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回族區

管城回族區

管城回族區(簡稱管城區),隸屬於河南省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中心城區,位於北緯34°39′-34°57′,東經113°41′-113°46′之間,因是春秋時期管國都城所在地而得名,也是鄭州商都歷史文化城區所在地。地處鄭州市區中心城區,轄區總面積10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57.45平方公里。管城回族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並具有過渡性氣候特徵,溫暖氣團交替頻繁。截至2020年,下轄1鄉、10個街道辦事處、1園區,常住人口為413672人。區政府駐商城路217號。

管城回族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屬北溫帶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轄區河流主要有熊耳河、七里河等,均屬淮河水系。

管城回族區始建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因民族區建制和歷史命名,1983年,向陽回族區改為管城回族區,是鄭州商代遺址主要所在地和全國五個城市民族區之一。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在境內穿越。亞洲最大的鐵路一類口岸——鄭州鐵路東站。京珠高速、107國道、310國道在區內交匯,毗鄰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管城回族區是傳統的商貿中心,轄區內彙集銀基、錦榮、天榮等多個大型服裝批發基地。近年來百榮世貿商城、榮匯國際大廈、萬科廣場、鄭州傳化公路港(一期)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用;商都文化特色商業區位列全省175個服務業“兩區”綜合排名前十。

2018年,管城回族區生產總值完成1044.38億元,同比增長19.6%。其中,第一產業減少值0.27億元,同比下降12.2%,;第二產業增加值139.21億元,同比增長30.7%;第三產業增加值53.78億元,同比增長8.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0.2:46.7:53.1調整為0.135:51.4:48.465。

歷史沿革


早在3500年前,這裡就是商朝都城(亳都)。
西周初,稱管國。
東周時期,管地先後屬鄭國、韓國。
秦代,置管縣,屬三川郡。
西漢初年,屬故市侯國,隸河南郡(原三川郡)。
公元前112年,故市侯國廢,管地併入中牟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改中牟縣為內縣。十六年(596年),析內縣置管城縣,隸管州。
大業二年(606年),廢管州,改稱鄭州,治管城縣。大業三年改鄭州為滎陽郡,治所不變。
唐高祖平王世充后,復置管州於管城。貞觀元年(627年),廢管州,管城隸武牢的鄭州。貞觀七年(633年),鄭州治所由武牢遷管城。
此後,鄭州先後稱滎陽郡、鄭州滎陽郡,治所一直設在管城,直至五代。
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鄭州,以管城縣直隸開封府,屬京西、北路。同時省滎陽、滎澤為鎮入管城。元豐八年(1085年),復置鄭州,仍隸京西、北路。崇寧四年(1105年),鄭州曾兩次改稱西輔郡,旋建旋罷。鄭州當時實領五個縣。
金代,以鄭州治管城縣,隸南京路。貞佑四年(1216年),管城縣更名為故市縣。
元初,更故市縣複名管城縣,屬鄭州。
明洪元年(1368),廢管城縣入於鄭州,隸河南開封府。民國2年(1913)改稱鄭縣。
解放前夕,今管城轄區屬鄭縣維新鎮,下轄13個保。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人民政府實行市縣分設政策,在鄭縣城區設立鄭州市。
1953年1月,為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鄭州市設立回族自治區。
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到鄭州。
1956年,鄭州市將回族自治區更名為金水回族區。
1958年8月,鄭州市將金水回族區與隴海區合併為管城區。
1966年,鄭州市管城區更名為向陽區。
1981年11月,鄭州市向陽區更名為向陽回族區。
1983年7月,鄭州市向陽回族區更名為管城回族區。
2017年12月,撤銷南曹鄉設立南曹街道和金岱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

管城區位於北緯34°39′~34°57′,東經113°41′~113°46′之間,地處鄭州市中心城區的東南部,是商城遺址所在地,屬老城區。東臨中牟縣、西臨二七區、南連新鄭市、北與金水區相接,東起圃田鄉石王村東0.6公里,西至十八里河街道南小李庄西2.1公里,南至南曹街道安庄南0.2公里,北到圃田鄉穆庄北1.2公里。東西長19公里、南北寬16公里。

地形

城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約成2‰的坡度,海拔為100—140米,最高點是老城西南角(原夕陽樓舊址)。管城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比較複雜。

