道師艾布·賽義德·詹納比在阿拉伯半島的巴林地區,建立“卡爾馬特國”,定都艾哈薩(今胡富夫)。903年,征服葉麻麥,入侵阿曼。艾布·賽義德的兒子及繼任者艾布·塔希爾·蘇萊曼,蹂躪了伊拉克大部分地區,破壞交通,劫掠和傷害朝覲的哈吉。930年,趁朝覲月,艾布·塔希爾派兵攻佔麥加,劫掠克爾白大量珍貴文物,劫走黑石運往巴林。950年,在法蒂瑪王朝哈里發曼蘇爾的要求下,阿拔斯王朝用重金將黑石贖回安放原地。
卡爾馬特國(899~1077)是一個宗教軍事集團,該派的首領稱伊瑪目,為宗教、行政和軍事最高領袖,由6名執政官及6名助理組成政務委員會領導。政府管理2萬人的軍隊和3萬多名非洲奴隸。國家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實行該派成員人人平等和財產公有。居民不納稅,對貧困者國家給予資助。該派實行秘密的入會儀式,入會者對其信仰需經考察,然後方准宣誓入會。新入會者,需學習啟示和教法的內在隱義。將其成員的品位分為7個等級,其成員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伊瑪目的權力。將伊斯蘭教遜尼派和非本派的穆斯林視為“異端”,無辜加以殺害。故被史學家稱為“極端主義派”。其國於1077年滅亡,但卡爾馬特派於12世紀遭當局鎮壓后瓦解,融入伊斯瑪儀派中。
卡爾馬特派在教義上,同伊斯瑪儀派基本相同,承認七位可見伊瑪目和隱遁伊瑪目(即馬赫迪)復臨的信條,認為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就是馬赫迪;認為安拉不具有其本體外的任何屬性,現象世界是由安拉流出的;《古蘭經》有表義和隱義之分,隱義只有經過伊瑪目的秘傳才能領悟。但該派又受到蘇菲派和其他宗教思想的影響,提出了一些獨有的教義觀點,主要是:(1)從安拉到現象世界之間有個創造性的發展階段,即先由安拉的本質發出崇高和燦爛之光,造化成宇宙理智和宇宙靈魂。然後發出陰森之光,形成可以戰勝的、終將滅亡的世界萬象。 (2)納提格(Natiq,即代言者)、伊瑪目和虔信者的靈魂是閃耀在陰森之光里的星點之光,他們通過認識宇宙創造過程的各發展階段,然後再忘掉它的方法,達到與安拉的合一,進入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3)人類每960年變換一次信仰,每240年變換一個帝國,每20年變更一位帝王。人們要反對5個暴君,即“天空”、“自然”、“法律”、“國家”和“需要”。這是因為“天空”造成晝夜循環,“自然”給予希望和悔恨,“法律”發出命令和禁止,“國家”實施控制和懲罰,“需要”迫使人們成天辛勞。在現實世界中,應當人人平等,財產公有,但奴隸除外。在宗教禮儀上,該派既不遵守伊斯蘭教法,也不履行宗教功課,不設清真寺,不做每日五次的禮拜,不封齋,不朝覲,不拜謁本派伊瑪目的陵墓,故被遜尼派斥為“叛教者”。該派所提倡的人人平等及反對阿拔斯王朝統治的政治主張,曾深得詩人及哲學家伊本·西那、麥阿里、納綏爾·霍斯魯、魯達基等人的同情和暗中支持。
(楊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