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都因人

貝都因人

貝都因人(Bedouins,亦作Beduin),屬於閃含語系民族,阿拉伯人的一支,阿拉伯語作Badawi,複數作Badw。也稱貝督因人,是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在沙漠曠野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主要分佈在西亞和北非廣闊的沙漠和荒原地帶。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貝都因”為阿拉伯語譯音,意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各地貝都因人均使用當地的阿拉伯語方言及阿拉伯文。

貝都因人是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在沙漠曠野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主要分佈在西亞和北非廣闊的沙漠和荒原地帶,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歷史


已故阿聯酋總統扎耶德(貝都因人)
已故阿聯酋總統扎耶德(貝都因人)
在伊斯蘭教興起前,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島部落氏族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傳教期間,貝都因人紛紛皈依伊斯蘭教。他們剽悍、驍勇、頑強,成為穆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及其以後哈里發政權向外擴張的基本力量,並隨之而散佈於西亞、北非的廣大沙漠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貝都因部落不得不服從其游牧所在地的政府管理,但仍保持其部落特點:族長制,父系社會,族內婚和一夫多妻家庭。在操阿拉伯語的諸部落中,一家之長及其以上各級社會單位之首領直至部落首領,均稱為“舍赫”(shaykh)。舍赫由一個非正式的部落長老會議輔佐,進行統治。

外貌特徵


貝都因人身材頎長,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施行一夫多妻制,最多可娶4個妻子,但真正可以娶到多個妻子的人只是少數。貝都因人伊斯蘭教四大教法學派都有信奉者。原住阿拉伯半島,後來隨著游牧業的發展逐漸擴散到西亞、北非許多國家。

人口


貝都因部落流動性大,游牧距離遠,因而許多阿拉伯國家的人口統計數字不包括他們。1976年統計約為1000萬人,其中生活在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數最多,大多數是畜牧者,冬季多雨時游牧到沙漠,夏季乾旱時返回已耕作的地區。

經濟


貝都因人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農區邊緣地帶。貝都因人靠飼養駱駝為生。他們按季節和固定路線進行有規律的移動。每次游牧距離常在1000千米以上。在農區邊緣地帶度過最炎熱、乾旱的季節,參加集市,出售畜產品或採集香料,買回椰棗、食糧、手工業品等必需品。每當雨季到來、沙漠水草生長之際,他們便向沙漠深處進發。
貝都因人分別處於由游牧轉向定居的不同階段。貝都因人以畜牧業為生,按傳統分為:
(1)駱駝游牧人,在撒哈拉、敘利亞、阿拉伯沙漠地區組成一些大部落。駱駝游牧人最有聲望,他們佔有大片土地。
(2)山羊綿羊游牧人,主要生活在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附近的游牧地帶。
(3)牛群游牧人,主要生活在南阿拉伯及蘇丹。當地稱他們為巴卡拉人(Baqqara)。

文化


宗教

貝都因人篤信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在沙烏地阿拉伯,以罕百里與沙斐儀教法學派居多,在北非遵奉馬立克教法學派者居多。北非的貝都因人與當地的柏柏爾人自然融合,在他們中信奉蘇菲派的較多。

飲食習慣

主要食品是鮮奶、酸奶、乳酪等乳製品,副食是棗椰與糧食製品,肉食與咖啡只用於節日或待客。
貝都因人的生活主要就是依賴椰棗,通過與綠洲上的定居者們貿易,貝都因人可以得到它的營養豐富的果實。除了提供一種易於保存的食物以外,椰棗還可以發酵釀酒,椰棗核搗碎可以用作駱駝的食物,樹葉可以編成籃子或用作建築材料。椰棗,正如一句格言中所提到的,是“阿拉伯人的母親與姑母”。
貝都因人習慣居住毛氈帳篷,帳篷里用布或氈子隔開,男女分居。南阿拉伯哈達拉毛等地的牧民為躲避強勁的風暴,大多住在岩洞里或懸崖下。貝都因人普遍保留著部落制度和嫡堂婚姻。許多阿拉伯國家政府鼓勵和安置貝都因人定居。20世紀20年代以來,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在沙烏地阿拉伯有部分貝都因人定居下來,但多數貝都因人對農業生產不感興趣,也不大適應,仍過著游牧放牧的生活,保留著傳統的族長制。

