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驟雨》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革命題材劇情電影,由謝鐵驪執導,於洋、高保成等主演,於1961年上映。
該片根據周立波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講述了1946年,蕭祥奉命率一支農村土改工作隊到東北某解放區元茂屯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的故事。
劇照
1946年,蕭祥奉命率一支農村土改工作隊到東北某解放區元茂屯進行土地改革。由於群眾對黨的土改政策還缺乏了解,再加上惡霸地主韓老六指使竊據農會主任職務的狗腿子張富英暗中搗亂破壞,所以土改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難。工作隊一面深入發動群眾,一面揭露韓老六的陰謀,並撤銷了張富英的職務,改組農會。苦大仇深的趙玉林深信工作隊是為窮苦 農民謀利益的,便串聯了郭全海、白玉山等貧僱農中的積極分子,配合工作隊開展工作,使土改得以順利進行。韓老六不甘心失敗,他不但到處造謠破壞,還用假分地的手段收買人心。當他毒打給工作隊送信的小豬倌時,蕭隊長和已經發動起來的群眾將他抓起關押。逃到大青山裡的青山報信給韓老七,率國民黨殘餘武裝襲擊元茂屯,組織起來的農民自衛隊英勇戰鬥,保衛家鄉,在縣大隊騎兵的增援下,消滅了殘匪,擊斃了韓老七,但趙玉林卻不幸壯烈犧牲。韓老六被人民政府依法懲辦。元茂屯的翻身農民積極生產,踴躍報名參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為了進一步鞏固解放戰爭的基礎,最大限度發揮廣大民眾的力量。中共方面派出由蕭祥(
於洋 飾)率領的農村土改工作隊進駐位於東北某解放區的元茂屯。然而土改工作從一開始就遇到了不小的阻礙,千百年來唯唯諾諾的農民們根本還沒有當家作主的意識,他們習慣了當地主家的佃戶,對於這項前所未聞的政策畏首畏尾,不敢輕易嘗試。除此之外,自覺切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惡霸地主韓老六(
劉季雲 飾)則和農會主任張富英(
安震江 飾)沆瀣一氣,到處散播謠言,意圖破壞土地改革的進程。
蕭祥和同志們審時度勢,對症下藥,揭穿瓦解了地主的陰謀。而在此過程中,趙玉林(
高保成 飾)等貧苦農民等也勇敢站了起來,積極爭取當家做主人的合法權益……
原著 | 周立波 |
導演 | 謝鐵驪 |
編劇 | 林蘭 |
攝影 | 吳生漢 |
配樂 | 李煥之 |
美術設計 | 程榮遠 |
副導演(助理) | 於清 |
剪輯 | 傅正義 |
造型設計 | 繆瑞清 |
燈光 | 徐和慶、趙樹平 |
錄音 | 陳燕嬉 |
演奏 | 新影樂團 |
指揮 | 馮光濤 |
角色介紹
肖祥
演員於洋
工作隊的隊長,立場堅定,觀察敏銳,講究策略,幹練精明,親切堅毅,作風樸素,同時又富有階級感情和鮮明愛憎。帶工作隊到元茂屯后,深入發動群眾,揭露地主的陰謀。打垮了地主階級的反攻,完成了土地改革的任務。
趙玉林
演員高保成
受盡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莊稼漢,有著強烈的要求翻身解放的願望,在工作隊啟發教育下,他迅速積極投入土改鬥爭中,經受鍛煉,很快成長為共產黨員,后在粉碎土匪襲擊的戰鬥中英勇犧牲。
白玉山
演員魯非
元茂屯的貧農,是個蔫性子。當年,年幼的女兒被韓老六打死,他賣了家裡的田地,跟韓家打了好幾年官司,結果不但敗訴,還坐了一年多的牢。在工作隊的發動下,他積極投身於土改鬥爭中。
郭全海
演員李百萬
青年農民,在地主杜善人家做長工,長期受地主壓迫。工作隊進村后,因為有農會做靠山,在與杜善人發生爭執時,他決絕地辭掉了地主家的工作,不再受地主欺壓。
老孫頭
演員趙子岳
趕車把式,見多識廣,世故圓滑,善言談、愛吹牛、好面子。因受殘存的私有觀念影響而有落後自私的缺點,一開始在運動中膽小怕事,畏首畏尾,常持明哲保身的態度,但內心又熱切盼望翻身解放而願意跟共產黨走。
劉勝
演員葛存壯
工作隊的隊員,知識分子,講話帶著“書本腔”。在訴苦會上,他引導發言,把群眾的情緒鼓動起來,結果導致群眾在時機不成熟之時過早地抓捕韓老六,犯了冒進主義錯誤。
劉桂蘭
演員俞平
杜善人的兒媳,為還債而成為杜家童養媳,受盡屈辱。在長工郭全海帶動下,當她再次受到婆婆毒打時,有農會做後盾的她奮起反抗,逃離了杜家,開始學會建立新的生活。
韓老六
演員劉季雲
元茂屯的惡霸地主,曾當過屯長掌過權,身上背負著27條人命,狠毒殘忍,陰險奸詐,兩面三刀。工作隊進駐屯子后,面對土改的暴風驟雨,他雖驚惶卻竭力負隅頑抗。
海報
