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鰭魚

綠鰭魚

綠鰭魚(學名:Chelidonichthys kumu),俗稱綠翅魚、綠姑、魴鮄、國公魚、綠鶯鶯、角魚、紅祥、大頭魚、蜻蜓角。

簡介


綠鰭魚
綠鰭魚
亦稱綠翅魚、魴、角魚。一種海產魚。魴科,綠鰭魚屬。體延長,稍側扁,綠鰭魚前部稍大,後部漸狹小,一般體長15~30cm。背側紅色,腹面白色,頭部及背側面有藍褐色網狀斑紋。我國近海均有分佈。肉細嫩,刺少,氽湯味鮮美。每100g可食部含:蛋白質20.5g,脂肪4.4g。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前部粗大,後部漸細。一般體長14~30厘米、體重150~300克、頭大近方形,吻角鈍圓,兩頜及犁角具絨毛齒。頭部、背面與兩側均被骨板,體被小圓鱗、頭部及背側面紅色,並有黃色網狀斑紋。背鰭兩個,分離。其兩側各有1縱列棘楯板;胸鰭長而寬大、位低,下方有3條指狀遊離鰭條,內側為具斑點的艷綠色;尾鰭截形。后緣白色。
綠鰭魚
綠鰭魚
背鰭IX-16;臀鰭15~16;胸鰭11+iii;腹鰭I-5;鱗式127~132。體延長,稍側扁,第一背鰭前方最高,向後漸細小,體長為體高4.6~4.7倍,為頭長2.9~3.8倍。頭中大,近長方形,背面較窄;背面與側面被骨板,頭長為吻長2.1~2.6倍。吻長,背面圓凸,前端中央微凹;吻突廣圓形,具幾個小棘。眼中大,上側位,前上角有2短棘;眼間隔寬而稍凹。鼻孔2個,前鼻孔小,圓形;后鼻孔裂縫狀,約等於眼徑。口大,端位,上頜較長,上頜骨後端末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及犁骨具絨毛狀牙群,齶骨無牙;上頜中央具一凹缺,無牙。舌寬大,圓形,不遊離。前鰓蓋骨下角具2棘,鰓蓋骨具2小棘;頸棘平扁三角形,未伸達第一背鰭起點垂直線;肩胛棘大而鈍尖。鰓孔大,鰓蓋膜相連,跨越峽部,前延達前鼻孔下方。鰓蓋條7。鰓耙短小,8~9個。具假鰓。鱗小,圓鱗,側線上方鱗127~132,側線上鱗14~15,側線下鱗53~57。頭部及胸部和腹部前方無鱗。第一背鰭基底具有棘楯板9對;第二背鰭基底具有棘楯板15對。背鰭2個;第一背鰭始於胸鰭基底上方,具9鰭棘,第一、第三鰭棘最長;第二背鰭長,具16鰭條。臀鰭長,無鰭棘與第二背鰭相對,具15~16鰭條,胸鰭寬大,圓形,後端伸達臀鰭第八鰭條上方,下方具3指狀遊離鰭條。腹鰭胸位,具1鰭棘,5鰭條,伸達肛門。尾鰭截形或淺凹。體腔較大,腹膜無色。胃囊狀,壁厚,盤曲2次,腸長於體長。幽門盲囊9,指狀。鰾發達。背側面紅色,腹面白色,頭部及背側面具藍褐色網狀斑紋。胸鰭前腹麵灰藍色,背面青黑色,具粉綠色斑點。第一背鰭後部近基底處具一暗色斑塊;第二背鰭具暗色斑點兩縱行;其餘各鰭灰紅色。

種群分佈


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但年產量不高。其主要漁場和漁期為:黃海和東海交界處;漁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島外海漁期是2~5月份。石島東南漁場漁期是4~11月份)。

經濟價值


綠鰭魚是我國沿海常見的經濟魚類,每百克肉含蛋白質20.5克、脂肪14克、肉較細嫩,刺少。鮮食清燉或紅燒均可,氽湯食之味甚鮮美。

生態習性


生活於沙泥底近海底層。胸鰭遊離,鰭條在海底起爬行作用。肉食性,以蝦、蟹等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佈


分佈於遼寧黃海北部及我國沿海。國外見於朝鮮、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