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

數九寒天

數九寒天,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讀作shǔ jiǔ hán tiān,出自《劉胡蘭》第一幕:“數九寒天下大雪,天氣雖冷心內熱。”數九: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在句子中作賓語、定語;指冷天。

釋義


數九: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出處


《劉胡蘭》第一幕:“數九寒天下大雪,天氣雖冷心內熱。”

典故


我國習慣從農曆“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數九”一般指“三九”和“四九”天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彷彿數九寒天,誰給梁建身上澆了一桶涼水,他打了個冷顫。”《永遠是春天.二》:“數九寒天,她光著腳丫,穿一身破破爛爛的單衣服。”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反義詞

三伏天

用法搭配


例句

即使在數九寒天的日子裡也堅持體育鍛煉。

英文翻譯


the coldest days of the year

數九


數九寒天
數九寒天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一種中國民間節氣。“數九”從每年‘冬至“(陽曆12月的21日或22日)當天開始計算,每九天為一個單位。

習俗


數九的中國傳統習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這些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規律。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從一九到二九,天氣並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和四九大部分時間屬於小寒節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所以說“三九四九,凍死母狗”。五九以後,大地漸漸回春,天氣由冷漸暖,故“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八九,單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驚蟄”節氣,所以“九九聞雷,響聲持久”。
明代出現了“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此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圖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內容從遠古時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金鑾大清坐”,稱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歷史“大事記”。
繼“畫九”后,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濃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當然是繁體),先雙鉤成幅,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著黑色,每字九筆,每筆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筆后,還要用細毛筆著白色在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所以,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較詳細的氣象資料。

九九歌


黃河中下游的《 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 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 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古代的一種樂器,意指寒風吹得籬笆噼噼響聲);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晚上寒冷象白鶴一樣捲曲著身體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袖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凍死狗,在江蘇則是“三九四九拾糞老漢滿街游”,可見氣溫相差很大。
江浙滬等南方地區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