土壤

土壤種類較多。但分佈有一定的規律性,其特點是呈條帶狀分佈,以京廣鐵路為界,京廣鐵路以西為地帶性褐土,以東的沖積平原區為潮土,東南黃泛故道區為砂土和風沙土,中間過渡地帶為潮褐土和褐土化潮土。

氣候

管城區屬北溫帶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春季多風,冷暖無常;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涼晴爽;冬寒乾燥,多風少雪。一般年份日照時間為2385.5小時,日照率為54%。全年日照時數以6月份最多,為258.2小時,日照率為60%。三月份最少,為177.7小時,日照率為48%。10℃以上的積溫天氣為4673.2小時,這對農作物的光合作用、生長、繁殖關係很大,有利於秋糧作物的生長和發育。同時,日照時數與晴天、多雲、陰天有關。本轄區大多年份平均為:全年晴天173.2天,多雲天101.5天,陰天90.7天。
氣溫全年變化雖大,但總的比較溫和。一年最冷和最熱的天氣均不太長,都在一個多月左右。冬春季節受西北氣流控制,西北風偏多,溫度較低,一般在-10℃之間。最冷時間多在元月份,月平均氣溫在-3℃。冬季氣溫乾冷,有時還出現“倒春寒”,對農作物及蔬菜極為不利,需年年提防。無霜期時間較長,全年為227天。初霜期在11月11日左右,終霜期在3月28日左右。在霜期內,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也是漁業生產的最好季節。
降水特點是年際變率較大,年內分佈不均,大多數年份均降水為636.7毫米。據鄭州氣象站資料統計,最大年降水量為1128.4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為334.8毫米(1996年)。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平均415.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5.2%。3至5月平均降水量119.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8.8%;10月至次年2月平均降水量為102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16%。每年以7月份的雨量最大,大多年份平均月降水量為140至160毫米。
管城區以西北風和東南風較多,常發生在冬春兩季,以每年的12月份和1月份最多。最大風力可達8至9級。8級以上的大風,大多年份平均為23天,但每年出現的日數又變化很大。夏秋季以東南風或偏南風較多風力多為2級至3級,出現8級大風的次數很少。

水文

管城區轄區河流主要有熊耳河、七里河、潮河、十八里河,均屬淮河水系。熊耳河發源於鄭州市南郊鐵三官廟,流域面積87平方公里,流域區間面積80平方公里,河道長度21.4公里,流經轄區長度5.4公里。至金水區祭城鎮入東風渠。
十八里河發源於新鄭境內,流經十八里河街道,穿過107國道,至南曹街道的七里河村向北至圃田鄉的岔河村,在隴海鐵路以北與七里河交匯。全長29.4公里,流經管城區16.8公里。流域面積61平方公里,流域區間20.5平方公里。
七里河古名龍鬚溝,發源於新鄭市郭店鎮半坡橋村附近,流經十八里河街道、南曹街道的尚庄、七里河村、在圃田鄉的岔河村與魏河匯合後向東流入東風渠。全長38.3公里,流經轄區長度為27公里。流域面積205.7平方公里,流域區間103平方公里。
潮河發源於新鄭市。古稱役水,又名欒河、圃田河,因其有潮汐現象,今名潮河。流經轄區南曹街道、圃田鄉,至圃田鄉的小孫庄入東風渠。全長32.1公里,流經轄區20.8公里。流域面積161.3平方公里,區間面積91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6年底,管城區土地總面積215145畝(不含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此單位由國土面積143.43公里換算而來)。其中,農用地165111.2畝;建設用地108636.6畝;未利用土地21026.7畝。在農用地中,耕地95153.4畝、園地49473.8畝、林地12120.1畝、其它農用地8363.9畝;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工礦用地95853.4畝、交通運輸用地11483.4畝、水利設施用地1299.8畝;在未利用土地中,未利用土地14311.7畝、其它土地6715.0畝。

水資源

管城區流經轄區的河流有5條,小型水庫5座。因1982年以來水位下降、天氣乾旱、上游截流等原因,除東風渠有水以外,其餘河流已斷流多年。五座小水庫只有小魏庄水庫蓄水,其餘水庫業已乾涸,其中劉灣水庫於1994年乾涸,其餘水庫1990年以前已乾涸。農村生產生活用水主要取用地下水,管城區地處黃河中沖積平原地帶,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埋藏較淺,便於開採。管城區水資源可開採量約為330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開採模數20~2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1991年地下水埋深3~4米,至2003年已下降5~11米,1992年以來地下水位下降了2~7米。