生活方式

貝都因人酷愛自由而不受約束的生活,豪俠行為是游牧部落衡量每個人道德的最高標準。阿拉伯語“姆魯族”一詞的意思極勇敢、好義、為氏族利益勇於衝鋒陷陣,不惜犧牲性命。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熱情豪放、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是貝都因人的個性特徵。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貝都因人寧願過艱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過定居的城市生活。
貝都因人不承認部落傳統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長外,不服從任何政權,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沒有紀律秩序和權威的概念,也沒有定居社會所具有的政治組織。他們遵循前人的習慣,受部落慣例的節制只要公意認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他們所處的社會被稱為“沒有政府的社會”有血緣關係的氏族是其社會基礎。憑著血緣關係,他們把家庭結合成氏族;把氏族結合成部落。為了加強勢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聯合起來成為部落聯盟。

服飾

貝都因男子穿長到腳踝的燈籠褲、肥大的長衫,冬季外加斗篷,腰間插一彎刀或手槍。婦女的長衫、外衣、斗篷都繡花,喜歡佩戴各種首飾:手鐲、腳鐲、戒指、項鏈、鼻環以及用金屬、獸角、珊瑚、玻璃等材料製成的胸飾。貝都因女孩自16歲起,在前額、下頦、雙唇、雙頰、手、胸、腳掌上黥染藍色或綠色花紋。

與駱駝

駱駝對貝都因人至為重要,故貝都因人又喜歡自稱駝民。“沒有駱駝,就不能設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營養、運輸、貿易無一不依靠駱駝。新娘的彩禮、兇手的贖罪金、賭博者的賭注、酋長的財富都是以駱駝為計算單位。
在西亞、北非的沙漠和草原,因長年乾旱,夏季氣溫經常在40℃至50℃之間,而且降雨量極不均衡,有的地區牧草都被旱死。因而,尋找牧場爭奪水源,就像一條線貫穿在貝都因人的整個歷史。由一個牧場奔赴另一牧場,經常要走400到800公里。要能走完這段“乾渴之路”,牧畜必須具有特殊的適應能力,貝都因人選擇了有“沙漠之舟”美稱的駱駝。貝都因人牧養的是單峰駝,看上去它比中亞及蒙古地區雙峰駝清瘦,但耐渴力很強,可四五天不喝水,而且奔跑起來更快,世界上的賽駝奔跑一般用的就是這種單峰駝。
對於貝都因人,駱駝一身都是寶:駝乳可解渴,駝肉可以充饑,駝皮可以做衣服,駝毛可以做帳篷,駝糞可以做燃料,駝尿可以當生髮油。
自古代起,貝都因人和他們的單峰駝就和商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阿拉伯半島還是北非,在遠離交通線的沙漠腹地,駱駝是最得力的運輸工具。駱駝走的商路覆蓋整個沙漠地區,朝覲之路、乳香之路、絲綢之路等都有駱駝的足跡。一頭大的公駝一次可馱800公斤貨物。在長期的商旅途中,識途老駝救商隊出困境是常有的事。在北非流傳一段佳話:有一個商隊因嚮導迷路在沙漠時里轉了20天,帶的水用完了,大家都絕望了。這時,一隻老駝開始領頭走起來,整個商隊都跟上它走,最後走到了水井旁。原來它在這口井飲過水。貝都因人除向商隊提供駱駝和嚮導而收取費用外,還向商隊收取過境稅。收取過境稅有這樣一層意思,即在其領地內商隊不會遭到攻擊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