小說《暴風驟雨》第一部以“五四指示”下達后開展土改運動為中心,描寫肖祥帶工作隊到元茂屯進行土改,第二部以《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後為中心,描寫肖祥再率工作隊進駐元茂屯,整頓壞分子把持的農會,掀起更廣泛的群眾運動,分田地、挖浮財,砍除封建根子,動員農民參軍支前。相比之下,第二部因為反映內容繁多,顯得鬆散拖沓。編劇林蘭在改編時,按照電影容量及藝術特點,為促使影片結構嚴謹、情節集中、人物突出,以小說第一部為基礎,揉入第二部元素,將工作隊兩度進出元茂屯合併,以貧僱農與惡霸地主的鬥爭為主線,把壞子分把持農會前置於工作隊進屯之初;刪去與主線關係不大的抓匪特、掃堂子,保留、歸併挖浮財、分果實、參軍等情節;將小說第一部的高潮槍斃韓老六,改在電影的高潮——趙玉林犧牲之後,使之成為群眾對趙的愛戴和對韓的仇恨的結果。
導演謝鐵驪曾親身參加過土改運動,受命擔任《暴風驟雨》的導演后,他反覆研究原著,感到由文學形象轉化為銀幕形象的關鍵在於必須達到反映土改運動的規模、過程和氣勢,揭示各階級、各階層不同類型人物在運動發展中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塑造鮮明典型的人物。為此,他通過分鏡頭對劇本進行再加工,在膠片選擇上亦用了心思,沒有沿襲當時名著改編一般用彩色片拍攝的做法,而是從該片特定題材出發,使用黑白片拍攝,以呈現貧困破落的鄉村面貌和農民的苦難生活。
1960年春天,該片正式開機,在北京北郊和香山拍夏秋季的戲。秋天,轉至牡丹江橫道河子外景地拍攝冬季外景。在東北拍完外景后,謝鐵驪卻意外遇到換導演重拍的變故。原來,樣片送至北京審查,受到北京市委分管文教的書記陳克寒的肯定,北影廠領導認為該片有可能成為重點影片,決定加強力量,改由資深導演崔嵬、陳懷皚執導(謝鐵驪在《暴風驟雨》之前只獨立執導過一部電影),而崔嵬提出拍彩色故事片。這意味著之前拍的內容必須全部重拍。謝鐵驪決定給陳克寒寫信說明相關情況。後來,由於陳克寒表態,謝鐵驪得以繼續執導該片。
● 該片主演於洋親身參加過土改運動,而且影片主要外景地正是他當年參加土改的地區,這給他塑造肖祥一角提供了便利。肖祥的人物造型,包括綁腿怎麼打、帽子的戴法等都是於洋根據自己參加土改時的生活經驗設計的。片中肖隊長接過老田頭遞的煙袋后馬上叼在嘴裡的動作,也是來源於於洋參加土改時和農民打交道的生活經驗。
● 扮演趙玉林的高保成出身於貧農家庭,祖父、父親都是地主家的長工,他本人從11歲起就不得不外出找活計,因而對趙玉林的身世經歷有切身感受。
● 為演好車把式老孫頭,趙子岳以早年趕大車的岳父為原型,並溶入自己以前趕車的經歷。
● 在為影片後期配音時,扮演老孫頭的趙子岳看到銀幕上的角色張口了他才張口,結果老是慢一拍,於是,導演安排導演助理站在趙子岳身邊,什麼時候該張口了就拍他一下。
● 影片末尾的行軍場面,畫面上方是一列急速行駛的軍用專列,下方是四路縱軍的行軍部隊和支前民工,由於火車不可能往返調動,這個鏡頭只能拍一次,因此劇組人員對火車離站和部隊開始行進的時間進行了精確計算,以確保火車和部隊能同時進入畫面。
海報
把一部篇章龐大、人物眾多的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該片的創作者們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他們把電影拍得緊湊、動人、有特色。通過人物在銀幕上的活動,使觀眾更真切地看到了當年轟轟烈烈的鬥爭。看這樣的影片,會給觀眾很多教益。(《前線》評)
作為一部有著強烈革命意識和真實時代歷史背景的農村電影,該片聚焦農村土地改革的進程,展現了工作隊如何一步步克服重重困難,爭取廣大群眾,並與反動勢力進行鬥爭的過程,形象化地展現了中國農村所經歷的社會變遷,在一定程度上藝術化還原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土地改革運動。(上海大學影視藝術系教授金丹元評)
與第一部作品《無名島》相比,導演謝鐵驪在《暴風驟雨》中電影手法運用明顯地靈活而豐富了。該片中塑造的趙玉林形象比小說更鮮明、更豐滿、更完整,導演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構思精巧、手法簡潔。不過,一分二地看,影片成功的使人物更豐富、更鮮明,但沒有適可而止,編導有些勉強地“拔高”人物了。就全片而言,該片是真實而質樸的,但趙玉林之死的最後一段則受到“藝術高於現實”的影響,畫蛇添足了。儘管導演努力刻畫趙玉林的形象,而該片的重點無疑是在於充分表現集體的鬥爭、集體的命運。在三次大型群眾集會中,“群眾”被作為一個集體形象,影片真實地描寫了“群眾”心理發展的過程。集體形象的成功,使影片具有雄渾的氣勢,稱得起“暴風驟雨” 。(《電影創作》原主編馬德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