生物資源

動物
2013年底,管城區傳統養殖品種主要有馬、驢、螺、牛(肉牛、黃牛、耕牛)、豬、羊(山羊、綿羊)、兔(肉兔、長毛兔、獺兔)、雞(肉雞、蛋雞、烏骨雞)、鴨、鵝、犬、蜜蜂、鴿子、鵪鶉、蠶、土元、貓等。1991年以來陸續引進了奶牛、波爾山羊、小尾寒羊、薩能奶山羊、新羅曼雞、海蘭雞、AA雞、伊莎蛋雞、小香豬、杜洛克豬、大約克豬、長大三元雜交豬。特新養殖品種有美國七彩山雞、鴕鳥、中華黑羽烏雞、鴛鴦鴨、梅花鹿、比利時蘭白花純種肉牛等。水產養殖品種有各種魚類(鯉魚、草魚、鰱魚、鯽魚、鱔魚等)、甲魚、蝦、螺蛭等。野生獸禽主要有野兔、黃鼠狼、草兔、刺蝟、田鼠、啄木鳥、貓頭鷹、烏鴉、喜鵲、麻雀、鵪鶉、布穀鳥、燕子等。兩棲、爬行動物主要有青蛙、蟾蜍、鱉、蛇、壁虎、麻蜥、蚯蚓等。昆蟲主要有瓢蟲、蠅子、蜂類、草蛉蟲、螟蟲、花椿、蜘蛛、螳螂、蚜蟲、盲椿象、象鼻蟲、稻苞蟲、飛虱、棗壁虱等。
植物
2013年底,管城區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水稻、大豆、穀子、紅薯、高粱、稷子、綠豆、紅豆、豌豆、小豆、扁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蒜、西瓜、甜瓜、辣椒、白菜、白蘿蔔、紅蘿蔔、大蔥、韭菜、菠菜、萵筍、芹菜、蕃茄、茄子、馬鈴薯、黃瓜、南瓜、冬瓜、吊瓜、筍瓜、苦瓜、葫蘆、豆角、四季梅、梅豆、芋頭、山藥、洋姜、蓮藕、茭白、荸薺、荷蘭豆等。林木主要有大關楊、毛白楊、沙蘭楊、小葉楊、加楊、泡桐、榆樹、椿樹、槐樹、柳樹、垂柳、柏樹、松樹、梧桐、刺槐、蘋果、桃、葡萄、李子、梨、杏、櫻桃、大棗、花椒、香椿等。觀賞類植物有月季、刺梅、黃楊、美人蕉、冬青、菊花、仙人掌、夾竹桃、無花果、石榴等。菌類有蘑菇、木耳、苔蘚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 鄭州市第一區
1948年10月22日,鄭縣解放。10月27日,鄭州市第一區成立,下轄9個街公所和2個鄉公所。9個街公所是:一街街公所轄黃殿坑帶;二街街公所轄西大街東段;三街街公所轄磚牌坊街一帶;四街街公所轄平等街以南;五街街公所轄南大街一帶;六街街公所轄北大街附近;七街街公所轄東大街西段;八街街公所轄書院街周圍;九街街公所轄東大街東段。2個鄉公所是:梁砦鄉公所轄梁砦、燕庄、司庄、馬墳、沈庄、台庄、黑朱庄7個自然村;陳庄鄉公所轄陳庄、鳳凰台、晉王廟、二里崗、康莊、楊庄、魏庄、弓庄8個自然村。全區轄76條自然街、15個自然村。
1949年7月6日,為適應民主改革要求,根據市政府“縮小區編製,取消街政權,建立派駐所”的指示,一區政務交公安分局代管,將原9個街公所合併改建4個派駐所,即原六、七街公所合併建立一所;原八、九街公所合併建立二所;原一、二街公所合併建立三所;原三、四、五街公所合併建立四所。2個鄉公所建制不變。12月,一區所轄的2個鄉公所劃歸鄭州市四區管轄。
1950年7月,原第三區的乾元街、東三馬路、南關3個派駐所及其所轄街道劃歸一區。至此,一區下轄派駐所增到7個,即一所設東大街,二所設北大街,三所設黃殿坑,四所設平等街,五所設乾元街,六所設南關,七所設東三馬路。
1951年9月,民主改革完成恢復街建制。下轄7個派駐所改為7個街政府,即東大街街政府、西大街街政府、菜市街街政府、南關街政府、東三馬路街政府、北大街街政府、裴昌廟街政府。
● 鄭州市回族自治區
1953年1月,鄭州市建立回族自治區,老城區出現第一區與回族自治區並存的格局。新建的回族自治區不設行政街,直轄24條自然街,其中包括原屬一區的北關大街、北大街、清真寺街、外營街、馬號街、唐衚衕、法院東街、裴昌廟街、北順城街、市府前街、代書衚衕、黃殿坑、營門街、法院西街、法院後街和原屬二區的清真衚衕、北下街、東河陽街、西河陽街、北鼎興里、南鼎興里、南柴火市、北菜市、河東街等。鄭州市回族自治區建立后,一區原有7個街政府減為5個,即東大街街政府下轄10條自然街,西大街街政府下轄19條自然街,東三馬路街政府下轄13條自然街,菜市街街政府下轄19條自然街,南關街政府下轄16條自然街。原屬一區的南、北喬家門、布廠街、惠工街、豫豐街劃歸鄭州市第一區。
