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是亞洲東北部一個高原地區的泛稱。廣義上的蒙古地區包括蒙古國,中國的內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以及俄羅斯聯邦的部分區域,如圖瓦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外貝加爾邊疆區等。這些地區在清朝及中華民國初年時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
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
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後來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
“蒙古”意為“永恆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樸”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
蒙古地區最大範圍
傳統上的是指中國長城(不包括)以北,俄羅斯貝 加爾湖(包括)以南,興安嶺(包括)以西,
蔥嶺以東的廣袤地區。在公元前後,該地區為匈奴汗(帝)國。匈奴被西漢擊潰之後,蒙古地區為突厥汗(帝)國、繼而回鶻汗(帝)國、吉利吉斯汗(帝)國。宋朝政權時期,蒙古人開始建立政權。初受
女真人金朝節制,但隨著金朝的衰落,在13世紀初,蒙古人的領袖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了這一地區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導致帝國分裂,忽必烈統治下的
嶺北行省範圍包括這一地區、現中國領土的大部分以及周邊某些地區,其轄境在中國稱元朝,對外則稱大元大蒙古國。明朝時期蒙古人被朱元璋逼出中原回歸故里,主要生活在這一地區,直至今日。
清朝時,南、北蒙古被統稱為邊外地區,以
盟旗制度管理。今蒙古國(外扎薩克)清朝稱
喀爾喀四部,並設有
烏里雅蘇台將軍駐防。今內蒙古自治區之南部地區即
察哈爾和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地區,以及東部隸屬黑龍江將軍的呼倫貝爾副都統轄區歸為八旗體制,其餘部份清朝設“盟”、“旗”予以高度自治,皆未建省。中華民國建立后,國府將內蒙古分為五省(興安、察哈爾、
熱河、
綏遠及寧夏),而外蒙古則稱蒙古地方。
民國二年出版的蒙古地區地圖
外蒙古於1911年底宣告成立獨立的以哲布尊丹巴為日光 皇帝的
博克多汗國,1915年放棄獨立,成為中國的自治地區,但事實上被俄國控制。1920年代,外蒙古獨立脫離中華民國政府,隨後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併入蘇聯,其中的大部成為圖瓦共和國,
圖瓦現仍為俄國的一部分。至於內蒙古則在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民族自治區域。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92年改名蒙古國。蒙古國屬於東北亞的內陸國家,位於俄羅斯與中國之間。雖然蒙古國未與哈薩克接壤,但它的最西端卻與哈薩克的最東端僅數公里之遙。
烏蘭巴托作為蒙古國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擁有該國38%的人口。蒙古國的政治體製為
議會共和制。
蒙古一詞地理上指蒙古高原,如“蒙古黃羊”。歷史上通常指大蒙古國或
蒙古帝國、四大汗國、
帖木兒帝國等蒙古人建立的國家,如“
蒙古西征”。現實中指蒙古國或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