1954年5月,區劃進一步調整,將原市郊金水區鳳凰、台鄉的魏庄、柴庄、二里崗三個自然村合併建立二里崗街政府,劃歸一區。此時第一區下轄街政府增加到6個,同時,將原市郊金水區的白庄、黃委會職工宿舍及原屬二區的天成路、工人新村劃歸回族自治區。
● 鄭州市隴海區
1955年10月,鄭州市第一區更名為鄭州市隴海區,所轄區域除第一區原有的6個行政街外,另將市內第三區所轄喬家門]行政街劃歸隴海區。街政府下轄南北喬家門、前後杜家花園、振興市場、青雲里、三德里、榮華里、漢昌里、西三馬路、布廠街、金聲街、金隆街、西豆腐砦、臧家門、張家門、黃家門等17條自然街。
1956年2月,根據政務院頒布的區街組織工作條例規定,改市區街政府為街道辦事處,隴海區下轄的7個街政府改為東大街、西大街、菜市街、東三馬路、喬家門、南關、二里崗街道辦事處。
● 鄭州市金水回族區
1956年11月,鄭州市回族自治區更名為鄭州市金水回族區,下設北下街、杜嶺、清真寺街3個街道。
● 鄭州市管城區
1958年8月,撤銷鄭州市金水回族區建制,同隴海區合併,建立鄭州市管城區,下轄10個街道,即東大街、西大街、菜市街、東三馬路、喬家門、南關、二里崗、清真寺街、北下街、杜嶺。9月,城市人民公社興起,區轄10個街道合併,建立5個人民公社,即東大街和清真寺街兩個街道合併,建立東大街人民公社;杜嶺和北下街兩個街道合併建立東太康路人民公社;喬家門和東三馬路兩個街道合併建立隴海馬路人民公社;西大街和菜市街兩個街道合併建立小西門人民公社;南關和二里崗兩個街道合併建立南關人民公社。另外,將原屬七區的福華街、小趙寨2個街道辦事處合併建立鐵路人民公社,劃歸管城區。將郊區管轄的楊庄、康莊、晉王廟3個自然村亦劃歸管城區。
1959年3月,鄭州市人民委員會決定以“政社合一"“體制,建立管城區聯社管理委員會。同時對區劃作了部分調整。將管城區隴海人民公社的青雲里、三德里、榮華里、漢昌里4條自然街劃歸二七區;撤銷小西人民公社建制;將原菜市街街道所轄區域劃歸隴海人民公社;將原西大街街道所轄區域和東太康路人民公社部分地段合併建立西大街人民公社。
1960年5月,為解決城市蔬菜供應問題,市人委決定將一部分近郊農村分別劃歸市區各人民公社。劃歸管城區聯社的有:南郊公社五里堡大隊6個村、十里鋪大隊6個村、東郊公社燕庄大隊5個村、崔庄大隊5個村、郊區第二綜合場的白庄等,組成鳳凰台人民公社。另將南郊公社站馬屯大隊1個村、荊湖大隊3個村、賈寨、佛崗、柴郭3個大隊各1個村歸鄭州市服務局菜場,由管城區聯社管轄。
● 鄭州市紅旗人民公社
1960年6月,鄭州市人委宣布,以區為單位在市區分別建立4個城市人民公社,管城區聯社遂更名為鄭州市紅旗人民公社,區轄公社改為分社。經過調整,鄭州市紅旗人民公社下轄7個分社(6個城市分社、1個農業分社),即旗分社、西大街分社、菜市街分社、隴海分社、南關分社、二里崗分社(原鐵路分社)、鳳凰台分社。自然街138條,自然村33個。
1961年5月,根據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鄭州市紅旗人民公社複名為鄭州市管城區,區轄原有各公社全部恢復街道辦事處。計有西大街、北下街、菜市街、東三馬路、布廠街、隴海馬路、二里崗、南關等8個街道辦事處。
1962年5月,8個街道辦事處管轄的農業隊由新建的農業公社管理。7月,增設東大街、北大街2個街道辦事處。11月,市政府決定將1960年從郊區劃入的鳳凰台分社及市服務局菜場,重新劃歸郊區。至此,管城區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農業公社,即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菜市街、北下街、南關、東三馬路、布廠街、隴海馬路、二里崗等街道辦事處和管城農業公社。
● 鄭州市向陽區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鄭州市管城區更名為鄭州市向陽區,部分街道辦事處亦相繼易名。東大街街道辦事處更名解放東路街道辦事處,西大街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解放中路街道辦事處,南關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向陽路街道辦事處。
1968年3月25日,鄭州市向陽區成立革命委員會,各街道辦事處和農業公社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撤銷鄭州市向陽區革命委員會,重建鄭州市向陽區人民政府。期間,行政區劃無大變動。
● 鄭州市向陽回族區
1981年11月,民族區建制恢復,鄭州市向陽區改稱鄭州市向陽回族區。仍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農業公社。
●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
1983年,鄭州市向陽回族區更名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在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的部分街道亦恢復原有名稱。
1984年8月,北大街街道辦事處遷往城東路,故改稱城東路街道辦事處。9月,管城農業公社更名東城鄉。
1987年3月,鄭州市區劃調整,郊區撤銷,將郊區的十八里河、南曹、圃田3個鄉划入管城回族區。至此,區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4個農業鄉。
1988年10月,經鄭州市政府批准,將區轄10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5個。除二里崗、隴海馬路2個街道辦事處保持原有建制外,將東大街街道辦事處併入城東路街道辦事處,西大街、菜市街2個街道辦事處併入北下街街道辦事處,東三馬路、布廠2個街道辦事處併入南關街道辦事處。
1991年5月,圃田鄉的吳庄村委會劃分為吳庄村委會(轄小孫庄)和石王村委會2個村民委員會。年底,全區轄5個街道、100個居民委員會、167條自然街;4個農業鄉、62個村民委員會、135個自然村。
1997年3月,十八里河鄉撤鄉建鎮。
2000年4月,根據城市發展需要,轄區5個街道辦事處增加為8個,即由原來的二里崗、隴海馬路、南關、城東路、北下街街道辦事處,新增加東大街、西大街和紫荊山南路街道辦事處。
2002年7月,東城鄉楊庄村委會改制,成立河南中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月,撤銷東城鄉設立航海東路街道辦事處。
2003年3月,航海東路街道辦事處在航海東路95號正式掛牌辦公。原東城鄉5個行政村實行屬地管理,就近划入各街道辦事處。10月,由於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鄭東新區的相繼設立,南曹鄉的東耿庄、曹古寺、弓馬庄、王士明庄、司趙、二郎廟、單庄、梁湖、螺蛭湖、毛庄、東尚崗楊、西尚崗楊12個行政村划入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圃田鄉的岔河、趙莊、李南崗、營崗4個行政村劃歸鄭東新區管轄。東周村的東老南崗、西老南崗劃歸鄭州經濟開發區管轄。
2006年底,圃田鄉的吳庄、大王莊、大孫庄、石王4個行政村移交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圃田鄉的小店、榆林、西劉庄、南崗、穆庄、白佛6個行政村和五洲匯富1個社區劃入鄭東新區。
2010年12月,圃田鄉的小店、榆林、西劉庄、南崗、穆庄、白佛6個行政村和五洲匯富1個社區,划入鄭東新區。
2012年12月,圃田鄉剩餘3個行政村(河溝王、圃田、小孫庄)全部划入鄭東新區。
2016年,管城回族區轄北下街、南關街、隴海馬路、二里崗、城東路、東大街、西大街、紫荊山南路、航海東路9個街道辦事處,81個社區居委會;1個鎮(十八里河鎮),1個鄉(南曹鄉),26個行政村,2個農村社區。12月30日,十八里河撤鎮設辦,成立十八里河街道辦事處。

區劃詳情

管城區
管城區
截至2017年底,管城區轄12個街道:北下街街道、西大街街道、南關街道、城東路街道、東大街街道、二里崗街道、隴海路街道、紫荊山南路街道、航海東路街道、十八里河街道、南曹街道、金岱街道。
截至2020年6月,管城回族區轄13個街道、1個鄉。
北下街街道西大街街道南關街街道城東路街道東大街街道
二里崗街道隴海馬路街道紫荊山南路街道航海東路街道十八里河街道
南曹街道金岱街道商都路街道圃田鄉/

人口民族


2007年管城區總戶數118653戶,總人口379691人,出生率8.96‰,死亡率4.46‰,自然增長率4.50‰。其中:女性人口數184944人,非農業人口228967人,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36萬人。全區城鎮化率達92.7%。
截至2016年,管城回族區總人口532934人,全區有32個民族(2010年)。
2021年5月15日,鄭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管城回族區常住人口為413672人。

政治


管城區黨政領導(2014年)
姓名職位
高建軍區委副書記、區長
李峰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郭萬全副區長
安惠萍副區長
劉守斌副區長
高和平副區長
羅國君副區長
虎強副區長
孫梅副區長
史偉副區長

經濟


綜述

2017年,管城區生產總值851.6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6912元,三次產業結構為0.2:46.7:53.1;固定資產投資592.7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5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14元。

第一產業

2010年管城區,花樓現代農業科技園和潮湖生態農業觀光園建成並投入運營,2008年花樓現代農業科技園被評為“市級帶動能力強示範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河南省高檔玫瑰鮮切花、食用菌產業化項目示範區;潮湖生態農業觀光園被確定為“市級森林公園”。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推進。全區已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9家,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9.7億元,出口創匯550萬美元,帶動省內外農戶4.3萬戶。生態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

第二產業

截止2010年底,已開工入駐企業42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00.8億元,完成利稅1.5億元,被評為“河南省首批重點產業聚集區”。已形成年產3萬台客車整車、5萬台客車底盤、4000台各類工程機械的生產能力,園內擁有行業內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五部委聯合認定的首家“國家級技術中心”,並建成行業內唯一的客車實驗中心,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條件最先進的大中型客車生產基地,並被國家定為“國家汽車整車出口基地企業”。2010年管城區工業增加值完成64.7億元,是2005年的33.2億元的1.9倍,年均增長15.4%,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3.3%。

第三產業

管城區2010年成功舉辦中部首屆電動車產業交易會等各類經貿洽談會。簽約中石油鄭州油庫擴建等一批上億元的大項目。2010年新增境內域外資金57.4億元,比2005年的12.4億元增長3.63倍,年均增長35.86%;實際利用外資10515萬美元,比2005年的304萬美元增長33.59倍,年均增長37.9%。

文化


青銅器梅花鹿
青銅器梅花鹿
根據鄭州商代遺址的地層疊壓和打破關係以及遺物的不同特徵,考古工作者將鄭州商城的時代定在商代二里崗期,同時又區分為二里崗下層一期、二期和二里崗上層一期、二期。城牆內包含的遺物最晚的是商代中期。對東城牆夯土上層內出土的木碳的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3235±90年,證明是比安陽殷墟還早的商代中期城址。鄭州商代城址範圍廣,遺跡豐富,大面積宮殿遺址、手工業作坊及精美的青銅器群等,可以斷定,這是商王朝成湯所居的亳都,距今3600年。

交通


鐵路

管城區內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幹線經過,境內有鄭州火車站、小李庄車站、圃田車站。位於貨棧街的鄭州火車東站是新亞歐大陸橋最大的集裝箱基地,年貨物吞吐量700多萬噸。

公路

管城區內東西大街、紫荊山路構成轄區室內交通的黃金十字架,鄭汴路、東明路、城東路、商城路、航海路、隴海路等主幹道縱橫交錯。公路2013年通車總里程185.411公里,其中縣道32.9公里、鄉道93.595公里、村道42.395公里、專用道1.723公里、網外道路14.798公里。二級公路12.95公里,三級公路10.118公里,四級公路77.182公里,等外公路22.45公里。

社會


教育

2011年管城區各級各類學校總計128所,其中,中學4所、小學38所、幼兒園80所、職業技術培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區共計1527個班,2011年共計畢(結)業學生11946人,新學期招生16296人,在校(註冊)學生69616人,預計2012年有8045人畢業。幼託人數由2010年的14373人,增加到19620人。師資力量相對較為穩定,2011年全區教師共計4480人,其中專任教師3375人。

衛生

2011年管城區衛生醫療機構總計150家,其中綜合醫院9家、中醫醫院1家、專科醫院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2家,鄉鎮衛生院3家,診所84家,衛生所、醫務室19個,婦幼保健站1個。醫療職工總數4669人,其中執業醫生1368人、執業助理醫生171人、註冊護士1526人,藥劑人員180人,檢驗人員132人。

旅遊


鄭州商城遺址
管城回族區水上樂園
管城回族區水上樂園
鄭州商城遺址是商王湯建立的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座商代城垣遺址,也是目前發現的商代城垣建築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1961年商城遺址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商城遺址是以鄭州老城為中心,東起鳳凰台、西迄西沙口、南到二里崗約25平方公里。城內有宮殿區、奴隸主貴族居住區、平民居住區。城外分佈有手工業作坊和墓葬區。鄭州商城城垣為夯土板築,呈近似長方形,北城牆長約1692米,西城牆長約1700米,南城牆和東城牆均為1870米,周長近7公里,面積3.43平方公里。鄭州商城宮殿遺址是安陽殷墟宮殿遺址的兩倍,是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的六倍。鄭州商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和中期文化遺存,是早於安陽殷墟文化的商代早、中期文化遺址。它是鄭州成為中國八大古都的標誌。
尚崗楊遺址
管城回族區風光1
管城回族區風光1
尚崗楊遺址屬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位於南曹街道尚崗楊村西的土崗上。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為7.5公頃。其中西側文化層厚2米左右,包含有房基、窖穴、墓葬等,房基為木骨整塑,十分堅固。窖穴多為桶狀與袋狀。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墓。地面散存大量燒土塊、陶片、殘石器、獸骨等。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為主,其次為泥質灰陶。陶器表面多素麵,磨光或施一層陶衣,部分陶器上有紋飾。1987年3月4日,被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站馬屯遺址
站馬屯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存。位於十八里河街道站馬屯社區南乾溝古河道兩側的土崗上,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約10公頃。1984年,國家文物局鄭州培訓中心兩次考古,發掘面積350平方米,發現房基9座、灰坑27個、井7眼、墓葬5座、瓮棺葬1座、陶窯1座、灰溝1條,出土了陶、骨、角、蚌、石器等大批遺物。另有7眼水井和3個灰坑為東周遺址。1987年3月4日,被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二里崗遺址
二里崗遺址屬商代文化遺址。位於市區東南部隴海馬路東段兩側,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約600米,面積達90公頃。文化層厚0.2~1.5米,最厚處3米以上。1950年發現,1952~1954年,鄭州市文物工作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等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商代早期房基、灰坑、窖穴、壕溝、水井、墓葬、祭祀坑、夯土牆及一大批銅、石、玉、骨、蚌、角、陶、原始青瓷器及刻字骨、卜骨等。從地層關係和出土遺物的類比分析看,遺址可分上下兩大期四個階段,是距今3500年前的典型遺存。考古界以遺址命名了二里崗文化。並於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鄭州二里崗》一書,為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青龍山百壽園
青龍山百壽園:高150米,面積達36平方米的青龍山,位於鄭汴公路圃田鄉小店村南400米,佔地120畝,建築面積3萬餘平方米,床位500張,1200米深的地熱井,水溫達46度,能溫泉洗浴、游泳,做礦泉水飲用。
金沙植物莊園
金沙植物莊園:位於南曹街道梁湖村南約一公里處,沙丘起伏,樹林茂密。
金鷺鴕鳥園
金鷺鴕鳥園:位於南曹街道司趙南約一公里處,集鴕鳥養殖、觀賞、健身游於一體。

代表人物


管城歷史悠久,歷史上名人輩出,有西周初管國始封君姬鮮(管叔)、先秦思想家列禦寇(列子)、北宋建築學家李誡、民族英雄沙春元、名醫張希聖、辛亥革命黨人金承緒、賈宗伊、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導師馬長清、清末教育界名流趙星階等。